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狄娜

地攤經濟是恢復城市經濟活力、助力消費和收入增長的重要手段,是城市煙火氣的組成部分之一,也是民生經濟的生機和韌性。
進入后疫情時代,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依舊沉重,就業市場遭受巨大沖擊,國民經濟復蘇等問題亟待解決。地攤經濟是恢復城市經濟活力、助力消費和收入增長的重要手段,是城市煙火氣的組成部分之一,也是民生經濟的生機和韌性。據艾媒研究院預計,2023年中國夜間經濟規模將突破30萬億元。結合調查數據來看,大部分攤販消費都是夜間場景,是進一步拉動城市夜經濟線下發展的有效途徑。
截至《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完稿時,在抖音輸入“擺攤”關鍵詞,相關播放量已達471.4億次,#擺攤創業#相關播放量已達200.6億次,#擺攤日記#相關播放量也已達18.9億次。其體量雖小,但可以豐富城市生活、提振消費,還可以成為自我雇傭和各種靈活就業的杠桿,如此“一舉多得”的地攤經濟,在政策松綁后日益回溫,未來走向值得期待。
消費回暖,就業待解
清晨熱氣騰騰的早點鋪,午后的咖啡奶茶小點心,傍晚熱鬧的燒烤攤……一個個外擺的攤位與熙熙攘攘的人群,構成了熱熱鬧鬧的集市。今年以來,隨著多地的生活服務業有序恢復,市場消費持續回暖,地攤經濟風再次刮起。不久前,廣西南寧兩名00后護士下班兼職賣烤腸引發網友關注,并迅速登上熱搜。當事人王女士接受媒體采訪表示,自己萌生賣烤腸這個想法已經很久了,和朋友說了后兩人的想法不謀而合,便開始兼職擺攤,每天下午6點下班,7點左右開始擺攤,賣到晚上10點左右收攤。此外,她還在社交平臺上分享了自己擺攤所用設備材料清單和獨創的“無菌烤腸大法”:劃分清潔區污染區、抹布保持臺面清潔、烤腸收納箱單獨擺放、戴手套的手要指尖向上不低于腰部……對此,有網友表示:“正經有職業的也要多賺一份兒,而且把專業融入平常操作走紅,創業者的壓力無疑又有了新的起點。”“無論什么時候,有一個賺錢的副業是非常重要的。副業是全職的退路、可以充實自己、利用碎片時間創造價值。關鍵時刻可以讓自己多一份應付危機的能力。”
近日,為進一步促進地攤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廣西南寧市興寧區組織召開交流會表示,發展地攤經濟能夠解決不少困難群眾的就業問題,更是刺激消費、留住城市煙火氣的務實之舉。地攤經濟要在管理上務求規范,需要各單位統籌協調、明確責任、有序規劃、科學引導,努力把商圈周邊的地攤經濟打造成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名片。
而此前,很多省市都陸續放開了地攤經濟政策。上海去年就發布了20年來首次進行全面修改的新版《上海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條例》,規定不得擅自占用道路、橋梁等公共場所、兜售物品的同時,明確區人民政府、鄉鎮人民政府可以劃定一定的公共區域用于從事設攤經營、銷售自產農副產品等經營活動。在以往,上海對設攤經營、占道經營是全面禁止的。
江蘇無錫市城管局印發《無錫市城市管理局關于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的指導意見》的通知,其中明確提出要支持“外擺位”、支持打造“夜市經濟”,并配套一系列執法管理的要求。這一實施意見要求執法部門應提高占道外擺參與主體對城市管理共治共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建立“一戶一檔”誠信檔案,對商戶經營管理進行考核;對占道外擺區域內各類物品的種類、尺寸、數量和擺放位置等進行統一規定,便于城市美觀。
