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赟
隨著時代的發展,“兩微一抖一手一書”逐漸成為人們參與網絡社交活動的主要平臺。社交平臺快速發展的背后,離不開網絡圈層化的不斷加深。圈層化一方面提高了用戶在網絡社交中的歸屬感和需求,另一方面也給互聯網和小紅書平臺帶來了群體極化的負面效應。本文以小紅書平臺為例,分析小紅書在圈層化背景下產生的群體極化的表現和原因,以及預防群體極化的措施。
一、圈層化的定義與內涵。近年來,圈層化的網絡社會愈發受到關注,并逐漸成為大眾文化現象。“圈層”一詞最早用于描述空間地理上的現象,后來逐漸蔓延到城市化和區域經濟領域,接著又進入人文社科的研究范疇。[1]從傳播學的范疇來理解,圈層化既包括圈子化也包括層級化。[2]隨著網絡的迅速發展和媒介傳播渠道的擴展,網絡的“圈層化”現象越來越突出。“網絡圈層化”指的是將個人或團體的興趣聯系在一起,具有活躍、小眾、年輕等特點,通過社會傳媒的平臺,不斷地在社會上建立自己的認同和歸屬。目前,具有典型圈層化的社交媒體主要有“知乎”“小紅書”“豆瓣”等平臺。社交平臺圈層化的日益擴大,為各種亞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交流環境。但隨著各個圈層之間矛盾的不斷加深,群體極化的現象也隨之而來,這對營造清朗的網絡社會環境提出了極大地挑戰。
二、群體極化的定義與內涵。上世紀六十年代,社會心理學領域開始研究群體極化的現象。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進程中,“群體極化”現象越來越嚴重。“群體極化”一詞最早的提出者是法國心理學家賽奇·莫斯科維奇,他指出“群體極化”是一種意見,從多數意見中脫穎而出并逐漸極化的過程。[3]莫斯科維奇在《群氓的時代》里,對群體極化的影響進行了詳盡的討論。關于“群體極化”的理論,可以追溯到詹姆斯·斯托納在1961年的一次關于群體討論產生的現象所提出的觀點。詹姆斯·斯托納提出的“冒險轉移”對“群體極化”有了進一步的解釋,“如果群體中大多數人傾向于謹慎,那么經過討論之后的群體意見會更為謹慎;如果群體中大多數人傾向于冒險,那么經過討論之后的群體意見會更趨向于冒險。”[4]芝加哥大學法學教授桑斯坦在此基礎上,對“群體極化”的概念進行了較為系統的闡釋。桑斯坦從十幾個國家的實證研究中總結提出,“群體極化是團隊成員本來有某種偏向,在群體討論之后群體成員朝偏向的方向繼續移動,最后形成極端觀點的現象。”[5]桑森坦還指出,在互聯網中,群體極化的可能性更大,而且在網絡中,群體極化的程度也比現實世界高。
2013年小紅書由毛文超和瞿芳在上海創立,小紅書作為一個用戶分享內容的信息平臺,不斷豐富人們的社交渠道和生活。早在過去,小紅書是一種純粹的社區形式,使用者可以在平臺上發布圖片、文字、視頻、筆記等,來分享自己的美好生活以及對未來人生的向往。
小紅書的初期目標,是建立一個以國外為中心的網上采購資訊共享社區,其內容核心是用戶分享國外購物的心得和經歷。2014年,跨境電商興起,小紅書選擇了自建自營保稅倉的跨境電商模式并發展至今。同年10月,小紅書福利社上線,利用國外的數據,對世界各地的流行商品和流行趨勢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并向消費者進行了介紹。
