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善,劉本帥,楊菲菲
(1.新希望綠領學苑,山東 青島 266100;2.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山東 青島 266100)
隨著畜禽養殖業的快速升級和規模化、集約化、資本化的推進,飼料產能飽和度、產業競爭度也急劇上升并向頭部企業集聚,特別是近兩年市場競爭更加殘酷;許多飼料企業產能利用率常年不足50%甚至更低,長期處于盈虧臨界點邊緣,艱難維持,產品的邊際貢獻為零甚至是負數,這在肉禽料領域更為突出;區域性惡性競爭,內卷化態勢明顯,不僅導致行業內耗,而且給行業健康發展帶來負面影響。筆者在此呼吁,飼料企業要理性經營,采取有效策略,打強核心競爭力,實現有效經營。
一是飼料企業數量眾多,運營模式多樣化,硬件、軟件差異較大;二是飼料品牌或代工品牌繁多,加工出的產品良莠不齊;三是飼料產品型號多,無特色產品,在部分細分領域缺乏行業爆品。
表現在銷售市場混亂,飼料企業以價格戰為主導,甚至賒銷飼料給養殖戶,在區域市場上長期處于拼殺狀態,甚至是零和博弈,爭來爭去,最后只能是一地雞毛。
諸多飼料企業未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缺乏長期戰略規劃,運營能力欠缺,產品力、服務力不足,系統解決問題能力差,一味地拼價格,甚至在沒有足夠成本優勢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價格戰,結果可想而知是一敗涂地。
運營模式轉型升級緩慢,銷售模式缺乏創新,幾乎是千篇一律地實行“價格+客情”的打法;市場渠道轉型緩慢,始終不愿放棄較高的利潤空間;而直供就是簡單地給予低價,最終造成營銷人員疲乏和內卷。
一體化或產業鏈互相進行利益擠壓,部分養殖合作社從某種程度上講是徒有虛名;飼料企業和營銷組織的整體解決方案價值輸出無力。
銷售目標與企業戰略、系統能力不甚匹配,企業盲目對標、過度追求同環比的增長甚至不合實際地調高經營目標,缺乏長期主義,為達成目標而不惜犧牲成本、質量等,以期實現銷量最大化。
受禽料銷量最大化思維的影響,飼料企業與用戶共同成長的初心消失殆盡,一味地放大營銷驅動作用,助力養殖端顯得蒼白無力。
長期卷入市場無序競爭或惡性爭奪戰,致使許多飼料企業不單損失了階段性的經營利潤,更失去了發展壯大的機會,在團隊打造、系統建設、核心競爭力打造等方面力不從心。
從某種角度上,“零和博弈”在部分飼料企業甚至是較大企業的運營理念中占主導,總認為自己有實力、降價通吃的打法會使銷量倍增,別人會讓出市場,然而終將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戰略缺失或不清晰,受一些媒體輿論、行業思維、資本驅動等影響,片面追求銷量增長和所謂的規模效應,一味強調占有率、甚至極端地追求區域老大的地位,忽略了求精求深,致使在原料高漲或資金緊張時陷入困境。
許多飼料企業長期缺乏研發投入和技術創新,不重視新原料、新技術等的研發,盲目模仿,產品缺乏個性、功能性、價值性。
許多飼料企業尤其是生產禽料的企業,為了生存,被動地卷入價格戰或抵擋不住市場誘惑而盲目參與市場搏殺,未能堅守產品主義和工匠精神、長期主義、價值輸出等理念,導致經營方向偏離,使得戰略執行、產品打磨、客戶價值創造等成了一句空話,難以形成核心競爭力。
一味追求飼料產品的極致成本,是飼料企業為自己定制的枷鎖,也是內卷化的根本原因。通過多種努力帶來的成本費用降低和銷量的上升,提升了利潤空間,原本可以為飼料企業壯大注入活力,但搶占市場份額的驅使和營銷模式的陳舊,使整個產業陷入低價銷售,極度擠壓了利潤空間,造成“賠錢賺吆喝”的尷尬境地。當下,價格和料肉比似乎是銷售唯一有效的工具,形成內部價值鏈的“死循環”,無法解碼。
