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狄娜

我國中醫藥事業穩步發展,傳統醫學與現代科技緊密結合,中醫藥的傳承、發揚和創新因為現代科技的融入迎來了新的機遇。
中醫藥學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凝聚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博大智慧。長期以來,中醫藥學不僅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人類健康和世界文明產生了積極影響。
中醫藥在治療常見病、多發病和疑難病等方面有獨具的特色與優勢,已經成為具有中國特色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民群眾衛生保健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年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中醫藥工作,制定了一系列保護和扶持中醫藥的方針政策,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完善,有力地保障和促進了中醫藥事業的發展。
邁出堅實步伐
新中國成立之后,中醫藥開啟產業化進程,中藥材的栽培和養殖開始大力發展。從單一品種、個體分散種植到多品種的集約化生產,從古典藥鋪、手工作坊到機器化標準生產的中成藥廠,我國中藥產業體系初步形成。改革開放后,中藥研究取得新成就,新劑型面世為中藥產品注入了新活力,但與此同時由于市場缺乏管制,中藥發展遇到瓶頸。對此,中醫藥管理機構應運而生,成為中醫藥事業振興發展的引擎,為中醫藥事業的快速重振與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中醫藥工作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做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為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
2013年6月,國家衛生計生委、財政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印發《關于做好2013年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工作的通知》,要求將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范圍。各地要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合理配置中醫人員,加強人員培訓。要豐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健康教育內容和形式,提高健康教育工作科學性和適用性,注重發揮中醫藥健康教育作用。
2014年2月3日,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發布信息:由中國專家擔任項目提案人制定的《一次性使用無菌針灸針》國際標準正式出版,成為國際標準化組織中醫藥技術委員會(ISO/TC?249)首個發布的中醫藥國際標準。隨后又陸續發布《中醫藥——人參種子種苗——第一部分:亞洲人參》《中醫藥學語言系統語義網絡框架》和《中醫藥文獻元數據》3項中醫藥國際標準。
2015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12部門聯合印發的《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20年)》,這是第一個關于中藥材保護和發展的國家級專項規劃,指出到2020年,中藥材資源保護與監測體系基本完善,瀕危中藥材供需矛盾有效緩解,常用中藥材生產穩步發展;中藥材科技水平大幅提升,質量持續提高;中藥材現代生產流通體系初步建成,產品供應充足,市場價格穩定,中藥材保護和發展水平顯著提高。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總目標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醫藥健康服務體系,中醫藥健康服務加快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提供能力大幅提升,技術手段不斷創新,產品種類更加豐富,發展環境優化完善,成為我國健康服務業的重要力量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體現,成為推動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在這一年,國際標準化組織批準“中醫藥”作為ISO/TC?249永久性名稱。10月5日,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屠呦呦因“有關瘧疾新療法的發現”獲獎。這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更是中國傳統醫藥獻給世界的一份禮物。
2016年2月,國務院印發《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明確了此后15年我國中醫藥發展方向和工作重點,是新時期推進我國中醫藥事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同年8月,國務院同意建立國務院中醫藥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旨在進一步加強對中醫藥工作的組織領導,強化部門間協調配合,統籌做好中醫藥工作。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對振興發展中醫藥服務健康中國建設進行系統部署,要求充分發揮中醫藥獨特優勢,提高中醫藥服務能力,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治未病服務,推進中醫藥繼承創新,明確了中醫藥在健康中國建設中的任務。12月25日,我國首部為傳統中醫藥振興而制定的國家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誕生,從此中醫藥發展有了國法的保障。作為第一部全面、系統體現中醫藥特點的綜合性法律,中醫藥法將黨和國家關于發展中醫藥的方針政策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將人民群眾對中醫藥的期盼和要求用法律形式體現出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中醫藥事業的高度重視,對中醫藥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