2016年初,社區中的內容精準匹配成了小紅書的一大亮點。打開小紅書的首頁,就可以看到用戶分享的筆記和視頻。小紅書逐漸吸引著眾多年輕人的目光,不少明星和熱門博主也開始入駐小紅書分享自己的生活。在跨境電子商務出口關稅緊縮的背景下,小紅書不得不進行一場變革。在2017年的下半年,小紅書進行了全面的變革,試圖通過打造“內容+電商”的雙驅動平臺,從而達到盈利的目的。直至2022年,小紅書已達到2億月活躍度。
小紅書平臺用戶圈層化的表現。一、小紅書用戶人群分析。2013年小紅書上線初期,小紅書的使用者以年輕群體為主。年輕人分享的內容豐富多樣,包括出國旅游、購物、美容、護膚,涉及到許多消費體驗和生活習慣等方面。2021年12月22日,小紅書CEO之恒在2022商業生態大會上公布,截至2021年11月,小紅書的月活躍度已累計到2億。在小紅書活躍用戶中,90后占72%,男性用戶的占比上升到30%,超50%的用戶來自一二線城市。根據《共創時代:未來品牌報告》顯示,90后、95后甚至00后開始成為中國新一代消費市場的新主力。這些新消費者伴隨網絡成長,體現出“一人千面”的多元化需求。他們更加追求個性化,主張自我表達,在不同場景下表現出不同的行為偏好,需求更加具體和細分。面對消費方案,新消費群體正在加速由功能性消費向情感消費和價值消費轉變,而這些促使小紅書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小紅書發展的方向也更貼合消費者的胃口。
二、小紅書的圈層化。小紅書的用戶人群具有典型的圈層化特征,有以孕媽媽和新手媽媽形成的關于“母嬰育兒”的圈層,也有以年輕女性群體形成的關于“美妝護膚”的圈層,以及“二次元”圈、“穿搭”圈等。小紅書平臺借助品牌、用戶,以及KOC和KOL逐漸形成圈層化。利用KOC和KOL提供具有主導性意見的內容,來引導用戶逐漸參與討論、增加興趣,進一步鞏固所屬的圈層。以小紅書的“種草”博主為例,他們作為意見領袖,通過推薦旅游景點、美食等等來吸引用戶成為粉絲。在此過程中,“種草”博主和粉絲群體之間逐漸形成圈層,并隨著粉絲的“拔草”消費使得圈層越來越穩固和壯大。
小紅書用戶群體極化的表現。一、“佛媛”與群體極化。首先,何謂“佛媛”?“佛媛”即佛系名媛的簡稱,指的是網紅借佛門營銷炒作,喜歡在社交平臺上曬手抄佛經,穿素袍帶著扇子在寺廟擺拍,炫耀品茶、焚香、修禪的一類網紅。“佛媛”為何興起?究其背后的緣由,其炒作目的皆是為了帶貨“割韭菜”。這些網紅憑借著“佛媛”的名義,假裝禮佛抄心經,實際是利用私域流量接廣告、售賣服裝和禮佛物品來獲得盈利。根據我國《宗教事務條例》第五十三條明確規定,“禁止以宗教名義進行商業宣傳”。[6]在主流媒體曝光批評“佛媛”后,小紅書第一時間啟動專項檢查,清理違規筆記70篇,封禁賬號3個。與此同時,抖音平臺也處罰“佛媛”相關違規賬號48個,永久封禁賬號7個,清理違規視頻148條。這些網紅穿著“佛媛”的“袈裟”,借助小紅書、抖音等平臺的流量以及電商渠道進行賣貨的行為,屬實敗壞社會風氣、扭曲社會價值。
“佛媛”的興起除了對金錢利益的追求,還有著網絡虛擬人設的營造。戈夫曼在其《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中提出擬劇理論的概念,他指出人生如戲,每個人的日常行為都在扮演一定的角色。在新媒體時代,用戶的頭像、昵稱、分享的內容都是他們的表演策略。在小紅書平臺以及其他的社交軟件上,用戶會根據各種手段營造自己的虛假人設來滿足自己的需求。目前,小紅書平臺已全面封禁“佛媛”的所有詞條,打擊營造“佛媛”人設虛假營銷的違規行為,采用永久封禁賬號、清除違規視頻的方式對違規賬號進行處罰,以此削弱不正之風的影響力。為提醒用戶不要設立虛假人設,做最真實的自己,在小紅書搜索“佛媛”,頁面會出現“真誠分享,友好互動”的提示。此外,探索“佛媛”詞條的相關內容,首頁展示的也是揭露和批評“佛媛”套路的相關內容和視頻。
