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菲 蘭俊才
中宣部、教育部印發的《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強調,各高校要規范實踐教學,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入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實習實訓等活動中,切實提高實踐教學實效。思政課實踐教學作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構成,直接影響新時代大學生價值觀念的形成和個人成長發展。面對新的形式,傳統的思政課實踐教學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發展需求和學生個體需求。以學生獲得感為切入點構建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打造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思政“金課”,不僅有利于增強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知行合一的道德品質,提升教學效果。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實踐教學作為思政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三觀、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定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等有著重要的作用。實踐教學通過社會體驗式學習,能有效增強學生體驗感的現場感,可以對新時代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進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如我校與市黨史館、區人民法院共建教學實踐基地,將思政課課堂搬到革命紀念館、法院等,進行現場教學,拉近了學生與社會實踐的距離,讓學生在參與實踐中不斷提高政治覺悟和思想水平,在服務社會和奉獻社會中增長才干,增長智慧,努力成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詮釋了立德樹人的目標。
高職院校思政課承擔著培養適應社會需求與發展人才的重要使命,這就要求思政課必須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思政課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的有效途徑。教育部在構建十大育人體系中也突出實踐育人。思政課實踐教學通過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志愿活動,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以此達到育人育德目標。獲得感是學生在思想層面、心理層面和行為層面因為具體的活動而產生的積極情緒體驗,這種體驗直接作用于具體言行,引導自身行為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以學生獲得感為評價標準,在實踐教學中引導學生將理論轉化為實際行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提高思政課實效性的重要途徑,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增強學生社會服務意識,增強責任擔當意識的重要環節。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遷,學生行為及認知特點在不斷改變,思政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用貼近學生的方式打造適應新時代大學生的特點和需要的實踐教學環節。根據特定的時代背景,在不斷更新教學理念的同時完善教學內容、打磨教學設計、創新教學方法,以此達到思政課實踐教學全方位提質的效果。通過深化教學改革,以學生感興趣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贏得學生的真心喜愛,提高思政課實踐教學在學生心中的美譽度,讓學生自覺重視思政課實踐教學,將其作為自身成長成才的關鍵課程,提高自身實踐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讓學生高度認同實踐教學,在實踐和服務中不斷提升獲得感。
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普遍存在教學內容缺乏規范化,教學過程形式化等問題。一方面,由于缺乏統一的實踐教學大綱、標準等,實踐教學的目標難以明確。雖然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都有自己的教學方案,但是教學內容缺乏統一性和規范化,這樣容易導致實踐教學針對性不強,操作性差,從而讓實踐教學活動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思政課實踐教學容易與一般的志愿活動或者社會實踐活動相混淆,與專業課實踐教學雷同,這樣容易導致實踐教學效果不佳,教學內容與思政課教學缺乏內在關聯。因此,思政課實踐教學需要有與思政課緊密相連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才能與一般的志愿活動或社會實踐區別開來。[1]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規定性前提是思政課,非其他專業課程的實踐教學,也非其他社會實踐活動。[2]只有用整體性思維來組織實踐教學,規范教學內容,才能更有效地發揮思政課立德樹人的關鍵作用。
思政課實踐教學本身具備趣味性、沉浸性、體驗性等特點,這讓大學生對實踐教學期望很高,尤其是對實踐教學采取什么樣的方式產生憧憬和期待。因此,在實踐教學開展前期,應該進行調查分析,深入了解學生喜愛,真正受益的教學模式。如果實踐教學采取的方式方法與學生期待值相差不大,則學生的學習需求就能得到最大的滿足,學習目標就能如期達成,學習效果就能得到提升。實踐教學方式作為師生之間的交流媒介,有著重要的溝通和連接作用。而方式單一的教學模式主要表現為不同專業的學生、不同需求的學生,統一采取以參觀紅色革命遺址或者紀念館為主的教學模式,這樣的形式雖然在教學初期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學生,但由于教學選擇性與針對性較差,長此以往,傳統單一的教學方式缺乏趣味性和感染力,會讓學生對實踐教學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方式沒有針對性,不被學生認可,學生難以產生獲得感,教學活動難以開展,思政課教學的整體質量就會受到影響。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大綱明確提出,要將思想政治實踐活動作為學生考核的重要內容。但是部分缺乏具體有效的評價激勵機制,呈現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的現象。部分高職院校以學生自主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作為衡量標準,主要通過學生提交社會實踐心得、社會實踐報告、志愿者活動情況報告等,這是以結果性評價作為衡量學生社會實踐效果的主要手段。但是,學生的社會實踐效果呈現在多方面,單純地以社會實踐報告或者心得作為評價的主要指標失之偏頗。尤其是對學生在實踐中的態度、參與度、實際收獲和效果等缺乏有效監控,弱化了過程性評價的重要性。在這樣的情況下,實踐教學的意義和價值容易被教師和學生忽略,弱化了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過程性效果。因此,以過程性評價為主的系統、規范、有效的評價方式能夠提升學生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的獲得感和認同感。