201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正式實施。兩個配套文件《中醫診所備案管理暫行辦法》和《中醫醫術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注冊管理暫行辦法》發布并實施。12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關于推進中醫藥健康服務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文件提出,到2020年中醫藥健康服務與互聯網融合發展要邁上新臺階。屆時新模式將被廣泛應用,服務內容不斷豐富,線上線下結合更加緊密,基本實現人人享有中醫藥服務。
2018年4月13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牽頭制定的《古代經典名方目錄(第一批)》發布,收錄方劑100首。6月,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會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出臺《古代經典名方中藥復方制劑簡化注冊審批管理規定》。8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等13部委局聯合發布《關于加強新時代少數民族醫藥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全面傳承保護少數民族醫藥。11月28日,中國“藏醫藥浴法”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繼2010年“中醫針灸”申遺成功后,包含少數民族醫藥在內的中醫藥再次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2月3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與世界衛生組織簽署《關于傳統醫學合作的諒解備忘錄》,內容涵蓋標準規范、臨床指南、數據整合、資源利用、能力建設等。
2019年5月25日,第72屆世界衛生大會審議通過了《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ICD-11)》,首次納入起源于中醫藥的傳統醫學章節。7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為中央深改組首次專門審議關于中醫藥的文件。10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印發,是第一次以中共中央、國務院名義印發的中醫藥文件,從健全中醫藥服務體系、發揮中醫藥在維護和促進人民健康中的獨特作用、大力推動中藥質量提升和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促進中醫藥傳承與開放創新發展、改革完善中醫藥管理體制機制等6個方面提出了20條意見。
2020年初,湖北省武漢市發生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先后派出兩批高級別專家組抵達武漢,中醫藥人在武漢分類開展救治工作,中醫藥發揮的重要作用成為此次疫情防控一大亮點。9月28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中藥注冊分類及申報資料要求》,在充分考慮中藥特殊性的基礎上,為促進中藥創新、加快中藥新藥上市提供了重大政策利好,同時也為中藥研發機構和中藥企業等提出了更高要求。12月21日,國家藥監局出臺關于《促進中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大力推進我國中藥產業創新發展。
從黨的十八大到“十三五”規劃階段,國家對中醫藥大力扶持,發展中醫藥逐步上升為國家戰略,明確了其方向和工作重點,中醫藥產業振興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穩步高速前進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中醫藥在發展的快車道上高速前行。一系列支持傳統中醫藥的政策頻頻出臺,鼓勵社會力量參與“中醫館”建設,開辦連鎖中醫醫療機構、診所,開設中醫類專業,建立中醫類人才培養機制……如何繼續建立健全中醫藥規律的治理體系,深入實施中醫藥法,把中醫藥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創新好、利用好,成為重中之重。
2021年1月2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簡稱《政策措施》),此舉再次突顯了黨中央、國務院對中醫藥工作的高度重視,彰顯了中醫藥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價值。《政策措施》指出,進一步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和全國中醫藥大會部署,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認真總結中醫藥防治新冠肺炎經驗做法,破解存在的問題,更好發揮中醫藥特色和比較優勢,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針對當前中醫藥發展出現的薄弱環節和改革難點,聚焦破解中醫藥發展面臨的具體問題,全面加大對中醫藥的政策支持力度,提出7個方面28條政策,強調要夯實中醫藥人才基礎,提高中藥產業發展活力,完善中西醫結合制度,實施中醫藥發展重大工程,提高中醫藥發展效益,營造中醫藥發展良好環境。