其次,“佛媛”產生的群體極化。被媒體批評的“佛媛”所發布的內容,都有著穿著暴露、長相艷麗的共同特點。根據千瓜數據的相關數據統計顯示,關于“佛媛”的話題筆記瀏覽總數達211.65萬。網民在涉及“佛媛”的相關筆記中的評論,不乏出現一些極端、具有侮辱性的詞語。其中多數網民批評其“搔首弄姿”“矯揉造作”“無病呻吟”,甚至批評其穿著暴露。
“佛媛”相關話題催生出群體極化的背后,離不開網民對“虛假人設”的鄙視和唾棄。佛教文化一直都是嚴肅的,所代表的是遠離凡塵俗世、清心寡欲的一種生活姿態。為流量變現和變相帶貨而營造“佛媛”形象,更甚至穿著暴露、擺拍炫富的行為著實荒誕。扭捏作態的行為一眼被公眾所識破,這種虛假人設無疑觸發了網民的底線,使其產生了極端的情緒。更有網民瘋狂造謠、傳播謠言、評論侮辱女性的詞匯,這已經嚴重脫離了對事件的客觀評判。
“媛”字本是形容女性姿態美好的詞語,而今卻因流量炒作演演變成污名女性的貶義詞。在“佛媛”之后,相繼又出現了“雪媛”“茶媛”“酒店拼單名媛”“支教媛”等。凡是女性分享自己生活的內容,無論內容是否真實,都會被帶上“某媛”的標簽,遭受網民的指責謾罵。在“佛媛”的余熱還未退散時,關于“病媛”的報道沖刷著整個網絡。起因是一位女性在小紅書平臺上分享自己做甲狀腺手術的照片,狀態良好的她被大量網民指責“作秀”“做手術還化妝”。本意是向網民傳達就算生病也要積極對待生活的她,卻無端遭受著網民和不良媒體的批評。
在“佛媛”事件后,網民對長相美好、分享生活的女性充滿著極端的刻板印象。一些不良媒體在未調查事實的真相時,便開始給照片中的女性戴上了“病媛”的高帽,通篇文章充滿著指責。媒體的帶頭批判進一步引導著網民產生極端的觀念。隨著事情的發酵,被批判“病媛”的幾名博主紛紛在社交平臺上發聲。“病媛”事件的當事人曬出了自己的就醫記錄,并發布一份律師聲明要求刪除所有的不實內容和照片。同時,還要求涉嫌侵犯名譽權的網絡平臺和用戶公開道歉。“病媛”事件的反轉讓部分網民開始對事件當事人打抱不平,但言語的安慰已經很難恢復當事人內心的傷害。
二、“濾鏡景點”與群體極化。首先,“種草”博主的“濾鏡景點”。隨著大眾消費水平和物質需求的提高,“種經濟”逐步走進公共視野。“種草”經濟把人們的日常消費和網絡社會結合起來,通過用戶在社交平臺上分享吃、穿、住、行等與日常消費息息相關的內容,來吸引用戶瀏覽相關內容并進行“拔草”消費。“種經濟”對年輕群體的消費習慣、消費方式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小紅書是一個典型的種草經濟平臺,通過推薦內容和種草內容,在網絡上建立起一個虛擬的人際網絡。根據千瓜數據顯示,以“種草”為營銷中心的小紅書達人就有2萬人以上,其中粉絲數量在100萬人以上的小紅書達人就有14位。這些“種草”博主的涉及面較為廣泛,有彩妝護膚、美食推薦、服飾穿搭等多方位的內容。
當代許多年輕人在進行消費時,喜歡使用“小紅書”“大眾點評”等APP,來查詢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種草”內容。一些有實力的“種草”博主經常會在分享筆記和推薦商品時,獲得更多的注意力和點贊量。用戶在“種草”的社交圈中不僅能獲得自我認同感,還能滿足自己在消費上的跟風心理。2021年10月12日,某演員在微博發了一條吐槽小紅書濾鏡景點的微博引發熱議。10月17日,小紅書官方就網民吐槽“濾鏡景點”一事做出相關的回應,發布了長文進行致歉。微博關于“小紅書濾鏡景點”的話題沖上了熱搜,并引起網民的廣泛熱議。
