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麗 陳 楊 張曉晴
黨的二十大對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作出重大部署,以增進民生福祉為目標,大力發展養老事業,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國家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人達2.64億,占總人口的18.7%,預計到2050年,老年人口占比將達35%。根據世界銀行老齡化標準,我國老齡化速度是德國的5倍,英國的2倍,我國已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老齡化速度和規模前所未有,形勢嚴峻,而養老服務供需對接不暢、資源配置效率低下、支持政策錯位、養老服務人員缺口巨大、社會力量參與動力較弱等導致供給不足的痛點問題歷經多年實踐探索仍無法有效解決。
當前,新一代信息技術蓬勃興起,正以“技術賦能”的方式為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提質增效。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場合提出要切實發揮區塊鏈技術在產業革命中的重要作用。2020年,國家發改委將區塊鏈技術確立為“新基建”中重要的新技術
基礎設施。本研究認為,區塊鏈作為一種顛覆式創新技術,以其共識算法、加密技術、分布式存儲、點對點傳輸、多中心化等突出優勢,將成為養老服務產業治理創新的新“風口”。因此,基于區塊鏈技術優勢,以技術賦能、價值嵌入等方式引導政府、養老機構、社區、護理人員、醫療機構、社會組織、志愿者等多元主體積極參與養老服務供給,構建“端-網-云”的運營架構,交互增慧,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將成為適合我國國情的低成本、高效率解決“養老難”問題的有力途徑。
傳統社區居家養老體系由于存在若干掣肘因素,已難以滿足當今社會快速膨脹的多元化、多層次的養老需求。隨著數字經濟的到來,國內外開始應用智能化技術、信息技術、遠程通信、遠程視頻、遠程監測和數據分析等技術輔助解決養老難題,如瑞典的ACTION模式,運用人機互動技術協助家庭護理人員提供服務;芬蘭的遠程協助模式,以物聯網為依托,構建物監測系統,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安全保障;德國的AAL環境輔助生活智能技術平臺,可以增強老年人獨立生活能力;美國的分級分類差異化服務模式,可以根據老人的需求和經濟條件精準提供服務;加拿大的SIPA整合照料模式,提供基于社區居家的全方位、整合的服務。
國內相關研究以左美云團隊為代表,提出智慧養老在數字經濟時代發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社區作為老年人活動的重要場所,構建智慧養老服務平臺可以連接產業與養老需求,為老年人提供精準化的個性服務。但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溝通與協調機制,數據信息融合困難,難以實現智慧健康養老的規模效益,進一步阻礙了社會資本介入的積極性,主要依靠政府購買的商業模式并沒有得到優化。有學者認為數字經濟會激發多樣化需求,使過去產品和服務供給方單方向輸出流動變為供需雙向交換流動、提升創新效率、優化經濟空間格局以及數字經濟能對社區居家養老高質量發展提供驅動和技術支持,但相關研究還很少,這也為本研究提供了邊際貢獻的機會。
以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賦能傳統社區養老服務,以“端-網-云”平臺服務為主導的數字化模式,推動了數據信息與服務資源的深度融合,線上虛擬集聚與線下服務實踐的深度融合,是高效解決養老供需錯配困境的一種突破式創新,從內在邏輯來看,這些困境產生的地方,也正是數字技術優勢發揮之所。
傳統養老服務業基于“人+不完全信息”的市場均衡機制來配置養老資源,但由于養老服務有準公共服務產品的獨特屬性,導致市場機制運行受阻,出現市場失靈現象。在平臺服務模式下,資源可以突破時空限制,擴大覆蓋范圍,豐富服務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服務治理的集約化,提升資源、時空和能力等的輻射效應。
社區內部離散分割、功能局限的養老服務設施和外部社會化、專業化的養老資源,依托平臺模式,使醫療康復、生活照護、精神療愈等養老產業鏈資源實現高效鏈接,并整合設施、資金、人力、數據等資源,打通社區服務圈,盤活閑置社會資源,引領各類養老資源以社區為軸心,滿足需求為起點進行有序流動,充分鏈接供需,從而破解養老資源分散難題。數字化養老服務平臺模式的優勢在資源的輻射與鏈接層面突顯。
從市場要素層面來看,養老行業融資困難、回報周期長、糾紛率高等特點導致運營成本高,是供需錯配困境產生的經濟根源,且與服務需求方的可支付能力倒掛。雖然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支持養老服務發展的政策,但有政策無執行的現象大量存在。且政出多門,難以協同,導致養老服務供給方及潛在供給方運營的行政成本太高,即便有政府補貼資金,也存在流向不明,缺乏監督的運營亂象。
