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菁婧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2018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明確了宣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強調要加強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創新,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高校作為學習、研究、宣傳思想文化的重要陣地,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但新形勢下,社會上各類思想意識交織在一起,充斥著大學生的日常生活,迷茫、彷徨、無助等思想動態并不少見。因此,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勢在必行,而宣講工作是傳播黨的理論、教育廣大群眾的有效途徑,是黨的理論武裝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1]
除了順應時代發展之外,組建多層次、多類型的高校基層宣講團也順應了校內外兩方的需求。以廣廈大學為例,作為浙江省首家職業技術大學,目前學校在校生人數已超一萬名,覆蓋了專科生、本科生等多個層次,未來學生的層次將更加多元。同時,高學歷、年輕化的教師隊伍逐漸形成,其中教授、副教授、研究生學歷的比例年年增長,年輕教師已漸成教學中堅力量,相較于以前,他們的思維更活躍、需求更多元,這就要求對內宣講需注重差異化的同時兼顧趣味性。
其次,高等學校具有“培養人才、發展科學、社會服務”三項職能,[2]高校的社會服務功能如何充分、全面、快速發揮,從而輻射區域地方和不同行業不同人群,成為思想文化傳播高地,也需要通過基層宣講等覆蓋面廣、成本低、效率高的載體。
在實際工作當中,宣講的供需雙方在資源、方式、內容等均存在不平衡,阻礙宣講活動深入基層、深入人心。目前,基層宣講工作存在著四大難題,即供和需的對接難、專業話語轉化難、常態化活動開展難、新思想內容更新難。一方面,群眾對于黨的創新理論、政府政策解讀、形勢分析、企業管理等需求較大,但苦于沒有合適的獲取途徑;另一方面,理論扎實、思想過硬、能說會說的宣講人員缺口較大,且宣講內容、宣講方式均過于“老舊”,照本宣科、脫離實際的現象也并不少見,宣講活動也就成了不得不完成的一項“政治任務”,主動性自然不容樂觀。
近些年,為響應國家號召,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關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全國各地紛紛組建政治理論宣講團,各地尤其是理論研究最為重視的高校一馬當先。但與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的宣講團隊伍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少之又少、為數不多的“高校宣講”理論化研究文章。截止2021年年底,中國知網內收錄關于“高校宣講”關鍵詞的研究文章、論文僅四十余篇。
除此之外,系統化研究也相對缺乏,難以復制并在各高校推廣。目前,對于高校基層宣講的研究方向多從頂層設計角度進行剖析,對于宣講團如何組建、開展活動并保持一定的常態化運行缺乏實踐性指導作用。同時,現有的高校宣講團主要面向本校師生,如何輻射社會、履行高校服務社會職能的相關研究寥寥無幾,如何將高校宣講和社會基層宣講相結合,提高宣講團自身宣講能力的同時,最大化發揮高校的優勢成為當前研究的一大“空白”。
創建于2018年的廣廈大學理論宣講團正是高校基層宣講的一次有效探索,短短幾年間,宣講團的宣講員從最初的十幾人到現在的百余人,從校內宣講到走出校門,為企事業單位、村鎮、社區送去黨的聲音,探索出了一條“菜單化管理、分層化推進,大眾化普及”的高校思政宣講之路。