小紅書作為國內最知名的生活分享平臺,通過“種草”來引導消費者“拔草”的營銷方式,吸引廣大年輕人的關注和喜愛。根據千瓜數據的小紅書關鍵詞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1月18日至2022年2月15日,有關“景點的相關筆記總數達5.47萬,互動量高達712.59萬,分享數達64.4萬。關于“景點”詞條的相關筆記點贊總數達415.5萬,收藏總數240.68萬,評論總數54.42萬,分享總數64.4萬,其中最高分享數達到2.08萬。旅游景點“濾鏡太厚”一直是一個飽受詬病,且頗為普遍存在的現象。自互聯網高速發展以來,網絡上關于各種景點的照片層出不窮,高超的攝影技術和修圖技術更能吸引用戶的瀏覽量和點贊量,甚至帶火了景點。而現實與圖片對比的巨大差異,使用戶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甚至孕育出了群體極化的負面現象。
其次,“濾鏡景點”催生出群體極化。小紅書作為月活用戶量破億,女性用戶比例超七成的種草平臺,成為了博主眼中的香餑餑。一些網紅為了利益,通過擺拍、設立高端的人設以及標簽化的詞條來吸引用戶。在“濾鏡景點”沖上熱搜之后,小紅書許多關于“種草”景點,甚至帶有點“濾鏡”色彩的筆記都會遭受網民無端的質疑和人生攻擊。這不免是“濾鏡景點”負面效應催生出的群體極化現象。“濾鏡景點”飽受網民吐槽的背后,是病態網紅經濟的一種體現。小紅書的博主為博取受眾眼球和流量,不惜用擺拍和濾鏡創造出所謂的小眾、免費的“人造景點”。“太假”“濾鏡”“被騙”“失望”等詞匯,頻繁出現在有關景點推薦的筆記評論中,甚至獲得了極高的點贊量。久而久之,用戶逐漸形成了對“濾鏡景點”的刻板印象。
比如,沖上熱搜被眾人吐槽的景點,是一座位于三亞的“藍房子”。在經過濾鏡處理的照片中,一位女士站在背靠大海藍天,白色木門和木牌點綴著的藍房子前。而在另一張沒有加濾鏡的照片中,那令人向往的景點只是一座荒草叢生,沒有白門和木牌的破屋子。雖然發“濾鏡”照片的博主在后續做出相關回應,表示自己的照片是在8個月前拍攝的,且沒有加過多濾鏡,兩張照片有著時間、天氣、角度等差別,不存在“欺騙”。但在發表相關回應之后,這名博主仍然遭受了網民的網暴。事實上,審美、消費水平的不同,會造成大家對“濾鏡景點”不一樣的解讀。照片中的景點是否存在“濾鏡過重”“虛假宣傳”等問題,還值得商榷。但網民對于“濾鏡”產生的極端情緒,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影響小紅書用戶分享生活的本質和初心。
三、“炫富”標簽下的群體極化。首先,小紅書的“炫富”標簽。炫富、炫耀,一直是多數網友吐槽小紅書內容的關鍵詞。2021年11月18日,小紅書公布近半年“打擊炫富”治理進展。2021年5月至10月,小紅書平臺處置炫富類筆記8787篇,處罰賬號240個,同時提升了AI算法識別炫富的召回能力和準確性。許多博主為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給自己塑造“富豪”的虛假人設,“名牌名包豪車”成為了標配。他們在社交平臺假裝不經意地炫耀,吸引許多心志不成熟、價值觀不正確的粉絲駐足關注。受到粉絲追捧的同時又能進行帶貨營銷,使這股“炫富”風越吹越大。小紅書關于“炫富”的話題更是多種多樣,根據千瓜數據提供的數據顯示,在小紅書中討論度最高的話題是“摔跤炫富”,其中筆記瀏覽總量達到1655.50萬。“關于炫富我想說”的話題筆記瀏覽總量達到982.9萬,單是“炫富”這個話題的筆記瀏覽總量就有268.90萬。從這一點來看,網絡上對“炫富”的討論和參與程度都很高。
