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湯力
(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揚州市江都區供電分公司,江蘇 揚州 225200)
縣級電網普遍存在網架結構薄弱,受電通道外部自然和社會環境復雜,設備和運維水平落后,隊伍老化嚴重,技術經驗斷層,應急資源與承載力量相對缺乏等現象。縣級電網轄區內一般鄉鎮土地開發少,排水條件良好,而城區內土地開發程度高,市政工程老化,縣級電網強降雨后城區因內澇引起大面積停電的風險不斷走高。國內外研究主要關注主干電網洪災后應急資源與搶修隊伍調配以盡快完成送電為目標,往往忽視了對于縣級電力企業內澇后應對策略的研究以及疫情條件下措施調整的考慮。因此,以A省B縣內澇后電網搶修流程及出現的問題為例進行分析,開展相關應對策略的優化研究。
A省B縣經濟發達,縣城區開發時間早,開發程度高,但同時也是自然環境災害多發省份,曾多次發生城市內澇導致電網設施損壞進而引發大面積停電的事件。2021年B縣就曾因為臺風影響降雨量打破歷史記錄,引起城區內多處地段積水超40 cm以上,造成一座變電站受淹、2臺主變受影響;配電網5個環網柜、3個站房受淹,累計32條10 kV線路跳閘、251臺10 kV配變停運;部分二級用戶停電超過2 h等后果。
(1) B縣電網應急指揮中心根據氣象部門提供的極端天氣預警,按照應急預案發布電網風險通知。
(2) B縣電網運維人員與應急搶修隊伍根據預警信息與應急預案進行部署,運維人員對風險較大的變電站進行定時現場巡視,應急搶修隊伍進行應急資源核查,搶修人員集合待命。
(3) 根據歷史搶險數據與經驗,應急指揮中心將應急搶修隊伍預置在最可能發生災害的地區。
(4) 災害發生后,應急搶修隊伍趕往實際受災地點進行搶險。
城市內澇指城市區域遭遇暴雨或短時強降水后,地區雨量過多超過排水能力形成地表積水災害,內澇對縣級電網的影響主要集中在配電與變電方面。
(1) 缺乏精確故障定位手段。配網自動化水平落后,配電線路受災信息收集不完全,無法了解具體支線受損狀況,內澇后部分支路仍然存在跳閘危險,部分生命線用戶、重要大戶用電受到威脅。
(2) 配網搶修效率低。配網搶修工作責任不清晰,復電先后順序不明確,操作時間過長,搶修申請流程長,恢復送電效率低。
(3) 搶險救援車輛受交通限制行車難。接到實際受災位置通報后,隊伍需要從預置點前往受災變電站及各處配網搶修點,受到暴雨與道路積水影響車輛行進存在風險;受到黃牌禁行路段限制無法靈活切換路線以致不能迅速趕到受災點;由于配網搶險點分散,工程車受到道路臨時停車拍照等交通限制而影響搶險效率。
(4) 防澇措施隱患排查整治不徹底。暴雨前B縣電力企業已經對曾經出現過險情的數個變電站采取了預防性措施,但由于城區內變電站的排水條件良好,且歷史上從未出現過險情,因此變電站C只做了基本防汛措施,未考慮到該變電站周邊土地不斷開發及城區內排水系統老化因素的影響,以致出現了部署失誤,最終導致該變電站歷史上首次出現內澇險情。
(5) 遠程監控誤判或漏聽以致災害發現不及時。內澇發生在后半夜,時間上具有隱蔽性。變電站C在初期排水良好,但后半夜雨量突然增大使得市區內排水系統迅速飽和,變電站C內部積水無法順利排出導致外部設備區積水。由于變電站C建設時間早,其地勢在投運初期相對周邊處于高位,但隨著近十年的城市開發,原先周邊的荒地已全部改建成商場和住宅,變電站C所在區域已變成低洼區,周邊小區與商場的排水自救行為使其內澇情況進一步惡化。災害發生初期,變電站C內澇水位不高,未出現線路與設備跳閘情況,值班人員忙于處理城區內大量配電線路和10 kV線路跳閘事故,大量的警報與重復警告使得值班人員麻痹大意,加上現場巡視的缺失,導致未能及時發現變電站C存在的風險。
(6) 電網災后操作風險高。發生內澇后,為了降低電網風險與搶修風險,需要轉移變電站C的負荷。伴隨多條線路跳閘,此次操作的復雜性遠高于正常的停復電工作,操作人員因多重顧慮導致操作時間過長增加了電網風險,同時也給搶險帶來了不便。
(7) 災后現場勘察效率低。災害發生時間處于半夜,變電站C內照明缺失,能見度較低,現場堆積著搶險物資及被沖刷來的雜物,電纜溝蓋板處于打開抽水狀態,環境復雜,作業風險較高。
(8) 災后搶險人手不足。由于變電站C地勢低洼,需要在外筑起防汛圍墻阻擋站外積水。市政排水系統已飽和,需將排水通道暫時封堵,防止站外積水回流倒灌至站內。由于雨量遠超設計余量,站內泵排水能力不足,需要布置多臺大功率抽水泵利用排洪軟管直接排水至大約300 m外的河道內。排洪軟管布置需要穿越住宅和馬路,需專人負責協調。這類工作專業性不強,但時間緊工作量大,縣級電網搶險隊伍普遍人手不足,需要組織部分社會救援力量進行協助。但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社會力量進入搶險現場時需要核查“雙碼”與核酸報告,加上對整支搶險隊伍的14+7天隔離觀察要求,無法及時完成搶險力量補充,從而延誤了搶險黃金期。
(9) 部分老員工缺乏工作熱情。一些老員工受晉升機制、學歷、年齡等條件限制,職業晉升進入瓶頸期,工作上變得缺乏進取、安于現狀,在面臨搶險等繁重任務時以各種理由不參加或不服從管理,影響搶險隊伍的工作氛圍,對青年員工造成了不好的影響。