在商業利益驅使下,許多營養師對產品定位時更多地是基于成本考慮來設計,幾乎都在為人、為市場(經銷商)、為利潤而設計產品。每每遇到成本壓力時,美其名曰“配方優化”,挖空心思地降低配方成本,在技術研發薄弱的情況下,飼料企業競爭的就是原料成本,沒有原料優勢,注定是“死棋”;其次是過度開發和使用“價值原料”,忽視了禽的肝臟和腸道健康、營養吸收利用以及食品安全等問題,結果導致“問題飼料”和“問題雞、鴨、蛋”現象頻出。
飼料企業營銷模式多年來千篇一律,即比拼價格、料肉比,而品質、服務、價值等近乎丟失;評價產品的標準只有一個,蛋禽就看“料蛋比”、肉禽看“料肉比”,當營銷端和養殖端都在使用這一“標準”時,內卷也就產生了;本應圍繞養殖端而進行的整體解決方案、客戶價值創造、用戶體驗、技術背書等被擱置,主動放棄了產品價值性、功能性等,缺失品牌戰略,最后只能是一個面孔或皆屬一個品類,價格也就是唯一的賣點。
目前,畜產品的需求升級主要源于消費端的拉動,而上游的飼料企業未從源頭上推動轉型升級,缺乏食品大產業的理念,站位不高,屬純粹工業思維和商業運營,食品品質與安全生產、綠色生態養殖等任重道遠。
堅守為用戶創造價值,避開價格戰。用戶價值有兩個方向:一是基于畜禽,滿足不同階段的營養需要,要求日糧適口性好、衛生、安全、營養平衡,硬度、粒度合理,無異味;二是基于經營者,要保證養殖高產穩產、健康,實現單位成本最低,產品性價比好;養殖人員則希望畜禽養殖性能良好、健康不發病、績效考核成績好,方便轉運、投料和飼喂,省心省力。飼料生產企業必須立足用戶需求,把麻煩留給自己,將簡單讓給客戶。
在實際運營當中,必須在產品質量與定位、市場區域與客戶群體定位、銷售規模與費用、產品成本和價格等之間找到平衡點,運營必須符合企業戰略定位,賺取一定規模下的合理利潤,實現在單位人財物投入下的理性回報,真正實現健康有效經營。
在營銷實踐中,飼料生產企業應不定期對客戶進行梳理和評估,將價值客戶和潛力客戶納入企業經營戰略體系,創新合作模式(適當持股、合伙經營、平臺創業等),統一經營理念,形成利益共同體,達成閉環的產業戰略聯盟,合理調配產業利潤,在產業價值鏈上實現價值傳遞與共享,以共同應對不確定的高度競爭的產業環境。
定制加工需要營養師懂原料、知加工、會品控,也要懂營銷、善經營,更要比一般人懂得豬、雞,在保持合理成本的基礎上實現產品性能優化,立足用戶的養殖生產,達成長期戰略合作,有效避開競爭。
開發價值原料不單是為了降低產品成本,也要本著敬畏生命、健康養殖、環保養殖的原則,確保生產出“優質美味”的飼料。
在供給側結構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家在營銷模式上必須有所突破和顛覆,尤其要在服務內容、營銷體驗、助力用戶成長等方面做足文章,放棄“價格戰、客情料、低檔料新包裝”等手段,堅持數據營銷、價值營銷等優秀做法,真正為產業發展盡一份責任。
行業主管部門或行業協會,應積極發揮對行業的指導、協調等職能,鼓勵科技研發投入,規范行業行為,倡導有序理性競爭,協調監督區域市場的開發,規范原料的使用,加大對產品督查力度,合理引導配置資源,助推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飼料生產企業在運營實踐中應基于各自的長期戰略,回歸初心,合理規避競爭,守法經營,堅持產品第一、客戶至上的經營理念,切實運營好自己的企業。當然,規模養殖場在選擇用料時,應摒棄唯價格、唯料肉比的決策模式,不要過度擠壓產業鏈的利潤空間,更應該站在行業高度上推動行業良性發展,實現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