其次,“炫富”標簽孕育出群體極化。在人們的刻板印象中,小紅書里的人“人均月薪百萬”“人均白富美”。炫富拜金、奢靡享樂的現象,不僅對未成年人形成不良導向,還容易滋生出不勞而獲的錯誤認知,給互聯網的生態環境帶來負面影響。同時,還加劇了部分網民偏激的“仇富”心理,催生出群體極化的負面效應。財富的懸殊差距引起不少消費者的心理失衡,只要圖片和視頻中出現價值不菲的物品,就會在評論區抨擊對方“炫富”。而盲目跟風和失去理性判斷的網民,則會使這場抨擊愈演愈烈,甚至產生網暴等嚴重后果。正是因為這些負面影響,小紅書平臺在《社區公約》,態度堅決地去撕“炫富”標簽。小紅書社區負責人柯南明確表示,“小紅書不歡迎炫富,炫富違反小紅書的價值觀”。
信息傳播的跨媒體平臺共振和算法推薦。一、跨平臺共振擴大傳播影響。“一鍵轉發”式的跨平臺共振擴大了傳播的影響力,促使著信息的傳播更加的廣泛,同時也縮小了平臺與平臺之間的隔閡。家族群里“養生小知識”鏈接的轉發,母嬰群里“養娃的十大注意事項”鏈接的轉發隨處可見。社交媒體時代的圈層化現象,使擁有共同興趣的人聚在一起,這為信息的傳播搭建了便利的橋梁。大眾樂意在自己的圈子里,分享自己感興趣的相關話題,而圈子里的人也會隨之展開討論。當相關話題的討論度和傳播擴大到一定程度,群體可能產生負面的言論,這容易導致群體產生的觀念、想法走向極端偏激的現象。
二、算法推薦暴露巨大隱患。2016年初,在小紅書社區中,以精確的方式進行內容的匹配,漸漸成了小紅書的一大特色。隨著技術的發展,算法推薦越發精準,對用戶的畫像和對內容匹配的精確程度也越來越高。算法推薦在提升使用者體驗的同時,也會導致資訊的內容變得單一,產生嚴重的同質化現象。長時間反復瀏覽相同話題的內容,容易造成用戶產生疲倦心理。久而久之,用戶對于該應用程序的使用頻率也會越來越少。用戶活躍度的疲軟,容易造成對社會媒介和社會內容的抵觸,從而使社會群體趨向于群體極化。
信息內容性質上的觀念沖突。隨著信息化潮流在全球興起,各種各樣的文化和觀念在各大社交平臺上百花齊放。信息更迭的加速,使不同的思想觀念之間的矛盾逐漸加大,觀念間的沖突逐步加劇。小紅書的算法推薦,一方面給趣味相投的人提供了便利,但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群體的觀念沖突。例如在關于“炫富”的話題討論中,小紅書上的用戶就“炫富”和“仇富”兩種不同的觀念,產生較強的矛盾沖突。當人們長時間多次瀏覽關于“炫富”或“仇富”的相關話題時,容易丟失自己的主觀思維能力。久而久之在參與話題討論時,自己的觀念會隨著眾人日趨狹窄,并參與到對話題人物的網暴。內容的多元化以及自己主觀意識的改變,是扭轉這個局面的關鍵。因此,小紅書平臺應高度重視算法推薦的優化,避免信息內容引起的觀念沖突。
意見領袖和群氓的迷失。一、意見領袖固守商業模式套路。在當今的社交媒體時代,“流量至上”已經成了一個衡量各大網站和博主的重要指標。在平臺的算法推薦機制下,平臺和博主成為了共謀,深陷在流量的交易中。大眾的點贊量和轉發量成為了博主眼中的香餑餑,為爭奪流量罔顧平臺規定和法律約束的現象無處不在。在“種經濟”時代,消費者在購買之前往往會找一個參照群體。小紅書平臺上的意見領袖,自然而然地就會被廣大的用戶所借鑒。消費者在不知不覺中深陷意見領袖挖的“種草”陷阱,被博主和平臺薅走羊毛。當意見領袖只為追求流量而固守商業套路時,容易產生和消費者之間的信任危機。