傳播學大師H·拉斯韋爾在1948年發表的論文《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中將信息傳播歸納為5個w,并創建了“5W”模式,即who傳播者、Says What傳播內容、In Which Channel傳播途徑、To Whom受眾、With What Eあect傳播效果。根據該理論,結合廣廈大學理論宣講團實際,從傳播本質著手,探索高校基層宣講的發展路徑,以期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
作為“5W”模式中的傳播起點,傳播者往往起到了“把關人”的作用,傳播者自身的價值觀、理論水平和表達能力都直接關系到最終宣講效果的好壞。可以說,在宣講這個信息傳播過程中,一名優秀的宣講員起到了把舵導航、指路明向的作用。
廣廈大學理論宣講團在多年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兩條選聘機制、以老帶新的選人用人機制。宣講團由主力軍和后備軍兩方面組成,13名理論功底深、政策水平高的資深黨員教授為宣講骨干,全部為正式黨員,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占到77%,年齡層分布均勻,老中青結合。同時,放開準入門檻、盤活人才資源,先后吸納了首批150余名宣講團成員,分為“燃燈啟明”“巖羊”等九支宣講隊,他們中有的是長期從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教師,有的是政治素質好、表達能力強的先進模范、民間藝人、退伍軍人,還有的是學院優秀學生黨員,“各行各業”的人才齊聚在一起,極大充實了宣講人才隊伍。其次,動態更新宣講后備人才庫,以自愿報名和部門推薦兩種形式,選出一群“愿講、能講、善講”的宣講志愿者,根據專業特長和興趣愛好進行分類注冊登記,解決了理論宣講普遍存在的宣講力量不充足、時間不靈活、內容較窄、受眾局限等問題。
為保證團隊的整體宣講水平,宣講團還專門設置了導學機制,骨干力量定期指導后備力量進行理論和實踐學習,以老帶新,通過讀書班、交流會等形式進行團內“頭腦風暴”,針對宣講重點、熱點、難點,通過“請進來”“送出去”促講師“補鈣充電”,做好講前培訓工作,所形成的學習——備課——宣講模式本身也是生動的育人實踐,能夠使宣講員與受眾雙向成長,做到“以學習育己,以宣講育人”。
目前基層宣講供需不對等的情況較為普遍,群眾對于宣講活動多存有抵觸或應付的心態,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宣講內容沒有滿足特定人群的特定需求,內容更新較為遲緩,已適應不了新形勢的社會發展。久而久之,宣講活動處于“雞肋”的地位,群眾不買賬,自然更加影響宣講員的積極性和活動熱情,造成惡性循環,嚴重阻礙了基層宣講活動的有效開展。
自成立之初,廣廈大學理論宣講團就將自己定位為“最新理論知識的傳播者”,放棄傳統的“大水漫灌”“千人一面”的宣講模式,探索新式工作模式,即按“單”點“餐”、按“需”服務,開展菜單化管理服務。宣講員既當講解員又當需求征集員,動態調研,收集校內外理論熱點,人性化建立宣講“菜單”。單位可按需“點單”聯系宣講團成員,宣講團再按不同內容選派不同宣講小分隊上門服務,讓專人做專門的宣講。在宣講過程中,同步收集群眾的反饋意見,形成反饋報告,由宣講團管理小組統一整理,進行主題、形式等方面的內容優化,并下發到各分支小隊,在下一次宣講中不斷完善,形成閉環管理。
3年來,宣講團已發布3期“宣講大菜單”,共計90個選題,“菜單”內分為必選主題和可選主題兩類。必選主題為中國共產黨的創立與“紅船精神”、黨的正確領導是長征勝利的根本保證等,可選主題包括深入學習貫徹重要會議、重要講話精神,深入學習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等多個板塊,每個板塊均涵蓋五到十個不同主題。同時,根據社會的發展和群眾的需求,“菜單”內可隨時“加菜”,并按此同步配套適合的宣講人,做到規定動作到位,自選動作出彩,從“千人一面”走向“精準推進”。
從“我來講”到“我們一起講”,從“線下”到“線上”,宣講團通過“群眾化語言”把自上而下的“滴漏式”宣講轉變為自下而上的“主動式”宣講,“書本語言”生動融入到了具體實踐之中。
