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 子(廣東)
出小區左轉,經過一間曾經的早餐店,裝飾工作室,旅行社,電器行,電動車的商鋪,右轉過斑馬線,冬天的太陽已經灑下一大汪漣漪。或者夏天的一長串樓蔭還沒退卻時,你從右前方的一個巷口出來,像早晨新上市的果蔬,漾著鮮亮的表情迎面過來,我們熟悉的眼神在彼此臉上稍作停留,似乎正要開口之時就匆匆錯過。
你是在前面不遠處的一家公司上班,我在更前面一些的事務所上班。每天都能遇見,每年都能遇見。
我們從沒開口問候過,這似乎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一直都沒能發生,而且以后似乎也不會發生。
有時時間略有差別,我會看著你穿套裝或者連衣裙的好身段,款款走過排滿店鋪的街道。
我們對視的眼神像店主初見顧客的瞬間,或者電影里接頭的秘密工作者。我不知道你有沒有想些什么,你的眼神除偶爾睫毛下傾似乎懶得搭理之外,經常是貨架上的礦泉水一樣干凈、透明,略有些漣漪,大方地敞開,但不開口。
我認為這就很好了,料想你也同意的。一枝花,存在于含苞待放之時。
我們生命的意義許多都浪費在無謂的招呼上了,簡陋,重復,乃至于勉強。
我們總是“你好”“留個電話或者加個微信吧”,手機里有一條長河似的聯系人,只有少數是冒泡的,大多是沉落的魚兒,你看不見也記不到。即使泛起,還是“你好”“再見”了事。
而你是永遠新鮮的。與街上的樹木、招牌等景觀不同,你是我心里的風景,讓上班的路途,在簡短的人生里,立體而風情。
哪怕有一天不見了,那也是一路芬芳的空缺。
眾所周知,條條河流日漸消瘦。為了更體面地呈現,人們在河道里每隔六七十米就筑一條矮矮的水陂,讓水面寬泛地覆蓋好河床。這改變了當地景觀,而且,也改變了水中魚群的生活習慣。
原本自由散漫的小魚,開始集體性沿河上溯,被命運驅趕一樣,一遍一遍,努力躍上一道道激流噴涌的水陂。成功的獎賞是什么?食物?生育?適宜的生活環境?
我想說的是慣性,面對關卡時躍躍欲試的心性,是天然的嗎?還是生活養成?
不由得想到詩和遠方的鮭魚,肩負原鄉宿命,一路涉險灘躍飛瀑,躲棕熊血口,避漁人網鉤,歷千艱萬難,回到出生地交配產卵,生即死,死即歸,生死輪回,前赴后繼。
這里是小河溝,一條條的水陂養成了魚兒跳躍的愛好。它們把跳躍,像鬧鐘一樣,鑲到自己的生命里。似乎不跳就不是魚兒,似乎命運就是由一次次跳躍構成,每一次都是生命的關口。為什么要這樣?這一定有它的原理,我不想去學,那些書太厚了,我好奇的是,那個造魚的A,是怎么把這么復雜的原理,完整地寫到那些小生命里的?A是誰我也不知道。
下班路過,看它們跳起來,掉下去,偶爾成功的,歡欣得像一顆子彈,顫抖著進入同樣幽暗的水域。
那跳不動的,激動地看別的魚跳躍,然后回轉身,漂浮著,恍惚退休的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