二、UGC生產缺乏平臺把關。社交平臺為用戶生產內容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和自由度,但當平臺疏忽大意缺乏對UGC的作品進行嚴格把關時,容易產生嚴重的漏洞。近年來,小紅書平臺因為“涉黃”事件頻頻道歉被下架。2021年12月,小紅書被曝光推送未成年人身體隱私。小紅書APP頁面大量以未成年人為主的短視頻中,其封面和標題還帶有性暗示的詞語和圖片。根據2021年6月1日起實施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要求,網絡服務提供者對用戶和信息加強管理,發現違法信息或者侵害未成年人的違法犯罪行為及時采取相應的處置措施。[7]平臺上的“涉黃”內容屢禁不止,究其根源在于,小紅書平臺缺少對UGC生產的嚴格把關。雖然每次事件的發生,小紅書都會及時做出相關的回應和規范措施,但亡羊補牢并不是解決問題的最終辦法。
三、后真相時代沉默螺旋和群氓的凸顯。在后真相時代,人們逐漸缺乏理性意識,在隨波逐流中喪失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當一方聲音聲勢浩大時,網民便不顧事實真相隨之吶喊。信息的繁雜使沉默螺旋和群氓的現象越發凸顯,面對小紅書“佛媛”事件,以及隨后出現的“病媛”事件,網民都是群起而攻之,而當“病媛”這件事一出網民的看法就徹底改變了。這背后實際上是群氓的力量在作祟,群體喪失理性容易導致極端情緒的出現,而這將推向群體極化的懸崖之中。
受眾層面:受眾情緒宣泄下的狂歡易產生社交倦怠。在這個繁雜的時代,網絡的匿名性為大眾提供了一個娛樂社交放松的虛擬空間。但匿名性也使得“鍵盤俠”在網絡上為非作歹,使得大眾的社交體驗受到嚴重的威脅。當負面的情緒和現象過多時,人們會選擇逃避虛擬世界而回到現實世界中。極端的群體極化現象會導致用戶為避免遭受網暴、情緒受到影響等,而減少使用社交軟件,從而對網絡社交產生倦怠的心理。用戶的社交倦怠最終會導致社交平臺的用戶活躍度有所下降,喪失部分消費群體。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用戶的使用與滿足不斷地提高,網絡逐漸成為了受眾情緒宣泄的場地。網絡的匿名性為他們罩上了一層隱形衣,導致有些人罔顧道德倫理在社交平臺上發表極端言論。在后真相時代,人們往往選擇忽視事實的真相,而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以“一鍵三連”盈利的媒體、博主和營銷號,更是大肆煽動著負面的謠言和極端言論,以引發網民的情緒共鳴和宣泄。情緒的狂歡終會導致群體極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對用戶造成了不可彌補的嚴重傷害,甚至使平臺的公信力和吸引力走向下坡路。
社會層面:道德審判下的網絡暴力加大社會規范的壓力。現如今,許多大眾處于被“媒體審判”和“道德審判”遮天蔽日的社交場地,他們在無形中成為無良媒體和博主的棋子。對受害者實施網絡暴力,已經漸漸地變得習以為常。原本被寄予正義向往和公平厚望的媒體,成為了暗中“殺死”受害者的兇手。近年來,因網絡暴力自殺的人越來越多,人們一邊呼吁著抵制網絡暴力,一邊對著另一個陌生人進行人生攻擊。如同小紅書“佛媛”事件發生后,“媛”成為了網民冷嘲熱諷女性的詞匯,許多網民不管事實的真假就對博主進行人生攻擊。面對日益增長的網絡暴力,不僅給當事人帶來了嚴重的損害和打擊,也給清朗的互聯網環境造成了極大的挑戰。
