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楓

運用苗醫藥文化+康養+旅游的模式,興文縣持續推進苗醫藥傳統文化的發掘、傳承和弘揚。
蜀地無閑草,苗鄉多靈藥。在四川興文苗醫藥體驗館,一座代表著上古苗家醫生的“苗父”雕塑映入眼簾。展館內設置了苗醫藥文化體驗區、康養體驗區和研學體驗區等區域,可同時容納200余人參觀體驗,在淡淡的中藥香中,苗醫古方、苗藥標本、苗醫技藝等豐富的苗醫藥文化,讓人仿佛穿越到獨特的苗醫宇宙。
興文非物質遺產有150余項,苗醫藥就占了20余項。來到二樓展示館,展廳里墻上擺放著苗藥的蠟葉標本、水浸標本,玻璃展柜里陳列著各類藥材。
如何讓“千年苗醫”綻放新的魅力?答案就在這里。
中醫藥助力鄉村振興
千年苗醫,萬年苗藥。古苗膏、八珍飲、息通散、筋經通等創新型大健康苗藥產品,為游客提供了豐富多樣的選擇。而在苗醫體驗館的藥膳體驗區,養生烏雞湯鍋、苗鄉錦繡生涮刺身等特色美食,加上苗醫特色的理療康養、研學體驗等活動,讓“千年苗醫”滲透到百姓生活之中。
興文縣中醫醫院院長饒福濤說,作為四川四大民族(藏、羌、彝、苗)醫藥之一,苗醫藥蘊藏著絢麗的苗族文化和精湛的苗醫技藝,目前已成功申報2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苗族人稱苗醫為“匠嘎”,稱苗藥為“嘎雄”。居住在四川境內的苗族人民很早就懂得用身邊的草藥治療疾病,能夠認識數量眾多的藥物,在病因、診斷、苗藥和治療方面創造了具有濃郁民族特點的苗族醫藥。在民間有許多祖傳秘方,不少苗族人都掌握著治病的技術。作為四川最大的苗族聚居縣——四川省宜賓市興文縣,中(苗)藥材種植歷史悠久,宜種面廣,已查明340余種,規模種植杜仲、川木瓜、銀杏、天麻、紅豆杉、太子參、黃芩等藥材2萬余畝,重點培育重樓、蒲公英等興文產道地中(苗)藥材,正在通過企業帶動,建立與現代農業觀光旅游相結合的大型中(苗)醫藥種植基地。
“這個東西是寶貝哦!”在興文縣僰王山鎮中心村,農戶們正在忙著收獲一種中藥——澤瀉。澤瀉主產于福建、四川,具有利水滲濕、泄熱、化濁降脂的功效。興文縣自2019年起,通過招商引資,流轉土地、建立基地,通過水稻和澤瀉輪作的模式進行糧食生產。
“除去成本,每畝可以增加3000元左右的效益。”中心村原黨支部書記、致富帶頭人石純富算了一筆賬:澤瀉高產田塊畝產可達2000斤,收購價在1.5元每斤左右,而采用生態模式種出的富硒大米,一斤零售價可達十多元。按照稻藥輪作的模式,畝均綜合效益大幅提高。
興文縣衛生健康局局長黃麗樂介紹,以僰王山鎮為基礎,2022年興文已在全縣推廣2000畝以上的澤瀉、川芎種植,在大壩苗族鄉、仙峰苗族鄉推廣5000畝以上的淫羊藿、黃精種植,同時積極發展中(苗)醫藥康養產業,打造了四川省內最大的苗醫藥單體體驗館,大力開發以苗醫藥康養為主題的養生休閑旅游,為助力鄉村振興注入了中醫藥力量。
走出醫院,走進萬家
在興文縣,中醫藥服務正在變得更加便捷、優質、實惠。興文縣全部鄉鎮衛生院、90%的村衛生室都能夠提供中醫服務,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夠享受到這一福利。而正在大力實施“中醫藥+健康”活動,按“一醫生、一護士、一公衛”結構組建了服務團162個,為不同的人群定制健康管理服務包,實施中醫藥體質辨識、中醫藥治未病等服務,全縣老人、兒童中醫健康管理率分別達到75.6%、88.51%。
談及中醫藥基層服務能力提升的成效,四川興文縣委書記陳良云總結道:“獲得感更加充足了,滿意感更加強烈了,幸福感更加充盈了,安全感更加持久了。”
中醫藥不再是醫院的專屬,已經走出醫院,走進千家萬戶。陳良云說,在保證質量不下滑的前提下,應該充分發揮中苗醫藥“簡便驗廉”的作用,減輕百姓負擔。興文縣將中醫藥醫保起付線降低了一個檔次,把137項中醫藥診療技術納入了醫保報銷范圍,對符合基本醫療報銷者,中醫藥費用報銷比例提高了5%,讓“看病難,看病貴”不再成為百姓的擔憂。
