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存 王磊斌
在國家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打造文化軟實力的宏觀政策下,泰山題材紀錄片的創作和發行受到了高度重視,新媒體環境也為紀錄片的發展提供了廣闊平臺。《泰山》(2012年)、《泰山神韻》(2013年)、《見證·泰山》(2017年)、《攀登的脊梁》(2019年)、《脈動泰山》(2021年)、《是他們挑起了泰山》(2022年)等紀錄作品相繼上映。如今,泰山題材紀錄片成為宣傳齊魯文化、推動泰山旅游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社會價值和審美價值。
泰山文化的宏觀展現與重構。“泰山文化資源十分豐富,涉及政治、歷史、經濟、社會、宗教、民俗、藝術、教育、景觀等多個方面,堪稱各類文化的集合體。”[1]面對如此豐厚的文化體,泰山題材紀錄片通常采取散文化的敘述方式,在古今縱橫的時空中將泰山文化的豐富內涵娓娓道來。當然,泰山文化極其龐雜,紀錄片不可能面面俱到,創作者往往會對內容進行精選,將重點置于泰山最具代表性的封禪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創作者依據大量的歷史資料,并在吸收泰山文化研究的豐碩成果的基礎上,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鮮活生動的影像,使紀錄片具有濃厚的學術性和史詩品格。
難能可貴的是,泰山題材紀錄片還注重對泰山文化的挖掘,探討泰山在新時代歷久彌新的價值意義。《見證·泰山》中提到,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越南國會發表演講,引用王勃的詩句“登泰山而覽群岳,則岡巒之本末可知也”,傳達中越兩國登高望遠、攜手努力的美好寄望。泰山在與民族、國家長期的密切互動中,逐漸凝固成最具代表性的山體符號,在國際交往場合中引用泰山詩歌能夠準確地表達中國勇于擔當、追求和平的大國氣度,讓世界更好地認識中國、了解中國。《脈動泰山》展現了2019年首屆泰山國際文化論壇的精彩瞬間,韓國延世大學歷史系教授金度亨講道:“泰山對東亞人可以說是心的故鄉,中國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主題的倡議,我認為這是解決現在和未來諸多問題的有益提議。”泰山不但凝聚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認同,還源源不斷地向世界奉送中華文明智慧。該紀錄片揭示了泰山所蘊含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觀念,在世界文化多樣性的環境下,可以在國際舞臺上突顯中華文化更耀眼的光芒。
對泰山人的精神品質進行溫情挖掘。從《見證·泰山》開始,泰山題材紀錄片的鏡頭取向越發平民化,創作者不約而同地將對泰山文化內質的挖掘落實在平凡的人物身上,以小見大地折射出泰山文化的生動樣態。其中,泰山挑山工可以稱得上泰山精神的最佳代言人,這個過去長期被忽視的群體,如今成為泰山題材紀錄片中當仁不讓的主角之一。《見證·泰山》用仰拍與慢鏡頭結合的方式,跟蹤記錄了50歲的李學平挑著130斤重的西瓜上山的場景,正當觀眾為李學平擔憂時,他卻自豪地對著鏡頭說,他被稱為“挑王”,令人肅然起敬。《攀登的脊梁》和《是他們挑起了泰山》專門聚焦泰山挑山工的故事,放大他們的堅韌、擔當和平常心,有效地打破了觀眾對這一群體的刻板印象,認識到不該以同情的眼光看待他們的職業,而應該向他們的樂觀精神致敬。
除了泰山挑山工,紀錄片還聚焦了那些為泰山的平安、美麗默默付出的勞動者。《見證·泰山》揭開了泰山護林員、泰安市公安消防支隊泰山中隊對泰山的堅定守護。《脈動泰山》講述了年過七旬的泰山采藥人張玉清以泰山巖石般的倔強性格,用近15年時間在泰山找齊了《泰山藥物志》上記載的四大名藥。正如《脈動泰山》中所說的:“一代一代的中國人,就像天宇中遙相輝映的星辰,薪火相傳,續脈中國文化之魂。”泰山孕育出了泰山人巖石般剛強的精神意志,這一精神源遠流長、生生不息,在當今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泰山題材紀錄片通過對普通個體的聚焦,捕捉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泰山故事,更加彰顯了真情暖意的人文氛圍,令紀錄片的層次更加豐富,讓泰山精神深入人心。
