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郡澤
社區治理在國家治理中是極為重要的一個環節,為提高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水平,國家明確指出要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完善農村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渠道,提高農村居民參與社區治理水平,實現多主體協商治理,是公眾參與社區治理必不可少的一環。[1]從某種角度上反映出農村社區治理中居民參與問題備受重視,農村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現狀有比較大的發展,但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某些問題仍比較突出,必須不斷探索解決農村居民參與社區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努力彌補影響農村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短板,提高農村居民在農村社區治理過程中的參與度,提高農村居民生活的幸福感,以促進農村經濟的的發展。
農村居民參與社區治理是提高社會治理能力背景下薄弱而關鍵的環節,因此需要進一步研究,針對農村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現狀,努力尋找解決的策略,通過各方力量堅持不懈地努力,爭取盡快解決農村居民在參與社區治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高農村社區治理居民參與的積極性,提升農村居民生活水平。
農村地區人口相對集中,居住人群比較單純,居民一般以農業生產為主,人均年收入在兩萬到五萬之間。居民普遍文化程度較低并且重視個人小利益的得失,鄰里之間關系比較和睦,維持著簡單直接的生活方式,鄉土氣息濃厚,參與社區治理的形式極其簡單。
農村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內容分為自治服務和公共服務兩個方面,參與方式一般是線下和線上兩種方式,或者上級督辦和直接受理。線上主要是通過為民服務中心,建立線上聯系群眾和線下服務群眾平臺,解決群眾訴求。首先,線下分配交給基層,再有線上督導問題進度,從而解決問題。它的優勢在于把線上和線下完美結合,利用互聯網實現黨組織和群眾面對面交流,更高效的解決問題。
通過調研發現,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情況較以往而言有很大進步,但選民主要以留守在家的老人為主,有少數的人認為居民參與社區治理只是浮在表面,社區政務公開、社區財務、參與決策、惠農減負等民心工作很多并未落到實處,絕大多數政務進行公開,但公開項目不及時,不完整現象較為普遍。
在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過程中,社區居民之間變得更加和睦,形成了協商民主機制,使居民的意愿得以充分表達,越來越多大學生村官的加入,擴展了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人才基礎。
農村社區之前環境衛生存在較多的問題,以前農村沒有垃圾處理機制,村民們習慣將垃圾隨意丟棄,經常會引起鄰里糾紛。社區領導對實際情況并不了解,現通過居民參與社區治理,居民通過發表意見,要求社區響應國家號召,改善環境問題,目前農村社區衛生問題很大程度得到解決,居民的生活環境得到很大程度提升,得益于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程度的不斷提高。
農村社區聽從群眾意見,越來越多地區實施了垃圾處理機制,實施垃圾分類處理,在社區內對于公共空間進行劃片管理并且配有專門的人來打掃。在農村社區調研發現很多社區施行垃圾集中處理機制,環境更加整潔,道路更加寬闊,綠化面積也不斷擴大,社區的公共設施也得到很好的維護和使用。之前因為垃圾亂堆產生的一系列糾紛也不復存在了,居民之間關系更加和諧。
通過建立協商民主工作平臺,拓寬了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渠道,居民的意見得到充分的重視,居民開始踴躍參與社區治理,提高了居民生活的幸福感。
推動基層協商民主建設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效。農村社區在工作推進中為了落實協商治理工作,初步探索出一條協商治理工作的經驗:始終堅持三個導向,堅持民生導向、問題導向以及發展導向;堅持五必協商,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大事、每年年初確定的為民辦實事、集體資產的管理與處置、重大項目的選擇與落地、村莊規劃搬遷等重大事項必協商。[2]通過建立協商民主工作平臺,暢通了居民利益訴求表達渠道,在更大范圍內保證居民參與,凝聚人心、匯聚民智,推動了農村社區的高質量發展。隨著宣傳和制度的到位,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熱情和意識也不斷被激發,農村社區組織引導居民有意參與和居民自發參與相結合,建立了協商民主議事工作規則。通過民主協商,了解了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依照相關規定并盡最大可能予以滿足,極大地提高了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自主性,使居民更加自覺地參與社區治理,提高了農村社區居民的歸屬感。
隨著國家號召,農村社區迎來了很多大學生村官,他們提出的舉措切實保障了居民的生活權益。這些大學生的到來,使農村社區居民看到農村發展的希望,更加愿意配合社區工作,隨著農村社區經濟快速發展,農村社區的整體面貌發生了很大改變,很多青年人目睹家鄉改變,紛紛加入建設家鄉的隊伍。政府出臺政策吸引人才的同時,讓很多農村居民燃起了對未來的期冀,廣大農村居民踴躍參與社區治理,帶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提高了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為參與社區治理提供了更為廣闊的人才基礎。
新時代,隨著鄉村振興的提出,實現的不僅僅是經濟水平的發展,更帶回了一批批人才進入到農村發展的廣闊天地,在全國各農村地區發光發熱,通過提供招才引智等各種優惠政策的同時,農村社區的發展也吸引了很多想要歸家發展的游子,農村地區大有可為,社區居民參與平臺的發展讓很多年輕人看到了農村地區發展的前景。
隨著農村社區經濟發展水平提升,大量人才回鄉。新時代,農村社區的經濟發展不斷向多元化轉變,國家對現有的農業結構進行調整和優化,根據具體地域特點對現有的種植結構和產業結構進行深入調整,帶動了農村經濟轉型升級。新時代下,農村社區居民種植的作物不再是分散的狀態,開始形成規模化的產業,通過引入市場機制,依托農村有著名旅游景點這一優勢,發展特色產業,發展觀光型農業,以此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以農業的發展帶動消費的轉變,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務,讓經濟發展充滿活力的同時,極大地帶動社區整體的發展。同時解決部分居民就業問題,使居民能夠留在家鄉,很多青壯年看到這一產業的發展前景,紛紛加入家鄉建設,積極參與到社區治理和社區建設。農村社區第二產業發展較快,通過招商引資在社區內建設工廠,使社區居民既可以不離開家鄉又能滿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讓社區居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參與社區治理,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為實現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農村社區治理中,為提高治理效率,以往農村社區治理過程中通常以行政命令的形式或者自上而下地分配社區治理任務為主。此外,社區工作人員常常完全按照上級指示不參考社區居民的意見,這種行為導致農村社區行政化依賴逐漸加強、極大地削弱了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使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意識淡薄,農村社區居民由于普遍受教育程度較低,沒有意識到參與社區治理的重要性,未能充分認識到自身的權利與義務。