陳良云還介紹道,興文縣是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也是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還是四川省最大的苗族同胞聚集縣和少數民族地區待遇縣,有著深厚的中醫藥歷史積淀。苗醫藥在民間不斷傳承、創新和發展。近年來,全縣緊扣國家、省、市關于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決策部署,深入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圍繞“強中醫、建體系、興苗醫、促創新”的發展思路,制定并采取了一些具體措施,全力推動了中(苗)醫藥事業的高質量發展。在完善服務體系方面,每年安排中(苗)醫專項經費2000萬元,夯實了“縣、鄉、村”三級中醫藥服務體系。投入4.2億元新建縣中醫院,投入2億元新建3個縣域醫療衛生次中心,12個鄉鎮衛生院全部建成標準化中醫館,村衛生室也專門開設了中醫角。
興文縣苗醫藥研究所是全國最早成立的3家苗醫藥研究所之一,該機構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等合作,專注于中(苗)醫藥研發,已經獲得國家專利15項,擁有省級民族醫藥適宜技術4項、傳統醫藥技術11項。其中“苗醫膝痛散外敷療法”適宜技術作為國家民族醫藥推廣項目在全國推廣。同時,興文縣正在大力培養中(苗)醫藥實用型人才,每年舉辦中(苗)醫藥技能培訓2至4期。
醫療服務是民生之需,更是民生之基。陳良云說:“興文縣始終將堅持人民至上,以群眾的滿意度來評價和檢驗中醫藥健康工作成效。群眾普遍感到,就醫近了、服務優了、負擔小了、療效好了。”
此外,運用針灸、刮痧、拔罐等60種中醫技術,興文縣還推廣了“苗藥足浴療法治療高血壓”“苗藥舒筋散、藥罐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等特色適宜技術,有效減輕了患者的病痛。
興文中(苗)醫藥文化綿延千年,天然交融、協同發展。近年來,以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為契機,全縣努力在中醫藥、苗醫藥融合創新發展上做文章,具體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一體化規劃發展——將苗醫藥發展作為中醫藥發展規劃的一號工程,制定《川南“道地中藥材”苗藥之鄉建設規劃》,實行中醫藥、苗醫藥產業規劃同步、項目同建、人才同育、平臺同用,推動中(苗)醫藥協同高質發展。
二是一體化運營管理——在縣衛生健康局增掛中醫藥管理局、苗醫藥管理局牌子,獨立設置縣中醫藥發展服務中心和縣苗醫藥研究所,強化對轄區內中(苗)醫藥發展的規劃指導、綜合協調、統籌調度,促進中(苗)醫藥全行業協調發展。
三是一體化建設推廣——作為四川省中醫藥健康產業重點推進縣,興文縣多次參加全國中醫藥健康產業發展大會、西博會等,并在成都舉辦“中國苗醫苗藥之鄉——興文縣醫藥產業推介會”,推介中(苗)醫藥產業項目,推廣本土中(苗)醫藥品牌產品。規范化建設中(苗)藥材種植基地、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和省級中藥材溯源試點縣,成功創建為四川省中醫藥產業發展示范縣。
近日再傳喜訊,興文縣苗醫藥研究所被認定為四川省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
運用苗醫藥文化+康養+旅游的模式,興文縣持續推進苗醫藥傳統文化的發掘、傳承和弘揚,積極營造信中醫、用中醫、愛中醫的良好氛圍,讓更多的人了解中醫藥、感受中醫藥、受益于中醫藥,同時不斷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