經濟層面:社交平臺公信力的喪失致使用戶流失。隨著大眾對“濾鏡景點”事件的討論度愈演愈烈,用戶對小紅書平臺的負面評價也水漲船高。這對于以“種草經濟”為主的小紅書平臺,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公信力的喪失必然會導致用戶的大量流失。隨著“測評筆記”“打卡筆記”的興起,產品的測評和美食景點的打卡推薦深受年輕人的追捧。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在網紅“打卡”后成為了“網紅餐廳”,幾十元的產品在網紅“測評”后輕松地推上“神壇”。不僅如此,每條筆記下方的好評如潮更是吸引著年輕人的目光。然而世上沒有用不透風的墻,當所謂的“濾鏡景點”被曝光在網絡后,網民的差評和不信任也隨之而來。在社交媒體時代,平臺想要建立與用戶的信任是不容易的,但想要摧毀卻是一瞬間的。及時的整治虛假測評、虛假廣告,將有利于重塑平臺與用戶之間的信任。
政府相關政策治理。近些年來,國家和政府十分關注互聯網的治理。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室務審議批準了從2020年3月1日起實施的《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由此開始實行對網絡信息生態治理的規定。該大會明確指出,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和使用者和生產者、平臺,不得開展網絡暴力、人肉搜索、深度偽造、流量造假、操縱賬號等違法活動。[8]2021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部署實施了“清朗”行動,旨在以打擊非法網上行為,有效地控制和維護網絡秩序。人民群眾幸福感的提升,營造良好的網上環境,有賴于國家和政府有關的政策。相關政策的落實為消彌群體極化所產生的消極影響,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小紅書平臺的把關和算法推薦的優化。首先,加強小紅書平臺把關。2021年以來,央媒多次點名批評小紅書的多項違規行為。其中,小紅書因違反未成年人保護法被罰,小紅書電商平臺存在刷評論、刷點贊等違規行為。這暴露出小紅書平臺背后的黑色產業鏈,以及小紅書平臺嚴重缺乏嚴格的把關機制等問題。自2021年12月16日啟動“虛假種草”專項治理以來,小紅書響應“清朗·打擊流量造假、黑公關、網絡水軍”專項行動,于2022年1月19日開始第三輪“虛假種草”治理。在前兩批封禁68個涉“虛假種草”品牌及線下商戶后,小紅書再度封禁6家線下商戶和7個品牌。
隨著智媒體時代的到來,信息內容的生產方式發生了極大地轉變,傳統視域下把關理論的基本范式面臨轉型,把關主體從人工轉向人工智能。算法把關范式帶來了一系列結構性問題,如基于用戶畫像的算法把關易產生“過濾氣泡”效應,同時不可見性的算法把關容易操控公共輿論。[9]因此,小紅書平臺以及其他社交軟件在進行算法把關時要將人工與人工智能相結合。小紅書平臺應健全監督與約束機制,細化小紅書關于UGC發布內容的規范制度與處理流程,從嚴查處理屢教不改的小紅書用戶,并全面封禁違規賬號、違規筆記等,加大對內容審核的人力和資金的投入,確保UGC生產內容得到嚴格的把控,為打造清朗的網絡空間筑起高墻。與此同時,小紅書平臺要加大對網絡技術的投資力度,以達到有效的監督支撐。要充分利用區塊鏈、大數據等技術來實現敏感詞的篩查和內容的審定,并針對平臺上有爭議的信息內容進行合議,確保UGC發布的內容符合規定要求。
