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進風
言不在多,達意則靈。記敘文中的議論便是如此。本期選用的幾篇敘述性文章,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
《堅韌前行》講述了環青海湖騎行的故事。小作者在疑問中前行著:“我為什么要來這里騎行受罪?”“僅僅只是為了挑戰高原騎行嗎?這真的值得嗎?”他又在騎行中感悟著:“路程艱辛,一定要有堅韌的毅力,才能夠完成挑戰,有了決心,就要堅持到底。”“我突然間似乎明白了,環湖騎行的獎牌,戰勝自己的脆弱,就是我的經幡。”“我也真正懂得了:即便風雨再大,只要堅韌前行,就一定會迎來燦爛的陽光!”這些議論性的句子,不僅推動了情節的發展,更升華了故事的主題。像這樣具有鮮明個性的語言,雖寥寥幾筆,也可讓文章熠熠生輝。
《傾聽,不僅僅是一種態度》敘述了“我”與鐘點工阿姨之間的故事。文章先敘述了阿姨的種種“不是”:走路如企鵝般搖擺,吃飯時會發出“吧唧、吧唧”的聲音……因此,“我骨子里不想搭理她”,可她卻“一點兒也不介意”,仍然盡心關愛“我”,“我”終于被她的溫暖深深地感動了。文章欲揚先抑,卒章顯志。文末“原來,傾聽不僅僅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修養,一種境界……”這一議論性的話語,更是在前文描述的基礎上,讓鐘點工阿姨的形象光輝了起來,崇高了起來。
《釀一抹金黃敬時光》講述了“我”和爺爺一起收稻子的故事。具體展開情節時,小作者邊敘邊議:“收稻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聽著,忽然覺得縱使小如稻谷,也有一套生命輪回的大學問呢。”“很多人只會用空洞的文字贊頌稻田的美,卻遠不及種稻的農人用他們泥濘的褲管和緊握鐮刀的手在稻谷上寫下的詩行——釀一抹金黃敬時光。”敘述中的議論,既生發了感慨,又生出了思考;既延伸了敘述的空間,又讓所記之事有了更大的張力,更深的意義。
敘為根本,議來點睛,敘議巧妙結合,則作文靈性閃動,富有思想。讀這樣的作文,不僅可以領略動人的故事,更可以感悟深邃的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