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文淵 李雪 通訊作者 劉小梅 郭寶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寶山分院麻醉科)
氣管插管是全身麻醉目前臨床應用頻率較高的一種手術麻醉方法。麻醉的主要作用在于消除患者手術過程中的痛感,保證手術的安全、順利進行,為手術效果提供保障。目前很多人對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仍存在較多的疑問。本文對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方法進行詳細介紹。
氣管內插管除了適用于手術中的全身麻醉外,在急危重癥患者的搶救中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如果患者存在突發性呼吸道堵塞或呼吸困難等情況,采用該方法能夠在短時間內使患者的呼吸道恢復通暢,也可以預防呼吸道堵塞等情況,因此目前氣管插管在患者的搶救中應用廣泛。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是一種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常用于實施全身麻醉后,易發生呼吸道障礙的患者。例如胸腔疾病、顱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大型手術。
部分全身麻醉后患者存在明顯不良反應或必須采用肌松劑的患者,均需要通過氣管插管進行全身麻醉。雖然氣管插管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但是插管后也存在一定不良反應的風險,如呼吸道出血、喉頭腫脹、喉炎以及咽喉血腫等,針對易出現這類不良反應的患者,應禁止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這一方法。呼吸道未完全堵塞的患者氣管插管也存在一定的并發癥風險,例如血友病、紫癜等。如果氣管存在被動脈瘤壓迫的情況,插管后會存在動脈瘤破裂的風險,因此針對存在以上情況的患者應選擇其他麻醉方法。另外,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對麻醉醫生專業能力的要求較高,需要其掌握相關知識和插管技術,尚未掌握的醫生不可采用這一麻醉方法,以防引發危險。
實踐證明,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是一種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且不會對患者造成較大痛苦,主要原因包括:(1)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時,因為氣道處于通暢狀態,麻醉意外發生率非常低;(2)氣管插管的前提是全身麻醉,通常情況下在插管前麻醉醫生便采用一定的鎮靜劑,患者在意識喪失的情況下氣管插管,不會造成任何痛苦;(3)通常,接受氣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患者在拔除管道后才逐漸清醒。因此全身麻醉的患者在插管前、插管時及插管后均沒有痛感,且氣管插管較為安全,很少出現窒息等情況,有效提高手術麻醉的安全性。
全身麻醉的環節 手術正式開始,麻醉醫生應充分做好準備工作,例如準備負壓吸引裝置,這是為了預防患者術中出現呼吸道堵塞的情況,如果患者發生呼吸道堵塞,可采用負壓吸引裝置有效排出患者呼吸道的痰液或者食物殘渣。同時應結合患者情況準備氣管導管、喉鏡、牙墊、注射器、吸引管以及導絲等。還要結合患者年齡等,準備適宜的一次性麻醉面罩、通氣裝置和相關的生命體征監測設備,以便術中全面監測患者情況。
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主要包括麻醉誘導、麻醉維持和麻醉蘇醒3 個環節:(1)在麻醉誘導過程中,將患者送入手術室后,醫護人員應及時為其建立靜脈通道。之后由麻醉醫生對患者生命體征指標進行全麻監測,例如血壓、脈搏、血氧飽和度等。同時,對患者進行面罩吸氧。明確患者體征處于正常狀態后,麻醉醫生對患者進行吸入麻醉氣體或者靜脈注射全身麻醉藥物等方法實施誘導麻醉。在持續用藥的5 分鐘內,患者的意識會逐漸消失,全身肌肉處于松弛狀態。然后麻醉醫生進行氣管插管操作,通過喉鏡等插管器械,將氣管導管經患者口腔或鼻腔插入氣管。同時,為患者供氧,保證患者呼吸道的通暢性。(2)同時,在麻醉維持的過程中,麻醉醫生采用麻醉機為患者持續輸入麻醉氣體或者通過靜脈通路持續輸注麻醉藥物,保證患者處于穩定的麻醉狀態。手術醫師便可以進行手術治療,同時麻醉的維持時間應參考手術時間,兩者應保持一致。手術結束后,麻醉醫生便可以停止繼續使用麻醉藥物。(3)在患者蘇醒的過程中,患者機體代謝處于穩定運行的狀態。在此過程中體內的麻醉藥物也會逐漸排出,患者的意識和自主呼吸緩慢恢復。在此過程中麻醉醫生便可以拔出氣管導管,對患者進行面罩吸氧,同時徹底清除其口腔中的分泌物。待患者各項生命體征指標恢復正常、穩定,意識完全清醒后,由麻醉師和護理人員將患者轉回普通病房。過程中仍需要對患者進行吸氧、心電監護等,嚴密觀察患者的血壓、脈搏、引流管及傷口有無滲出等,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補液,如果發現異常情況要及時進行對癥處理。
全身麻醉的步驟 插管時,麻醉醫生應協助患者調整至適宜體位。保持仰臥位將軟枕墊在患者肩下,使其頭部后仰,口腔、咽喉和氣管在相同的水平線內。之后將喉鏡適當抬高約45°,使患者的聲門處于完全外露的狀態,這時麻醉醫生便十分容易看到患者左右聲帶中間的間隙。使用右手以正確的姿勢握住氣管導管,順延喉鏡右側的凹槽處將其推入口腔內左右聲帶中間的縫隙,之后緩慢轉動氣管導管,確保導管可以一次性、準確地進入氣管內。這項操作對麻醉醫師技術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應做到規范操作,避免反復插管對患者造成傷害。
合理調整導管的深度。當導管超過聲門約1 厘米時,應立即抽掉氣管導管內的導絲,操作過程中應避免導管帶著導絲探入到底,如果導管帶著導絲探入較深,極易對患者的氣管造成損傷。因此導管探入至一定的深度后應及時拔出導絲。之后仍需要將導管緩慢向內推進,當探入約5 分鐘時,應結合導管上的刻度合理調整氣管導管的深度,調整應以導管刻度和牙齒之間的距離為依據,距離間隙控制在22 厘米左右,同時應注意避免導管送入太深,以防探入一邊支氣管內導致患者發生呼吸障礙等不良事件。
明確導管的最終位置。明確導管的位置前需要對患者使用牙墊將喉鏡緩慢取出,這一過程中應及時采用注射器對氣管導管的氣囊進行充氣,充氣量保持在6 毫升左右,完成充氣后將加壓給氧氣囊與導管連接,之后按壓復蘇球囊進行人工通氣。氣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操作時間約20 秒左右。第1 次人工通氣結束后需要記錄時間,在人工通氣的過程中還應嚴密觀察患者胸廓的起伏情況,采用聽診器對上腹部監聽,了解上腹部是否存在氣體通過或者有流水的聲音,在這一基礎上明確導管的正確位置。
導管的固定。由于牙墊的兩側具有固定導管固定翼,因此對導管進行固定時需要采用牙墊。首先使用膠帶在牙墊兩邊的固定翼上將氣管導管妥善固定,之后通過八字的方式將導管和牙墊固定在患者的面頰上。完成導管的固定后應對患者進行第2 次人工通氣。應備好呼吸機,必要情況下采用呼吸機對患者進行輔助呼吸。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操作全程應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了解患者血壓、心率等變化情況,發生異常及時進行處理。
氣管插管麻醉的過程中,麻醉醫生應最大限度確保患者在手術過程中的安全,保證氣管的通暢性,及時清理口腔分泌物;插管時嚴格控制長度及方向,嚴密觀察患者情況。
綜上所述,氣管插管是目前手術治療常用的麻醉方法。麻醉效果理想,安全性較高,但是需要麻醉醫生掌握相關技術方法和操作,為患者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