通過數字技術賦能,政府、企業、其它社會力量等服務供給主體可以通過數字信息的互動、整合與共享,分解服務供給過程中各環節、步驟與流程,通過流程再造,實現服務的協同供給及數據聯通與共享,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服務的供給質量。此外,數字技術的運用能降低信息處理成本、交易成本及行政成本,因此,養老服務數字化轉型可以化解這一矛盾。
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體現在需求的多樣化和異質化。傳統養老服務模式對需求的采集局限于上門調查或社區零散信息收集,遠不能反映多樣化的服務需求。來自養老機構、社區及社會組織等主體提供的養老服務,由于信息不對稱、人員流動性大、服務不專業、服務評估及監管機制不健全等原因,難以得到服務需求者的信任。
養老服務供給方及時快速地響應多樣化需求是根本追求。數字化的養老服務平臺模式利用數字技術、信息系統、數字平臺等載體,高效采集、動態捕捉多維異質性需求,還可以通過信息融合、實現關聯分析,挖掘潛在需求,對需求信息進行關系再造和服務創新,有助于完善需求響應中雙向互通機制,提升需求響應效率及差異化服務的精準度。
傳統養老服務業過度依賴大量的勞動要素投入,智能設備和新技術的使用空間不足,從而導致效率低下。然而養老從業人員嚴重短缺是不爭的事實,人口老齡化的持續發展將使人力資源短缺的形勢更為嚴峻,由于養老市場力量嚴重不足,養老服務人員缺口巨大,進一步加劇服務收費高與老人支付能力低的矛盾,難以滿足養老需求的矛盾等導致供需錯配。
養老服務業數字化轉型,依托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智能技術的賦能,釋放智能設備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空間,替代人力服務的同時,提高人力服務的效率和服務半徑,拓展服務邊界,有效化解人力資源短缺的瓶頸問題。
區塊鏈概念由Satoshi Nakamoto于2008年首次提出,實質上是利用去中心化技術將數據進行分布式記錄,使信息不被篡改且可追溯,并依托密碼學技術和加密算法大大提升了信息的存儲安全及傳遞安全,能夠在沒有第三方中介參與的情況下實現點對點的數據交換和傳遞,實現信息存儲、交互與驗證,借助數字簽名、智能合約和共識機制等技術解決交易過程中的信用問題,有利于進行交易過程的監督管理,有極大的市場應用價值。本研究認為借助區塊鏈技術,保障多元主體的利益訴求,打通關鍵痛點,激發多元主體內生動力,提高其供給的積極性和有效性是破解我國傳統養老服務困境,實現數字化轉型的可行路徑。
區塊鏈技術有助于養老服務需求的高效采集、深度挖掘,提高其表達效率及響應速度,確保隱私安全保護和過程監督。區塊鏈的分布式存儲技術對服務需求者(包括老人及家屬)驗證身份、存儲養老服務的供需信息、交易信息和反饋信息,可實現數據的溯源;點對點傳輸技術跨越了中介的束縛,減少了數據信息的傳輸環節,提升了傳輸效率;加密算法則提升了數據存儲、分析和傳遞等環節的安全性;智能合約技術有效解決了養老服務需求者對服務供給主體及遞送過程的不信任問題。
區塊鏈技術有助于供給方及時獲取真實的服務需求及潛在的異質性多元化的個性需求,從而實現供需的精準對接,保障用戶隱私安全和權益的同時,快速獲取需求方的信任。服務供給信息利用區塊鏈的分布式存儲技術對服務提供者(包括公辦或私辦的養老機構、醫療機構、社會組織、志愿者、家庭)驗證身份、存儲養老服務的供需信息、交易信息和反饋信息,且可實現數據溯源,其顯著優勢在于增強信息的透明度,有效抑制欺詐,能解決多方主體信任不足的困境,從而顯著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
區塊鏈技術突破了過去碎片化的組織形態,跨越了社區養老數據的配置鴻溝,形成了服務需求方與供給方的無縫銜接。通過整合、調配養老資源,精準對接供需雙方,協調多元服務供給者,實現資源的合理流動。區塊鏈的元存儲技術使線下賬本變成線上電子賬本,可以實現社會公共賬本的去中心化,其優勢在于能有效解決多方管理主體的信任問題,提升數據的準確性及管控能力,實現部門間數據資源共享,且通過去中心化的數據存儲手段及共識機制來保障數據安全,以不可篡改性維護數據的一致性和及時性。
區塊鏈從技術層面為養老服務數字化的環境變革提供保障,主要包括安全可靠的數據環境、服務環境以及健康可持續的制度環境,實現服務遞送的全過程監督和反饋評估。區塊鏈點對點傳輸和加密算法有助于構建可靠安全的信息環境與交易環境,信息網絡中各節點在進行交易活動時都會產生相應的數據痕跡,時間戳特征能有效維護數據的價值主權,對交易過程記錄,對數據流監管,應用違法行為舉報機制及智能合約技術,使得互不了解的多方實現可信任及對等的價值傳輸,可以快速建立信任,保障用戶權益。
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推動中國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是當下的重要議題。本研究重點探討了養老服務數字化轉型的經濟學邏輯,給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的有效供給提供了更多可能,并從養老服務需求側、供給側、配置及執行四個層面闡述了區塊鏈技術賦能養老服務數字化轉型的實現路徑。養老服務數字化轉型正處于起步階段,需要不斷探索、持續深化。區塊鏈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深度應用為養老服務數字化轉型提供了重要的技術保障和實現契機,也必將為深入推進數字經濟與養老服務的深度融合做出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