農村社區居民在參與社區治理過程中呈現出一種浮于表面的情況,當一種方案準備實施時,通過召開會議聽取意見,象征性地進行修改,對后續政策沒有實際幫助,反而會造成群眾的不滿,使居民不愿參與社區治理。從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總體進程來看,其參與階段較為偏后,由于對公共事務也不能深入了解,居民提出的建議不被重視,居民參與社區治理浮于表面,問題不能被充分解決,以至于政策落地和執行困難。[3]
農村居民參與社區治理過程中,大部分社區居民過于注重個人的利益得失,對日常社區事務漠不關心,對社區工作有極強的疏離感。“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已影響大部分居民。疏離感導致居民不愿參與社區治理,并不認可自己在社區治理過程中的主人翁身份,使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活動不能有效地開展,不利于保護全體居民的利益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農村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渠道極為單一,致使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效果不佳,降低了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主動性。就這個問題如何解決,可以在社區治理過程中引入市場機制,充分發揮市場主體的力量,引導企業參與社區治理,為居民提供就業機會,從而實現對農村社區從輸血式幫扶到造血式轉變,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發展,使居民更加樂意參與社區治理。明確居民參與的重要性,政府將發揮居民的主動性、創造性放在首位,提供技術幫扶,通過政策支持,開展教育培訓等多元化的形式,提高農村居民整體素質,激發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從根本上完善農村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渠道。[4]
居民參與社區治理過程中,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從而弱化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識。對于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可以通過充分了解居民的需求,按照規定予以滿足,使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前提得到保障,當居民感覺自己有較高的效能能夠勝任某項工作時,就會加倍努力去完成,相反,如果居民對自己完成某項工作效能感低時,就會消極對待,不再付出努力甚至不參與。可以推斷,在社區居民參與過程中,一般效能較高的居民會根據自己的感覺,在“力所能及”的社區公共事務上作出選擇,培養出不同的興趣、技能參與到社區各項公共事務中去。同時,一般效能感低的居民,往往會懷疑自己應對參與問題的能力,因而產生強烈的焦慮,拒絕參與社區公共事務。農村社區要制定社區居民議事等規定,建立居民參與評價機制,保障每一個居民發言的權利,防止農村社區骨干“一言堂”行為出現,使居民平等、充分表達個人意見,充分采納居民個人發表的積極意見,以此提高居民的效能感和積極性。
健全“下評上”監督檢查機制。用好微信、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督促農村社區解決居民反映問題的進度,加大對超期辦理事項處罰力度,對變相不回應居民參與訴求中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進行督查處罰。建立完善社區居民侵權救濟制度,一旦社區居民參與權利受到侵害,有權向有關部門進行復議和訴訟,最終使權利得到保護。提高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效能感,使居民更愿意參與社區治理,進而推進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進程,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在居民參與社區治理過程中,居民的需求和利益沒有得到滿足,居民較為重視個人利益,因此缺乏參與的積極性。就這個問題如何解決,可以通過完善獎勵激勵機制,社區獎勵分為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精神獎勵包括在宣傳欄、微信、微博等平臺進行宣傳;物質獎勵是指社區根據參與者的作用給予資金獎勵。通過獎勵機制不斷激發社區居民參與的積極性,帶動其他居民也參與進來。
獎勵一方面可以鼓勵社區骨干,加深家庭及周圍人對社區骨干的支持和理解,鼓勵社區骨干持續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另一方面可以示范帶動其他社區居民參與到社區活動中。社區要探索建立選擇性激勵機制,按照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貢獻大小進行激勵,讓真正參與社區治理的社區居民享受參與社區治理帶來的利益,提高農村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幸福感和榮譽感。
十九屆四中全會對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行了詳盡的論述,明確指出要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強調治理主體多元化,構建一核多元的治理體系,注重黨委領導、政府負責、公眾參與、民主協商。在此背景下,農村社區治理中居民參與是極為重要的一環,通過了解社區治理居民參與現狀發現,農村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意識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仍有部分問題未得到妥善解決,與新時代社區治理中居民參與的要求存在差距,主要有居民參與意識淡薄、其參與渠道單一以及居民過于注重個人利益等等。針對以上問題,立足于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以期不斷提高農村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程度,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村社區居民的生活水平,使農村社區居民擁有更高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