中國特色生態文化的生動詮釋。1987年世界遺產委員會專家考察泰山,看著郁郁蔥蔥的泰山,贊嘆道“這是中國人創造的又一個世界奇跡”。緣何稱為“世界奇跡”,只要看看泰山的今昔對比便可明了。在《脈動泰山》中,岱廟博物館文物園林科科長鄭澎拿出一本珍藏多年的泰山全景圖。這幅圖中的泰山與今天的泰山相比天壤之別,一片荒涼,植被稀少,一天門、南天門也呈現破敗之感。這是1912年法國人斯蒂芬·帕瑟拍下的照片,照片上的泰山與當時的中華民族一樣,歷經近代百年摧殘,已是荒山禿嶺、滿目瘡痍。紀錄片介紹道,1948年7月,泰安解放,那時的泰山森林覆蓋率不足2%。為了還原一個蒼翠的泰山,泰山職工們在只有“一頂草帽、一件蓑衣、一個籃子、一把撅頭”的條件下,開始了他們披星戴月、風餐露宿的封山育林之旅,靠雙手改變了泰山的面貌。
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熱潮的推動下,保護泰山、守護人們共同的精神家園成為泰山人共同的信仰。在《見證·泰山》中,護林員趙明的父親就是新中國泰山第一代林場工人,他小時候聽的最多的就是父親講種樹的故事,所以他延續了父親的事業。《脈動泰山》在講述泰山林場人時特意提到了泰山林場第五任場長張耀南,1960年他就提出了與如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相契合的“遠山近山風景山,高山矮山花果山”的構想和奮斗目標。經過數代泰山人的努力,誕生了人與泰山和諧相處的美好畫面,人成了泰山的伴侶,泰山成了人的朋友。在《脈動泰山》中,人們可以看到鳥類愛好者在泰山觀鳥的美好場景,他們在這里可以發現白鸛等稀缺鳥類,從而得到一種享受和快樂。
富有文化表現力的畫面。泰山題材紀錄片一向不遺余力地追求畫面的精美,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推進和制作觀念的轉變,畫面的質感和表現力達到了更高的水平。“構成影片的不是畫面,而是畫面的靈魂。”[2]在人文紀錄片中,文化表達與畫面呈現相輔相成,文化的氣質影響甚至決定著畫面的風格。泰山的自然之美形態各異,但首在壯美,兼具優美,雄渾中不乏明秀,因此泰山紀錄片中最多見的便是宏大而不失精致的場面,尤其注重捕捉代表泰山文化的經典景觀——蒼松巨石、泰山日出、泰山云海、晚霞夕照。這些畫面本身都是難得一見的自然盛景,生動地詮釋著造物主的神奇偉大,對觀眾有著強烈的吸引力。
泰山題材紀錄片充分利用各種攝像器材和技術,頻繁采用超常規的拍攝視角達到奇觀效果,比如通過無人機航拍泰山全景,將泰山的滿山蒼翠、宏闊壯麗盡收眼底;運用仰拍,呈現泰山拔地通天的氣勢;運用富有速度感的俯沖鏡頭,盡顯泰山擎手捧日之姿。攝像機帶領觀眾從各個角度觀賞泰山,展示現實中人眼無法看到的景致,極大地滿足觀眾的新奇感,帶給觀眾強烈的視覺沖擊,從而產生崇高感和征服感。泰山題材紀錄片還善于捕捉動態鏡頭,構成動靜結合的畫面,營造了意境非凡的文化韻味。《泰山》《見證·泰山》《脈動泰山》的片頭用快動鏡頭展示了云霧、流水的快速流動,在正片中也經常使用快動鏡頭展現云霧、樹木的豐富變化以及某一景致的四季更替。運動鏡頭激活了空間的流動感,而空間的變化能夠反映時間的流轉。快速流動的白云與高遠的天空、靜默的山崖形成映照,云卷云舒、四季變幻透露的是光陰的更替,烘托出泰山亙古不變的古樸悠長,給予觀眾以文化沉淀的厚重感。
在紀實主義理念的指導下,泰山題材紀錄片還采用現實主義的具體創作手法,如扮演、動畫、數字模擬等方式來實現真實復現。《泰山》和《見證·泰山》都采用真人扮演的方式,還原秦始皇封禪泰山、在泰山避雨等歷史事件。《脈動泰山》以動畫的方式再現秦始皇及后續帝王封禪泰山的場面。《見證·泰山》和《脈動泰山》用3D模擬的方式,展示地殼運動和泰山主體巖石的形成。“紀錄片所體現的真實應該說是一種審美真實,紀錄片的價值也就在于使拍攝對象的審美屬性變為具有審美價值的屏幕形象。”[3]真實復現的表現手法豐富了畫面,避免了空鏡頭解說的單調,賦予觀眾觸摸歷史、感受文化的現場感,能夠極大地增強觀眾的體驗感。
巧妙運用同期聲。由于紀錄片獨特的紀實屬性,同期聲的作用便格外重要。泰山題材紀錄片中常見的同期聲首先是自然聲響,如泰山的蟲鳴鳥唱、流水潺潺、山雨淙淙、山風呼嘯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還原,串聯成一曲美妙的樂章。大自然的天籟之音配合精美的畫面,使觀眾產生身臨其境之感,仿佛自己正行走在泰山的山水之間,呼吸著新鮮的空氣,諦聽著山與水的交響,身心得到凈化,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泰山題材紀錄片還充分利用人物語言的同期聲,對于人物形象的真實性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攀登的脊梁》在對58歲的挑山工梁京進行特寫時,采用了梁京的原聲:“當時來說換肩的時候是困難,心里也很著急,就慢慢地干唄……”梁京本人質樸無華的聲音,配合上其沉重的腳步聲、喘息聲以及扁擔吱吱呀呀的晃動聲,很好地展現了其堅韌的品格。該片中的另一名挑山工王榮泉,不同于大部分挑山工的寡言少語,而是樂于表達自己、展示自己。為此,紀錄片特意保留了他在休息間隙與游客聊天的場景,記錄了他邊攀泰山邊哼著小曲的原聲,由此凸現出挑山工樂觀的精神。
