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歡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分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5)
2022 年6 月某鵝場引進15 000 只雛鵝,飼養20 日齡開始發病,不斷有鵝死亡,5 d 時間內發病4 000 多只,死亡3 000 多只,死亡率達到20%,給養殖場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后經診斷該養殖場疫情是大腸桿菌與綠膿桿菌混合感染所致。
發病雛鵝精神沉郁,食欲減退;喜臥,不愿走動;怕冷、扎堆,羽毛凌亂;腹瀉,排白色稀便且帶有血絲;呼吸困難,最后死亡。
解剖5 只送檢雛鵝,病死雛鵝眼部、頸部、腹部及腿部有水腫,腹水量增多且呈渾濁的黃綠色;肝臟腫大、質脆,有白色針尖大小病灶;心臟外膜明顯增厚,腎臟腫大,脾臟腫大有壞死灶,腸道有出血。
無菌采取病雛鵝肝臟、心臟,使用接種環進行劃線接種于普通營養培養基,37 ℃恒溫培養箱培養24 h,分別觀察結果。結果顯示分離出兩種細菌:一種菌落為中等大小,表面呈黃綠色;另一種菌落呈半透明露珠狀。挑取上述兩種菌落分別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結果顯示:黃綠色菌落在顯微鏡下觀察呈兩端鈍圓、革蘭氏陰性、中等大小桿菌;另一種半透明露珠狀菌落,顯微鏡下觀察呈兩端鈍圓的革蘭氏陰性短桿菌,單個或成排排列。
分別挑取上述分離的兩種單個菌落均接種于普通瓊脂培養基和麥康凱瓊脂培養基,37 ℃恒溫培養箱培養24 h。結果顯示:在普通營養瓊脂培養基上,一種培養菌呈黃綠色且帶有熒光,另一種呈半透明露珠狀,表面光滑、濕潤;在麥康凱瓊脂培養基上,生長的兩種菌落顏色分別呈灰白色和粉紅色。
鏡檢觀察,發現在普通瓊脂培養基上生長的半透明露珠狀細菌和麥康凱瓊脂培養基上呈粉紅色的細菌,形態大小特征基本一致,符合大腸桿菌的形態特征;后經生化鑒定該菌能發酵葡萄糖、乳糖、麥芽糖,產酸產氣,MR 試驗陽性,VP 試驗陰性,吲哚試驗陽性,與大腸桿菌生化特性基本一致,綜合判斷該分離菌是大腸桿菌。
在普通瓊脂培養基上呈黃綠色且帶有熒光的培養菌和麥康凱瓊脂培養基上呈灰白色的培養菌,鏡檢結果顯示是同一種革蘭氏陰性桿菌,菌落的特性和顏色符合綠膿桿菌的特征;生化鑒定結果顯示該菌能分解葡萄糖、 甘露糖,不能分解乳糖、蔗糖、麥芽糖,不產生硫化氫,M R 試驗、VP 試驗陰性,三糖鐵試驗底部產酸、斜面不產酸產氣,與綠膿桿菌的生化特性基本一致,綜合判斷該分離菌是綠膿桿菌。
用紙片法分別對這兩種純化培養的細菌做藥敏試驗,結果顯示兩種菌對阿奇霉素、頭孢噻肟、氟苯尼考高敏;對林可霉素、多西環素、環丙沙星、氯霉素頭孢哌酮不敏。
根據臨床癥狀、病理剖檢、細菌分離鑒定結果,初步診斷該鵝場此次疫情為綠膿桿菌與大腸桿菌混合感染。
依據藥敏試驗結果進行指導用藥,在發病雛鵝飼料中添加氟苯尼考,按照用藥說明添加劑量,連續用藥3~5 d,疫情得到有效控制,7 d 后不再出現發病雛鵝。有試驗顯示綠膿桿菌患鵝可用綠膿桿菌高免卵黃抗體1 mL/只肌肉注射,可快速控制病情。
家禽綠膿桿菌和大腸桿菌混合感染,會使家禽死亡率升高,給養殖場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家禽綠膿桿菌的傳播方式主要是通過創口傳播,與環境污染和疫苗注射有關。因此,養殖場要加強疫情防控措施,嚴格執行消毒政策,在新引進鵝雛之前做好養殖場全面、徹底消毒,不留死角;另一方面,在進行雛鵝疫苗接種工作時,要做好注射器消毒,避免一針多只。
大腸桿菌早期感染,使用抗生素治療效果較好;后期使用抗生素作用不大理想,一旦發生本病應立即隔離治療。一般上午給藥治療,下午在飲水中添加電解多維增加機體抵抗力,連用3~5 d。同時保持環境衛生,及時清除糞便,每天用消毒劑(氯制劑、碘制劑)噴灑消毒鵝舍及活動場所,持續3 d 左右。病死鵝和糞便及其它污物做無害化處理,防止二次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