與此同時,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2021年確定為“深化落實年”,是推動謀劃“十四五”中醫藥發展極其關鍵的一年。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醫藥行業戚學政等16人和天津紅日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8個集體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和先進集體獎,中醫藥助力脫貧攻堅成果顯著,并將繼續在鞏固脫貧成果、助力鄉村振興工作中發揮優勢,做出貢獻。
此外,中醫藥的抗疫貢獻顯著,為中國人民的生命安全筑起一道健康屏障。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張伯禮表示,“在抗擊新冠疫情的緊急情況下,我們解釋了部分中藥重要的機制,對于它們的靶標、性質都有了清楚了解,并火線評價藥物、研制新藥,中藥進入治療的方式也成為經驗,對未來更重要的啟迪是重視中藥的可及性。”他將中醫藥戰“疫”歸納為四個貢獻:集中隔離、服用中藥,有效地抑制了疫情的蔓延;中藥進方艙治輕癥、普通型患者,控制了由輕癥轉重癥的比例;中西醫結合救治重癥患者,療效顯著;恢復期中西醫結合康復治療,治療新冠肺炎后遺癥。“重視中藥的可及性,是給中華民族爭生機,給西醫同道爭時間,讓他們有時間去研究疫苗和特效藥。”
2022年3月,《“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印發,為首個以國務院辦公廳名義印發的中醫藥五年規劃。《規劃》明確了“十四五”期間中醫藥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重點措施。提出到2025年,中醫藥健康服務能力明顯增強,中醫藥高質量發展政策和體系進一步完善,中醫藥振興發展取得積極成效,在健康中國建設中的獨特優勢得到充分發揮。《規劃》指標的設定更加體現新時期中醫藥高質量發展要求,共部署了中醫藥服務體系、中醫藥健康服務能力、中醫藥人才隊伍等10個方面重點任務,以及11類共44項重大工程項目。6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中醫藥人才工作的意見》,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首次牽頭制定的系統部署中醫藥人才工作的政策性文件,分別提出中醫藥人才工作“十四五”和中長期的主要目標,并從吸引、集聚、激勵人才和加強平臺建設等方面提出相關政策措施。
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中藥市場整體規模已經達到8864億元,2022年接近1萬億元,中醫藥產業正迎來“新風口”。不斷壯大和高質量發展的中醫藥產業正在守護更多人的健康,“中醫生活化”和“生活中醫化”已成趨勢。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司長李昱介紹,近年來我國始終深入開展古典醫籍精華的梳理和挖掘;加快推進中醫學術活態傳承,對包括國醫大師在內的200多位名老中醫、老藥工的經驗進行系統整理和研究;研究制定了《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條例》,“通過臨床和機理研究,中醫藥在治療缺血性中風、非小細胞肺癌、糖尿病、慢阻肺等一系列重大疾病、常見多發病方面均取得重要進展,形成了一批中醫藥特色治療方案。”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際合作司司長吳振斗表提到,進入“十四五”以來,圍繞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總體要求,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會同相關部委制定實施了《推進中醫藥高質量融入共建“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21—2025年)》。“該規劃計劃與‘一帶一路’國家合作建設30個高質量中醫藥海外中心,頒布30項中醫藥國際標準,打造10個中醫藥文化海外傳播品牌項目,建設50個中醫藥國際合作基地和一批國家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加強中藥類產品海外注冊服務平臺建設,組派中醫援外醫療隊,鼓勵社會力量采用市場化方式探索建設中外友好中醫醫院。”
2023年2月8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實施方案》(下稱《方案》),統籌部署了8項重點工程,安排了26個建設項目。提出到2025年,優質高效中醫藥服務體系加快建設,中醫藥防病治病水平明顯提升,中西醫結合服務能力顯著增強。《方案》針對中醫藥醫療、教育、科研、產業、文化、國際化等領域全方位推動中醫藥高質量發展,加大投入與機制體制創新并舉,壓實各方責任,力推中醫藥資源擴容、產業升級和滲透率提升,中醫藥行業將迎來長足發展。
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一句“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交出了五年來中醫藥系統亮眼成績單,一句“守護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賦予中醫藥神圣的責任與使命。全國人大代表、上海中醫藥大學首席教授吳煥淦表示:“在‘后疫情時代’,人民群眾健康仍面臨諸多挑戰,我們要充分發揮中醫藥在全生命周期健康維護和重大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以人民健康為中心、以中西醫協同攻關為抓手,健全中醫藥醫療服務網絡,推動中醫藥科技與產業創新,充分發揮中醫藥助力健康中國建設的作用。”全國人大代表、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醫兒科臨床研究所所長張滌則建議:“建立健全中醫藥文化科普知識巡講機制,推進中醫藥文化走基層、進鄉村,廣泛傳播中醫藥文化理念和健康養生知識。積極拓展中醫藥文化社會傳播渠道,促進中醫藥文化海外傳播。”
當下,我國中醫藥事業穩步發展,傳統醫學與現代科技緊密結合,中醫藥的傳承、發揚和創新因為現代科技的融入迎來了新的機遇。未來也將繼續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持續深化改革、守正創新、開放合作,加強中醫藥服務體系、人才隊伍、科研能力建設,推動中醫藥高質量發展,使中醫藥這一中華文明瑰寶煥發出新的活力和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