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繁榮
2022年12月26日,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修訂印發《中國注冊會計師行業人才勝任能力指南》(以下簡稱《指南》),這是行業協會主動回應社會關切,為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行業人才勝任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提升審計質量的重要舉措,將對未來一段時間行業全生命周期人才培養工作起到極為重要的指導作用。《指南》貫徹“全生命周期”人才培養理論,適用的對象由“注冊會計師”擴展為“注冊會計師行業人才”,并針對有意愿進入會計師事務所從業的人員、會計師事務所助理人員、注冊會計師、合伙人等4個職業發展階段進行了規范。目前,行業人才吸引力明顯下降、高素質人才招聘難的問題比較突出,已成為影響行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障礙。此外,財經院校培養的進入會計師事務所就業的專業人才,與事務所實務工作的需求存在知識能力結構不匹配的問題,具體表現在重理論、輕技能,重財務會計等本專業知識,輕計算機信息數據處理等相關專業知識。本次《指南》不僅將勝任能力的適用范圍擴大到了事務所所有從業成員、非執業注冊會計師,還延伸到財經院校相關專業的在校大學生,加強源頭培養,有利于其盡早認識注冊會計師行業工作并形成職業素養,為注冊會計師行業培養和輸送更加優秀和適用的人才。《指南》對標行業“十四五”規劃提出的打造“政治型、職業型、專業型、復合型、國際型”行業人才隊伍的要求,具化為政治能力、職業道德、專業勝任能力、實務經歷、國際化能力等五種勝任能力要求。其中,政治能力對標政治型,職業道德對標職業型,專業勝任能力對標專業型,國際化能力對標國際型,專業勝任能力和實務經歷范圍內的管理能力、戰略能力、溝通能力等綜合能力對標復合型,確保“五型”人才要求落地見效。
政治能力,是對新時代注冊會計師行業人才能力的第一要求,是保持中國注冊會計師行業正確發展方向的根本保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人才工作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不斷加強和改進知識分子工作,鼓勵人才深懷愛國之心、砥礪報國之志,主動擔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責任。”人才工作是具有國家戰略性、制度長遠性的工作。堅持黨的領導是我國人才事業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也是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根本保證。
中國近代以來百年歷史已經證明,是中國共產黨組織、發動、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將曾經一盤散沙的中國凝聚成一個堅強的共同體,奪取了中華民族解放和偉大復興道路上的一個又一個勝利。2022年黨的二十大提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注冊會計師行業要堅持黨的領導,緊密團結在黨組織的身邊,將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落實到自身的本職工作中來。2021年7月,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嚴肅財經紀律的決策部署,切實加強會計師事務所監管,遏制財務造假,有效發揮注冊會計師審計鑒證作用,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財務審計秩序 促進注冊會計師行業健康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21〕30號)。當下,圍繞注冊會計師行業的一體化管理、綜合評級管理等各項改革正在穩步推進,關系到注冊會計師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特別需要事務所的管理者具有全局意識和使命感,勇于擔當,時刻不忘維護資本市場秩序和社會公眾利益、提升會計信息質量和經濟效率的重要職責,能夠自覺站在服務國家建設和促進注冊會計師行業健康發展的高度,把黨中央相關重大決策部署,以及黨中央有關注冊會計師行業發展的重要精神,轉化成推動會計師事務所或者注冊會計師行業發展的切實可行的政策和舉措。
《指南》明確了注冊會計師的職業道德包括職業懷疑和職業判斷、職業道德守則及相關規范、維護社會公眾利益,對所有行業人才均提出了職業道德勝任能力方面的要求。職業道德是區分注冊會計師行業人才與其他行業人才的重要標志。
職業道德是注冊會計師行業人才特有的職業行為和特征。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可估價的東西未必真正有價值,而有價值的東西卻不一定可估價”。注冊會計師的決策不僅要依賴于一套外部法規、準則和范例,還必須反映社會的期望,而這些決策必須從每個從業人員的內部決策過程中得出,如果僅僅關注外部規則、監管和法律而對職業道德和職業道德的本質沒有任何實質的理解,這將是無效的。審計質量準則強調全面、全員、全過程的質量控制理念,少到一張原始憑證的檢查,函證、盤點等基礎審計程序的實施,大到重大交易商業實質的判斷、審計項目重大錯報風險的評估與應對、事務所質量管理體系的建立,從剛入職事務所的助理人員到事務所的管理合伙人,每個人均是事務所質量管理體系中的一員,項目組每個人都應保持相應級別專業人士的職業道德水準,做到勤勉盡責。剛入職事務所的助理人員也要能夠堅持職業操守和職業道德規范;能夠了解違反職業操守和職業道德規范的嚴重后果。事務所的管理合伙人在職業道德方面應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并承擔起全所職業道德建設的領導職能,能夠重視職業道德基本原則的內部宣傳,積極引導團隊成員遵守職業道德;倡導誠信為本、質量至上的企業文化;摒棄以經濟效益為核心指標的考核模式。
《指南》對每位從業人員均提出了管理能力的要求。管理能力是指在工作中充分地利用人力和客觀條件以最小的成本達成目標,以提高整個團隊辦事效率的能力。現代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提出現代組織當中的每一位知識工作者都是“管理者”(executive),前提是他由于擔任職務或擁有知識,需要承擔做出貢獻的責任,從而實質性影響所在組織取得績效和成果的能力。
事務所從業成員應具有自我認知、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管理知識能力。此外,對注冊會計師及合伙人還增加了組織管理、戰略管理的管理知識能力要求。注冊會計師行業所從事的審計鑒證、咨詢等業務,其工作具有一定的季節性,同時,所肩負的責任重大,有一定的工作壓力。此外,工作過程中還需要與客戶單位、監管部門、合作伙伴及項目團隊成員溝通和協作,需要行業人才具備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溝通表達能力,以及抗壓能力、團隊協作合作能力。
此次修訂后,《指南》不僅制定了注冊會計師行業從業成員勝任能力的標準,還提出了不同層次從業成員勝任能力的評判方法,除了常見的考試、考核、評選外,增加了執業質量檢查、定期檢查職業道德檔案、實務經歷、出具案例分析報告、會計師事務所內部勝任能力考評小組討論等形式多樣的評判方法。制定科學的評判方法將有利于使行業人才的培訓培養工作形成一個閉環,使勝任能力標準真正能夠落地。
目前,一些會計師事務所尚未形成分級分類的人才培養體系,培訓所涉及的知識能力范圍側重于會計、審計和稅務等專業知識領域,大部分會計師事務所都沒有制定完善的行業人才勝任能力評判方法。作為知識技術密集型專家行業,注冊會計師行業最大的資本就是人力資本,圍繞執業能力建設做好人才培養永遠是行業發展的根本。“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廣大會計師事務所及從業成員應積極對照《指南》的標準和要求查漏補缺,保持并不斷提高勝任能力,以更嚴格的職業操守、更扎實的專業能力,有效履行鑒證、增信和增值三大職能,扛起新時代賦予注冊會計師行業的使命和責任,以專業報國的不變初心,為服務國家建設做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