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華
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對居民來說,要關注自己的情緒,一旦出現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一定要尋求專業人士幫助。
健康是什么?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將“健康”重新定義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殘缺,而且應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能力都處于完好狀態”。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又進一步深化了健康概念,認為健康應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
一段時期以來,中小學生焦慮自傷、老年人抑郁等心理問題頻發,國人心理健康問題引發社會強烈關注。目前我國國民心理健康如何?群眾心理健康就醫存在哪些短板?如何優化醫療服務供給?帶著一系列問題,《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記者對健康中國50人論壇執行主任陳劍進行了專訪。
作為健康中國行動的踐行者,陳劍曾先后出版《社會心理學》《計劃生育宣傳心理學》《生殖健康》等多部專著。他在接受采訪時強烈呼吁,全社會都應關注國民的心理健康。
“心病”多發為哪般?
《小康》·中國小康網: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在新冠大流行的第一年,全球焦慮和抑郁的發病率大幅增加了25%以上。請問新冠疫情引發的焦慮和抑郁問題,在我們國家有著怎樣的獨特表現?其原因是什么?
陳劍:2022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世界精神衛生報告》,報告顯示,僅在大流行的第一年,全球焦慮癥和抑郁癥的發病率就增加了25%以上。在中國,疫情引發的焦慮和抑郁問題同樣大量存在。在中國的獨特表現是不確定,對未來缺乏清晰預期,進而導致的社交孤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壓力。孤獨,對自己和親人遭受感染、痛苦及死亡的恐懼,喪親之痛,以及經濟負擔的持續加重,被認為是導致中國居民焦慮和抑郁的因素。
《小康》·中國小康網:據您觀察,除了焦慮和抑郁,疫情后,還有哪些心理問題比較突出,需要重點關注?
陳劍:至少還有以下一些心理問題比較突出:
一是憤怒暴躁。人們很容易在壓力下變得極度敏感,因一點小事就急躁、發脾氣,甚至出現沖動行為等。
二是恐懼害怕。人們對疾病本身具有恐慌情緒,如果聽信一些不實信息或謠言,會加重恐懼害怕的情緒。
三是孤獨寂寞。部分人群由于疫情可能自己孤身一人在異鄉隔離,會感到孤獨寂寞。
《小康》·中國小康網:一般而言,疫情后,人們出現哪些心理反應算正常現象?如何進行自我調整?
陳劍:在疫情壓力下,人們可能會出現焦慮、恐慌、憤怒和煩躁等各種不良情緒,這是人面對應激事件的正常心理反應,是機體自我保護的正常體現。
在個人自我調整方面,重要的是,坦然面對情緒變化,理解和接納負面情緒。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做好個人清潔衛生。要保持作息規律,保證睡眠時間,合理膳食均衡營養,增強自己的免疫力和抗病毒能力。面對負面情緒,也不必過于敏感和緊張,也無需否定自己的感受,積極理解和接納負面情緒的存在,才能更好地調整自己。
《小康》·中國小康網:那出現什么樣的狀況才需要向專業人士尋求幫助?
陳劍:最常見的情況是心情不好,高興不起來甚至感覺生活失去意義,什么也不愛干,頭疼頭暈、心慌胸悶、胃腸不適等;還有就是情緒特別興奮,甚至睡眠很少的情況下也表現得精力非常旺盛等等。此外,就是敏感多疑,總感覺有人要害自己和家人,無緣無故地大發脾氣、控制不住情緒等。遇到上述情況,就需要請專業人士幫忙了。
《小康》·中國小康網:關于后疫情時代的心理健康問題,您的研究重點是什么?有什么新發現?
陳劍:我特別關注在職人員的心理健康問題,包括公務員,特別是高層公務員的心理健康問題。據我的觀察,層級很高的公務員,包括司局級、部級甚至更高層級的公務人員,普遍存在心理健康問題。他們的壓力需要調節和釋放,但如何調節和釋放,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此外,老齡人口的心理健康更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需要全社會給予更多的關注。
《小康》·中國小康網:在研究過程中,有什么讓您印象深刻的人和事?
陳劍:職場的心理健康,已經成為需要全社會關注的問題。一方面如今人們的工作壓力普遍很大,另一方面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壓力也不小。職場壓力是來自工作本身、家庭、社會、環境等多種因素給人們造成的一種緊迫感。
此外,還有迷茫,大部分職場人員工作一段時間后,會因為自我的職業發展而迷茫,會習慣性不斷懷疑自我,進而出現抑郁癥,這是對自己未來發展的一種焦慮。
攜手共筑心理健康安全網
《小康》·中國小康網:近期“粉發女孩”“誓師女孩”先后遭遇網暴,請問這類事件的頻頻發生,從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是什么原因?
陳劍:一方面,義務教育確實需要減壓,也需要釋放。人始終處在一種高壓下,會出問題的。另一方面,目前的網暴盛行,也與社會呈現的一些病態有關。一些人生活不順利,例如找不到工作,或工作不理想,收入低,社會上的不平現象比較多,等等,在此情況下,一些人的情緒難以釋放,一些鍵盤俠見誰罵誰,也有一些人不明事理遷怒于他人。
因而,杜絕大規模網暴,既需要整個社會進入一種良性發展,同時也需要加強青少年辨別是非的能力,還需要道德和法律共同發揮作用。
《小康》·中國小康網:企查查數據顯示,近3年來,我國心理咨詢相關企業新注冊量逐年增加,2020年新增1.72萬家,2021年新增1.88萬家,2022年新增3.11萬家。您對此如何評價?市場上的心理咨詢機構整體水平如何?
陳劍:3年來,我國心理咨詢相關企業新注冊量逐年增加,實際是在疫情下,心理壓力與沖突日益凸顯的一種表現。目前我國各種精神障礙和心理障礙的患者數量高達數千萬,疫情期間中國人群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病率高達30%??傮w來看,如今市場上的心理咨詢機構整體水平不高。但隨著時間推移,這些機構的整體水平也在不斷提升,否則難以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
《小康》·中國小康網:對于進一步補齊群眾心理健康就醫短板,優化醫療服務供給,您有什么建議或意見?
陳劍:重要的是,完善心理疾病診療、救濟等服務體系。目前在整個體系建設中,存在較為嚴重的資源不足問題。按照國家衛生規劃,發達城市每10萬人應該有28張精神病床,每10萬人口要有3.8名精神科醫生,但中國絕大多數城市和鄉村,特別是鄉村,都難以滿足這一條件。因而,政府部門要增加心理醫生的供給,對心理咨詢師進行有效地登記注冊,給予一定的補助,提供更好的待遇,提升他們的素質,讓市民能夠享受到更多優質的心理咨詢服務。同時,對心理咨詢師要進行嚴格管理,在誠信上有缺陷的要堅決地清除。
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對居民來說,要關注自己的情緒,一旦出現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一定要尋求專業人士幫助。
《小康》·中國小康網:針對國民心理健康的問題,您接下來有什么工作計劃嗎?
陳劍:今年5月20日,健康中國論壇首屆論壇活動將在北京舉辦。這屆論壇的主題是“國民的心理健康”。我作為健康中國論壇的秘書長,期盼社會各界給予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