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自貿區港蓬勃發展,讓世界看到了充滿生機活力的中國,也為世界經濟復蘇注入正能量。截至目前,全國共有21個自貿試驗區,隨著自貿試點的鋪開,自貿改革創新正逐步進入“深水區”。記者注意到,近段時期,各自貿試驗區貼合當地實際和區位優勢,推出一系列改革創新做法,從更深層次上激發制度創新活力。
作為我國首個國家級自由貿易試驗區,上海自貿試驗區2023年將迎來掛牌10周年。上海市市長龔正近日在上海兩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2023年上海要推動實施自貿試驗區及臨港新片區建設行動方案,實行更大程度開放壓力測試,深化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外匯管理改革試點,全面落實加快建設濱海城市的23 條市級專項支持政策,推動更多優質項目向動力之源、國際氫能谷等特色產業園集聚。
記者從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2月2日發布的2023年工作要點中獲悉,今年該片區提出推動金融開放創新發展,加快建設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平臺,加快建設國際再保險業務平臺,支持中國集成電路共保體發展,年內將引進各類金融機構及投資類企業100家;將設立新片區首家法人保險公司,打造融資租賃產業高地,支持區域內企業加快上市,試點銀行機構向科技企業提供研發貸款,提升金融服務科技型小微企業水平。
山東省日前也印發了《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深化改革創新方案》,方案將山東自貿區從1.0版升級為2.0版,提出了包括發展跨境貿易、積極推動自貿區發展以及自貿區建設等諸多方面的改革。該方案明確,要充分發揮自貿試驗區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作用,全面提升山東高水平對外開放引領作用,從建設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先行區、打造現代化產業發展集聚區、形成創新型海洋經濟活力區、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引領區等方面,推出25項措施,并計劃到2025年,基本建立與戰略定位和開放型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制度體系,形成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特別是在金融創新領域,該方案提出要開戰包括綠色金融以及REITs(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在內的資產證券化創新探索。
從該方案中可以看出,山東自貿區更加注重在海洋經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RCEP經貿合作等領域的差異化探索;更加注重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基于全產業鏈開展制度創新;更加注重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強化與 RCEP國家合作。
在西南地區,成都市印發了《推進成都自由貿易試驗區貿易投資便利化改革創新若干措施》,涵蓋提升貿易便利度、提升投資便利度、提升國際物流便利度、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便利度、探索司法對貿易投資便利的保障功能及推進協同改革開放等六部分7條措施。此舉將賦予成都自貿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深入開展貿易投資便利化改革創新,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根據這一文件,成都自貿區還將支持開展進口貿易創新,支持發展離岸貿易,推進“兩頭在外”保稅維修業務,提升國際物流便利度,提出加快航空通道建設等,并積極發揮當地文旅產業優勢,開展與香港、澳門地區的旅游業合作。
海南省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如今海南自貿港制度集成創新三年行動60項任務已全面完成。據了解,三年行動累計發布制度創新案例134項,其中8項被國務院向全國復制推廣、6項得到國務院大督查表揚。2023年,海南省將進一步深化制度集成創新,啟動新一輪制度集成創新三年行動,圍繞“保稅加工轉離島免稅”等重點領域,加強研究攻關;深化土地、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堅決破除各種隱性壁壘。
“全年,21家自貿試驗區實際使用外資2225.2億元,占全國的18.1%。其中,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863.4億元,同比增長53.2%。”商務部副部長郭婷婷在近日國新辦舉辦的2022年商務工作及運行情況發布會上透露。
與此同時,各地不斷創新舉措,持續提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2022年,各自貿試驗區銳意進取、大膽探索,取得了新的進展。郭婷婷表示,2023年將支持自貿試驗區深入開展差別化探索,推動集成電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等重點領域全產業鏈開放創新發展;還將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在自貿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加大壓力測試力度,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為深化國內相關領域的改革積累經驗,探索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