本著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原則,針對暴露的問題結合當下疫情,考慮從配電與變電方面對縣級電網內澇災害的應對策略進行優化。
配網的精確搶修調配是以準確、詳細的故障信息為基礎的,通過加強配網自動化建設,可實現對故障的快速定位、隔離和信息傳遞,同時可通過自動化系統恢復非故障區的供電,縮小停電范圍、減少損失。
配網實行先復電后搶修,劃分搶修區域,明確任務與責任,搶修隊伍實行分支線調度權下放,搶修人員同時負責施工與驗收,提高搶修效率;同時,為摸清各個支線具體受損狀況,需派出用電檢查人員對低壓現場進行全面排查。
在配網搶修過程中,以用電性質、負荷性質、影響范圍為判定原則恢復供電,合理規劃行車路線,對生命線用戶、公共服務用戶等進行優先搶修。由于配網線路規模龐大,搶修點分散,需聯動交警部門進行臨時授權,確保電網搶修車輛不受道路停車約束、黃牌車禁行等路段限制。
隨著城市土地的利用,一部分變電站建設之初的信息已經發生變化,需要重點勘查變電站相對于周邊的地勢情況及其所在區域的配套市政排水能力,及時做到信息更新,并定期對存在風險的變電站進行整治。為了提高勘查效率,建議從縣級公司層面建立風險識別庫,記錄各個變電站所有的人身、設備安全隱患及相應的安全措施以提升搶險現場勘查效率。
需在極端天氣來臨前對轄區內所有變電站進行晝夜不間斷的巡視,可采用視頻監控與現場巡視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巡視,以應對變電站數量多、分布廣、運維班組承載力不足等情況。要求值班人員定期復查監控與報警信息,發現問題及時反饋給相關部門,加快對信號報警的處理工作。特殊時期要求運維班組每半小時對所有變電站的站內監控進行逐個檢查,同時根據變電站所在地理位置劃分防區,優先安排足夠人員以“兩班倒”方式不停歇地開展防區內檢查。
縣級電網普遍存在人員老化、技術斷層的狀況,因此建議在縣公司層級建立搶險專家數據庫,儲備技術人才,明確記錄員工的職稱技能、相關搶險送電經驗等信息,并定期管理更新,同時以“師帶徒”、研討會、針對性技能培訓、定期舉行搶險演習等方式提升供電企業員工的應急搶險能力和技術能力,并納入部門和個人的績效考核。
以往搶險過程中,搶險隊伍主要通過微信、電話、郵件等方式從有關部門獲取受災具體信息,而無法從生產調度系統直接獲取受災數據,同時存在各部門各專業信息溝通不流暢、協調不靈活的弊端。因此,從長遠考慮需要搭建縣級統一應急指揮平臺,與調度營銷系統實現互聯互通。
考慮到縣級電力企業資金與技術條件支撐不足,應先建立搶修專項臨時工作組,以生產副總為組長,調集各專業人員建立搶險專項微信群,實現信息的準確快速發布與疑問解答,例如通過專項微信群,由調控人員向操作人員解釋操作任務的目的、明確操作過程中電網存在的危險點等信息,從而縮短操作時間,提高搶修效率。
由于地區疫情政策,外地人員進入當地普遍需要一定的隔離觀察期,對搶修工作帶來不便。因此,在極端天氣來臨的月份,需要縣級電力企業對生產任務進行規劃,安排社會救援力量提前在本轄區內施工,做到平戰結合,同時提前做好準入工作,如提供“雙碼”、48 h內核酸檢測報告等,以及搶險工作前進行測溫、工作中全程佩戴口罩、搶險期間對社會成員實施封閉管理等。
通過安全文化建設,調動員工的主人翁意識,促使員工在搶險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克服工作困難,采取安全行為保護自身安全,化解電網運行潛在風險。在建設敬業文化方面,縣級電力企業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是消除部分老員工在工作中的消極情緒,建議鼓勵老員工參與到部分基層制度的制定和技術方案的編制中,提升參與感,激發工作激情。
考慮到現階段社會救援力量大多為農民工,安全意識不高,技術能力參差不齊,需加強電力安全教育,對特定搶險現場的危險性進行說明,并對危險點布置安全警示標志與安全圍欄,配備足夠的勞動防護用品,并劃定其工作范圍,限制其工作類型。
建立“防區長”“群眾監護”2級防護制度,進一步調動群眾監護動力,可通過安全漫畫、傳單、現場講解、微信公眾號等方式,多層次多角度營造保護電力設施人人有責的氛圍;針對變電站附近居民區和企業,安排防區長上門進行針對性宣傳,并在變電所醒目位置留下應急電話標牌,鼓勵周圍群眾提供線索,對第一時間發現受災并通知相關人員的居民或企業給予獎勵。
可能因斷電造成人身傷害的化工、鋼鐵、燃氣、醫院等生命線用戶或重要電力用戶,應建立必要的自備電源應急能力,需根據要求配備足夠容量的發電機、應急燈等設備并對其開展定期檢查,確保具有應對數小時電力中斷的自備電源供電能力。
除了電網相關企業要加強自身能力建設外,城市規劃建設方面需要考慮其對變電站站址、線路通道的預留和保護,不能以犧牲電力設施安全為代價;此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需要有足夠的前瞻性,要綜合運用建設透水路面、湖泊濕地、營造植被等多種措施杜絕逢暴雨必澇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