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市商務局聯合印發了《清理隱性壁壘優化消費營商環境實施方案》,加快規范商圈廣告、外擺、展示、促銷等事項辦理流程和標準。提出在重點商圈組織開展外擺試點,由區政府統籌組織相關部門劃定外擺位,明確外擺時間、經營品類等細則,由經營者向所在街道進行網上報備,由街道對細則落實情況進行監管。出臺戶外展示設施設置標準規范及管理細則,明確辦理流程、申請材料、辦理時限等內容并向社會公布。優化促銷“無需許可活動報告”內部管理流程,屬地公安、消防等部門提前開展安全指導。
昆明市城市管理局、昆明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昆明市商務局、昆明市網格化綜合監督指揮中心聯合下發《關于進一步優化商業活動場所服務管理彈性措施的通知》,包含規范臨時性商業活動、適度允許商業外擺、打造規模化特色夜市街區等商業活動場所服務管理彈性措施。
在不久前結束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團董事長、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煤山鎮新川村黨委書記張天任提交了《關于后疫情時代扶持地攤經濟發展穩就業保民生的建議》。他指出,地攤經濟有著啟動資金少、管理成本低等優點,特別是在受到疫情沖擊后的經濟恢復期,地攤經濟更是成為許多創業者的首選,成為許多困難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而對于政府而言,地攤經濟可以有效解決就業問題,給市民帶來生活便利,同時展現城市綜合治理能力。
便民不擾民,放開不放任
近日,閑魚發布了《2023閑魚早春城市生活趨勢洞察》。報告顯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通過閑魚平臺來尋找創業商機,通過低成本的起步方式,開啟輕創業。擺攤車、炊具等相關工具春節后搜索用戶量激增,小吃車、餐車、擺攤工具等搜索關鍵詞,節后上漲超過530%。在各種社交平臺上,不少博主都在分享自己的擺攤經驗,諸如“三千月薪打工人如何靠賣淀粉腸月入三萬”“后備箱鮮花銷售指南”等,這些經驗貼往往點贊過萬,還有一些傳授經驗及原材料的視頻被視頻網站在首頁位置爭相推送。但更多的是網友們紛紛分享相關的擺攤心路歷程,以此激勵自己努力堅持。
路邊攤以更加規范的姿態回歸,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然而,如何才能做到“便民不擾民,放開不放任”,以“放”促“活”、以“管”促“優”?怎樣才能在維護市容環境秩序中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成都三色路夜市的做法給出了一份新的答卷。
今年2月初,成都三色路夜市正式回歸、恢復運行。此前,該夜市曾因“后備箱+露營風”火出圈,被不少人稱為“芭提雅成都分雅”“成都最具煙火氣的夜市”,后又因噪音、油煙等問題被關停。經過整改后回歸的夜市,“審核通過的商家才能來這兒擺攤”,并引入了專門的平臺管理公司。平臺管理公司運營總監李姝沛介紹:“我們已經制作并發放了部分臨時攤位證,攤主憑此證方可進入夜市擺攤。審核要求主要覆蓋攤位外觀、業態、安全性三個方面。”
她介紹,針對此前比較突出的噪音擾民、油煙污染問題,公司每天會派管理人員現場巡邏,并對現場使用擴音設備的商家在晚上10點后的音量分貝進行限制,其中,綠道經營的攤位音量不得超過50分貝,街區經營的攤位音量不得超過60分貝,分貝以專業的噪音檢測儀現場數據為準。此外,現場不得使用煤氣罐、明火、重油煙等,不得有造成大氣污染及影響環境安全、居民正常生活的行為。
而對于游客停車難、廁所少的問題,李姝沛介紹稱,其實附近有不少停車場,在后續的規劃升級中,公司會和街道辦一起來共同打造各類視覺指示牌,更好地指引游客停車;對于街區的各類便民配套設施,公司已向街道辦提出升級規劃方案,待方案通過將會一一解決如洗手間、照明等各類問題。
李姝沛表示,未來這里將營造消費場景、打造特色IP,將綠道和西端廣場升級打造為三色路的社群活動地標,且配套直播中心,讓三色路露天市集成為運動、藝術展、集市三個內容板塊集合的新型開放式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