校內,開設專場宣講,內容涵蓋了重要會議精神、共同富裕等最新理論知識;校外,成立政校企“聯學聯建”平臺,與二十余家共建單位結對共學共建。線下,按不同宣講層面組建九支宣講隊,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既能單兵作戰又能協同配合,結合師生專業特長,用群眾生動的語言講述身邊人、身邊事,把大道理講成小故事。線上,搞活宣講形式,大膽利用“互聯網+”思維,依托虛擬現實技術(VR)等“黑科技”與“紅色教育”相融合,利用新媒體陣地將宣講迸出別樣的火花,使宣講不受時間、空間限制。
此外,宣講團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結合高校思政,創建了“1234”思政品牌,即“一分鐘分享”“兩夢文化節”“三分鐘思政”“四想四對照”。倡導專業課教師結合當前的時政熱點或本專業相關內容,在課堂上設置三分鐘左右時間的課堂思考和討論環節,課后大家圍繞對應主題進行一分鐘分享,將日常宣講貫穿學生德育全過程,結合職教特點開展互動式“微思政”,不僅增強了受眾的參與感和積極性,而且以品牌示范引領,有利于宣講模式的大范圍社會推廣。
廣廈大學理論宣講團常態化面向學校師生的同時,擴大宣講范圍,以黨建“聯學聯建”的形式統籌各方資源、輻射區域地方,創新形式打造校、政、企、村“互學共建”聯合課堂。加大與縣市區、市直部門、高校的溝通聯系,為其開展政策指導、理論宣講等服務。通過活動共辦的形式,把新觀念、新知識帶到企業中去,其中宣講團內98%的核心成員同時擔任黨校授課任務,并承擔校內外企業的黨委理論中心組領學任務。
同時,針對宣講受眾廣、層次不一、背景不同等問題,宣講團強化頂層設計,用活平臺資源,依托“崇學大講堂”“致遠大講堂”“育心大講堂”,分別在教師層面、學生層面、社會層面鋪陳推進,配合九支宣講隊伍,力爭在宣講范圍上做到橫到邊、縱到底,在宣講對象上體現全覆蓋、有區分,提高“立體感”。宣講團助力鄉村振興、文化教育、綠色農業、志愿服務等社會的方方面面,聚焦社會熱點,關注群眾民生,將常態化宣講交流活動送到群眾身邊,打通高校思政宣講的“最后一公里”,飛入尋常百姓家。
為保障宣講團工作的長效性和規范性,確保宣講效果落到實處,宣講團在成立初期就建立了三張清單。第一張清單制度清單,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大到國家、小到學校,制度建設都是根本性的問題,宣講團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規范,從隊伍建設、宣講內容、管理機制等方面進行部署,提倡多樣性、包容性和創造性。第二張清單需求清單,宣講團成員前期為宣講需求征集員,中期為理論政策傳播者,后期為反饋收集員,通過問卷、走訪、線上調查等等方式收集校內外需求,人性化建立宣講“菜單”。第三張資源清單,利用高校政策理論強、企業實踐經驗足、村鎮群眾基礎廣等優勢,充分挖掘各方資源,建立一張能助推基層宣講工作順利開展的“資源清單”。
經過幾年的建設,廣廈大學理論宣講團已成為一個獨特的高校基層宣講品牌,滿足了本校的理論宣講需求,通過將專業知識點與思政聚焦點相互融合,高校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向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轉化,在參與實踐、體驗成長的過程中提升青年素質,使青年找準正確的人生定位,站穩政治立場,促進青年成長成才。同時,還為地方的企事業單位送去最前沿、最需要的理論知識。截止2021年年底,宣講團已在校外建立了五個固定宣講點、二十余個流動宣講點,僅2021年已開展宣講活動一百余場,學習強國、浙江日報等主流媒體對其進行了專題報道,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高校宣講團對于青年的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以及地方整體理論水平的提高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建設過程中,需要注重宣講員的選拔和培養機制、宣講內容的實效性和精準性、宣講方式的主動性和趣味性、宣講受眾的廣泛性和全面性,才能使得宣講效果最大化滿足校內外不同層次人群的不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