其次,優化小紅書平臺算法推薦。對于大眾而言,算法推薦可以讓使用者方便快速地接收咨詢。但是,由于算法推薦導致大量同質化內容,使得小紅書讀者深陷大數據搭建的信息繭房之中。算法推薦的廣泛運用,以用戶興趣度和關注度來推送用戶喜愛的筆記內容,讓用戶在平臺上不斷接受相似內容,使用戶在平臺上越來越容易喪失集中思考、深度思考的能力。[10]長時間的瀏覽同質化內容會使用戶產生疲倦的心理,甚至走向群體極化。因此,小紅書平臺在描繪用戶畫像時,要從多方位抓取用戶的需求,給用戶呈現多角度的內容。小紅書平臺在未來的發展中要高度重視算法推薦的優化,提升用戶的體驗。
大眾和KOL、UGC媒介素養的提升。一、大眾個人意識和媒介素養的提高。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1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1.6%,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10.07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為99.6%。根據數據資料顯示,目前國內大部分的互聯網用戶都使用手機進行網絡社交活動。人數的眾多也意味著網絡環境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而清朗的網絡環境離不開用戶媒介素養的提升。一方面需要持續提高人們的信息意識,以便能更好地應對信息技術帶來的變化和挑戰;另一方面需要提升大眾的法律意識和個人意識,了解與網絡相關的法律知識有助于預防出現網絡暴力、人身攻擊等群體極化的現象。個人意識的提升,能有效防止網民陷入盲目跟風和后真相的漩渦中。
二、KOL和UGC樹立公平立場。小紅書作為當下最火熱的以用戶分享內容為中心的平臺,離不開主流的KOL和UGC的引領。在社交媒體蓬勃發展的背景下,意見領袖的產生機制更為多樣和復雜化,社交媒體的意見領袖嵌入到網絡的各個重要環節,并在其中扮演著積極的角色。同時,單一與綜合型的意見領袖并存,很多博主在小紅書分享的內容涵蓋了很多領域,從美妝領域、美食分享延伸到旅游景點的推薦。
除此之外,意見領袖也是一種帶有較強情感傾向的“情感領袖”。在后真相時代,互聯網已經是人們宣泄情緒的地方。很多不良營銷號和博主都會在大量網民面前,通過引起情感共鳴、表達情緒化的方式來獲得更多人的關注,從而激發起網民的討論度和活躍度。因此,意見領袖和內容制作者應樹立公平的立場,客觀理性的分析事實,引領公眾以正確的眼光看待事物。
隨著小紅書平臺圈層化現象的顯著擴大,信息傳播的跨平臺共振和算法推薦逐漸暴露出平臺存在的問題。而當信息內容性質上的觀念沖突加劇時,意見領袖的迷失和群氓的凸顯更是為群體極化的產生添上一把火。當網民失去理性思考走向群體極化時,在受眾、社會、經濟等層面都會帶來嚴重的影響。政府和相關部門應大力整治并落實相關政策,小紅書作為平臺方更要加強對UGC內容的把控,優化自身的算法推薦。同時,大眾個人意識和媒介素養的提高以及關鍵意見領袖樹立公平立場,更成為營造清朗網絡環境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