講好思政課教師是關鍵。優質的師資隊伍是思政課教學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障。雖然我國近年來對于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給予大力支持,但在實際教學中,思政課教師主要以課堂理論教學為主,沒有設置專門的實踐教學教師。雖然思政課教師在負責實踐教學方面也參加過相關培訓,但是受自身能力素質和專業特點的影響,很難帶領學生在實踐教學中深入探索與專業相關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教師整體實踐教學素質和能力有待提高。要增強大學生思政課實踐教學獲得感,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求新求變,教師隊伍結構要不斷完善,打造一支思維新、視野廣的思政課實踐教學師資隊伍,為人才培養提供保障,讓學生能夠沉浸式學習,在實踐教學中真正獲得積極體驗。
思政課實踐教學是理論指導下的學生探究活動,需要以規范有效的實踐教學內容作為支撐。實踐教學內容缺乏規范容易導致實踐教學形式化、表面化,影響教學效果。一方面,實踐教學主題內容要以理論教學內容為基礎,防止實踐教學內容泛化。實踐教學必須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重要目標,以幫助學生提高道德修養、樹立正確三觀、增強“四個自信”,培養時代新人為重要任務。可以根據理論教學要求,從理論難點、社會熱點、學生疑點等方向確定實踐教學主題,加強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內在關聯性,按照理論教學需要,從教學重難點上確定實踐教學方向。另一方面,不同思政課程的實踐教學不能割裂來看。思政課是由《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與法治》《形勢與政策》三門核心課程組成,是一個系統化的整體,在構建三門課程實踐教學時既要把握三門課程的整體性,也要避免課程之間實踐教學內容的交叉重復。既有內在關聯,又不重復的實踐教學活動才能更好地吸引學生、贏得學生。
打造切實可行的思政課實踐教學立體化平臺主要體現在,一要強化課堂實踐。如在課堂中開展常規性的主題實踐活動,如我校開展的“話歷史、展未來”“核心價值、哲理人生”課前演講活動已堅持十四年,深受學生喜愛,效果良好,這是課堂實踐活動深入開展的有效方式。二是強化課外實踐。思政課是一門學理性強的理論課,要增強思政課的說服力,課外實踐則成為重要的渠道。注重課堂延伸和拓展,如開展社會調研、志愿服務、課題調研等感性體驗,運用各種機會讓學生參與社會活動,從而深化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理解,做到學以致用,鍛煉能力。三是強化虛擬實踐。由于受地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學生實地參觀調研的機會有限,因此,通過網絡延展式教學,及時獲得前沿性教學資源,利用“互聯網+”和虛擬仿真技術實現基地教學資源空間轉換。
科學實用的實踐教學測評體系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參與實踐的積極性、主動性,是保障學生“獲得感”的重要環節。缺乏及時有效的實踐教學測評體系必定導致思政課實踐教學效果弱化。因此,健全思政課實踐教學評價機制可以通過課程評價、學生評價和教師評價來完成。課程評價主要評價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學方案是否科學規范可行;學生評價可以以四個維度、三個評價主體來實現,即從自學完成度、課堂活躍度、實踐參與度、課后拓展度入手,通過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和學生三個主體來完成評價;從教師的評價維度來看,應從教師實施實踐教學時的目標、方式、內容、方案、監督等是否規范對教師進行有效評價,增強教師實踐教學能力。以這樣的方式將考核辦法與教學目標、教學任務結合起來,實現實踐過程的精準記錄和直接性呈現,實現以學促評、學評同步。最終通過成績評定,表彰獎勵等,鼓勵學生在實踐中鍛煉和提升思想素質,從而提升思政課實踐教學“獲得感”。
當前,在我國大多數高校思政課教師承擔著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重要任務,發揮著主體責任。一方面,根據大思政實踐育人理念,構建一支專職為主,專兼結合的實踐教學教師隊伍尤為重要。因此,在堅持“六要標準”,深刻把握“八個相統一”,以立德樹人為中心任務的基礎之上,集合各方力量,將輔導員、專業課教師、公共課教師等統一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教師隊伍,促進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公共課教師同向同行,合力解決學生思想困惑,為構建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提供師資保障。另一方面,加強師資隊伍的實踐教學能力建設。政治上的立場堅定是高校思政課教師的首要標準,思政課教師要首先要有高度的政治覺悟和對社會主義的認同,堅定“四個自信”,在政治素養有效提升的基礎上,通過深入基層,深入企業、深入鄉村等方式,讓思政課教師更具教學自信,培養思政課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讓思政課教師不僅傳授理論知識,更要在教育引導學生增強實踐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中探索新方法、新途徑,切實提高思政課教師的綜合素質,讓實踐教學成為一種常態。
思政課建設的重要文件精神為我們深化思政課教研教改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通過教育教學改革,讓新時代大學生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有獲得感,就是要在實踐中學習理論知識,學到認識問題和分析問題的科學方法,學會用正確思想理論指導學習和生活,從而培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充分認識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堅持守正創新,當前尤其要重點以黨史學習為契機提升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時代性,不斷提高學生服務社會和奉獻社會的能力,將學生培養成為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