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凌云
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事關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事關國家發展和民族未來。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對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的建立健全進行了頂層設計和具體安排。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社會都有責任。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健全學校家庭社會育人機制。2023年教育部等十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對切實推進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建設進行具體規定。
我國已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現代教育體系,也初步形成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有機融合。現代教育體系的主要特征是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健全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建構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育人體系新生態,是新時代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和實現教育治理現代化的基礎工程。家校社協同育人本質上是家庭、學校和社會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政府驅動下創設“學校主導—家庭盡責—社會多元主體協作”三位一體、共建共治共享的公共教育體系。
形成家校社之間的價值共識。建立家校社之間的信任關系是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關鍵。理論上家庭、學校和社會不同主體在育人系統中各有分工和側重,但實踐中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過程中有很多跨越邊界的行為,家校社之間可能存在著越來越多的職責轉換和交叉,需要形成統一的理念和目標,建立家校互信和相互理解,才能形成良性互動和同向共行。
發揮政府的統籌作用。各級政府的統籌協調是健全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的保障。國家層面通過制定政策明確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基本原則、任務要求、主要內容、工作舉措、組織保障等,為健全我國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提供行動指南。省市層面基于本省市的具體情況根據國家政策制定具體的實施條例,指導本省市的區縣確定實施方案。區縣層面建立“區委區政府統籌、教育部門主導、其他部協同、街道共同參與、社區具體實施”的整體聯動推進機制。
發揮學校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學校的專業引領作用,積極推進以學校教育為中心的家校社協同育人平臺建設。學校圍繞學生成長,主動回應家長和社會關切,有效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統籌用好各類社會資源,積極拓展校外教育空間和育人途徑,提高教師開展家校社協同育人能力,以學校之力帶動家風和民風建設。
發揮家庭的奠基作用。“家庭是第一個課堂、家長是第一任老師”。《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突出了家庭的主體責任,強調家長有責任對未成年人實施道德品質、身體素質、生活技能、文化修養、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培育和引導。
發揮社會的支持作用。創建以社區為中心的課后教育主陣地,充分利用創建“市級優質社區教育學校”“市級社區教育示范工作站”“精品社區教育工作站”等契機,逐步形成“層級推進、梯度發展”的社區教育中心建設格局。
營造協同育人的良好氛圍。通過家校社多元主體積極參與、協同合作,充分借助新時代媒體輿論力量,加強電視、報紙、期刊等傳統媒體與抖音、微信等新媒體的相互融合,大力加強家校社協同育人典型案例的選樹宣傳,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全媒體傳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