由于泰山題材紀錄片具有科普性質,因此也會采訪專家來普及泰山知識。以《脈動泰山》為例,幾乎每一處重要細節都有專家的精彩講解。楊辛(著名美學家)從美學的角度闡釋泰山之美的精髓;王志民(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究員名譽院長)講解了秦始皇、漢武帝、唐玄宗封禪泰山的意圖和意義;卜憲群(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長)講述了“大一統”思想的含義;呂舟(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主任)介紹了岱廟與泰山的關系……直接展示專家的解說比解說詞更具有權威性,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增強了紀錄片的知識含量。
文學化的解說詞。泰山題材紀錄片的解說詞往往詩意盎然,追求語言的張力,音韻和諧,抑揚頓挫,洋溢著音樂美和繪畫美。文學化的解說詞凝練生動,寥寥數句便可以達到抒情達意的藝術效果。例如在談到泰山挑山工時,《脈動泰山》說道:“關于‘挑山工’這個特殊群體的歷史記載不多,但溪流記得他們,飛鳥記得他們,山風記得他們。”短短一句話,便將默默無聞、堅韌不拔的挑山工精神彰顯盡致,可以有效調動觀眾的情感,引發共鳴。如詩如歌的文辭,配合上解說員舒緩的語調以及優美的畫面,建構了詩情畫意、高遠悠長的意境,將泰山的無限韻味體現得淋漓盡致。通過文學化的解說詞,紀錄片還能將理論化的泰山知識進行生動可感的傳達,有效中和了文化的抽象性。例如,在談到泰山的形成時,《脈動泰山》描述道:泰山躍出海面,“酣暢淋漓地像個清晨的少年,挺胸屹立在這個蔚藍星球的東方,準備迎接萬物之靈,人類的到來”。這里運用擬人的手法,賦予泰山人性化的品格,生動而親切。
當然,泰山題材紀錄片還不乏對古今詩文的直接引用。中國文人普遍存有泰山情結,由此產生了繁榮的泰山文學,僅僅將他們筆下的精彩篇章串聯起來,便足以讓世人盡情領略泰山的風采。《脈動泰山》中引用了一系列文人對泰山的吟詠,“孔子來過,他‘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李白來過,他‘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杜甫來過,他‘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見證·泰山》除了引用古代文人的泰山名句,還引用了現代作家李健吾、季羨林歌詠泰山的精彩篇章。紀錄片對泰山文學作品的引用,一氣呵成,氣勢強烈,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和詩意色彩,余韻綿邈,回味無窮。
泰山題材紀錄片猶如一部解讀泰山的有畫面、有韻律、有詩情的“百科全書”,流淌著典型的東方美學風格,極易激發人們內心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但總體來看,在市場競爭愈發激烈和觀眾需求日益多樣化的趨勢下,現有的泰山題材紀錄片仍稍顯不足。
形式單一,缺乏創新,易造成審美疲勞。泰山題材紀錄片習慣于采取畫面加解說和長鏡頭跟拍兩大形式,輔以口述、情景再現的方式,導致視聽元素不能充分發揮表意功能,觀眾難以獲得新鮮的視覺體驗和強烈的參與感。泰山題材紀錄片要想取得進一步的發展,需要創新敘述形式,打破固定單一的敘述手法,增強紀錄片的可看性。一方面,可以在真實性的前提下增加情節化敘事,合理運用“情景再現”,以講故事的方式調節敘事節奏。例如,可以采用真人秀的形式,邀請泰山文創設計師、高校學生等為嘉賓,設置與其身份相應的泰山文化之旅,給觀眾參與式的觀影體驗。另一方面,可以打造泰山題材微紀錄片和分集短視頻,強調精品化、輕量化、互動性,以適應網生代群體的接受特點。如利用前沿影視技術、VR技術、5D效果、動畫CG、多種拍攝手法的組合、數字影像特技等,營造具有質感和沖擊力的視聽效果,以數字化方式補足難以呈現的場景,激發觀眾對泰山的向往。
市場化程度偏低,傳播率不高。目前,泰山題材紀錄片“資本—生產—流通—消費”的產業鏈尚不完善,媒介資源利用不充分,媒體占有率不足,面向大眾尤其是年輕受眾的傳播率較低。因此,完善產業運作機制、拓寬傳播路徑是該題材紀錄片繞不開的問題。對此,可以樹立品牌觀念,實行制播分離的基本運作制度;可以促進多方媒介渠道結合,擴大平臺資源,打造泰山紀錄IP,利用網絡意見領袖的影響力,提升泰山題材紀錄片的傳播效率和宣傳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