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立伍
(合肥市長豐縣生態環境分局,安徽長豐 231100)
早在2017年之前,長豐縣委、縣政府對已建成小型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站)不運行現象高度重視,參照外地經驗和做法,成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排查問題整改專項行動領導小組,要求縣住建、縣生態環境、縣財政等部門根據職責劃分,按照監管、督查、項目、技術、運行管理方面解決污水處理站長期運行維護問題,使已建小型生活污水處理站發揮真正效益,避免讓其“曬太陽”,最終確定采用市場化管理模式,引入社會資本,政府購買服務,采用政企合作的特許經營方式,將已建污水處理站通過公開招標,由污水處理公司來管理運營,運行管理維護資金列入縣財政預算。
2020年是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十條)的過渡年,也是落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的收官年,長豐縣按照中央、省委以及《合肥市2020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要點》和《長豐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等相關部署和目標要求,在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圍繞“生態宜居村莊美、興業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諧鄉風美”的建設目標,重點完成垃圾污水治理、飲水安全鞏固提升、房前屋后環境整治、道路暢通、河溝渠塘疏浚清淤、公共服務設施、村莊綠化亮化等建設任務,全力打造農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園。
為推進長豐縣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安排專業單位在長豐縣縣域范圍內開展調研踏勘,廣泛深入征求各部門意見,按照《安徽省縣域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專項規劃編制導則(試行)》(建村[2016]158號)要求首先編制成《長豐縣縣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專項規劃》。本次規劃遵循“城鄉一體、全面覆蓋,合理安排,效率優先、統籌兼顧,因地制宜、經濟適用,合理預測、雙管齊下,污泥無害、近遠期結合”的原則,對長豐縣縣域農村污水全面統籌規劃,提出科學合理的規劃方案。后期又根據規劃及項目實施要求相繼編制一系列行動方案、管理辦法、考核措施等,使得長豐縣農村污水治理工作得以科學高效有序開展。
據統計,2017年以來,長豐縣完成了農村戶用廁所無害化改造,廁所糞污基本得到處理或資源化利用,做到了改廁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效銜接。同時,完成了55座老舊場站及管網的改造及運維托管運營工作,新建1座萬噸級污水處理廠、11座千噸級鄉鎮駐地污水處理廠、35座集中式污水處理站以及十余座分散式微型污水處理設施,并對342處雨污混接點整改完成,完成率85.45%。設計日處理污水能力68 750 t,已建20~500 t農村小型生活污水處理站89座,設計日處理污水能力11 760 t,建設農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網648 km,已做到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全覆蓋,配套管網全覆蓋。累計受益人口數約70萬人,尾水達標率達到90%以上,達標的尾水主要用于電廠循環水利用、農田灌溉、生態補水等,實現了尾水合理有效的資源化利用。
為保證長豐縣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長效運營與管理機制,在投資模式上長豐縣選擇多元投資模式,在發揮市場經濟優越性的前提下,一方面有助于實現當地財政資源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調動了企業參與農村污水治理的積極性,有效緩解資金籌措問題;在農村污水治理技術選擇上,以“因地制宜、量身打造、智能低耗、精準治污”為理念,以“建得起、用得省、管得好”為原則,建立模塊化治理技術體系,分類復制推廣主要技術模式;在后期長效運營管理上,長豐縣采取“六位一體”的管理模式,將全縣所有鄉鎮污水處理廠及已建成的農村污水處理站全部納入第三方專業運維,建立智慧水務監管三級平臺,并落實各級責任主體。多管齊下、科學推進逐漸形成農村污水治理方面獨具特色的“長豐模式”。
長豐縣根據本縣地勢條件和居民分布情況因地制宜地選擇建設模式,以污水收集處理工作現狀為基礎,以水質、水量為依據,以需求為導向,以投資為參考,實事求是、循序漸進、科學有序地開展,從而實現節約水資源、保護水環境,促進農村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最終,長豐縣主要采取納入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模式、聯村集中處理模式、單村集中處理模式、聯戶、單戶處理模式等模式進行污水建設。
為充分發揮市場經濟的優勢,鼓勵私營企業積極參與政府項目建設,長豐縣采取多元化投資模式實現污水處理項目的推進和落地,從而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保證財政收支平衡[1]。
(1)鄉鎮污水處理廠建設。主要采用PPP模式,減輕地方政府債務壓力的同時又引入了社會資本的參與,發揮了市場經濟的優越性,一方面提升了政府的公共服務水平,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外來企業的經營水平,對污水處理廠站的長效運營管理具有重要作用[2]。
(2)老舊場站的改造。主要采用RO模式,通過改造-運營的投資方式,完成老舊場站的改造和后期的長效運營,運營期間,投資改造公司按合同要求完成老舊場站的出水達標,對不滿足要求的場站取消支付當月運營服務費。
(3)新建場站。一般采取多村打包建設的形式進行,主要采用EPC+O模式,其基本出發點是借鑒工業生產組織的經驗,實現建設生產過程的組織集成化,以克服由于設計與施工的分離致使投資增加,以及防止由于設計與施工的不協調而影響建設進度等弊病,也避免了場站建成后期不能很好運營的尷尬局面,更有利于村鎮污水處理站的運營管理,最大化發揮場站的功能性和實用性,全生命周期的模式也明確了責任主體,避免了扯皮現象的發生,對于企業的工藝技術管理等方面的提升以及村鎮環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義。個別分散式場站的建設有時也采取當地鄉鎮自籌資金的方式進行。
為了便于后期的運營管理,改造和新建的小型污水場站以“因地制宜、量身打造、智能低耗、精準治污”為理念,以“建得起、用得省、管得好”為原則,對于同一管理區域采取相同或者相似的處理工藝。
3.1.1 強化組織領導、責任跟蹤。在縣委、縣政府領導下,縣住建局和環保局以及各鄉鎮領導小組負責統籌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劃分各相關職能部門職責分工,抓好項目落地、實施推進以及資金使用等工作,并對實施效果負責。
3.1.2 強化投入保障。積極爭取中央、省市財政資金支持,根據縣財政情況和實際安排農村污水治理專項資金,年度財政安排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資金使用要與各年度村莊整治安排一致,強化資金統籌使用,發揮資金整合功效。
3.1.3 強化評價考核。縣直相關單位要建立定期調度制度,確保各項工作目標按時完成。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列入黨委政府工作督查重要內容,納入縣政府對縣直相關部門和各鄉鎮(區)年度目標管理績效考核。堅決杜絕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切實減輕基層負擔。
3.1.4 注重宣傳激勵。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墻畫、微信、網絡等媒體,大力宣傳改水改廁政策、農村污水治理政策,開展污水治理示范村、改廁示范村、示范戶活動,組織學習觀摩,全面推廣好的經驗做法。做好農村污水治理的宣傳引導,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對工作開展有力、整治效果突出的鄉鎮(區),按照規定給予政策激勵或通報表揚。
3.1.5 執行“四統一”模式。自2017年以來,長豐縣圍繞城鄉污水治理一體化工作目標,全面推動縣域污水治理工作跨越式發展,由縣住建部門牽頭按照“統一規劃、統一監管、統一建設管理、統一運行”的建管模式來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
3.1.6 健全農村污水治理制度體系。為加強長豐縣農村污水治理效果,長豐縣先后編制了《長豐縣城排水(雨污水)防澇綜合規劃(2013—2030)》《長豐縣縣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專項規劃》《長豐縣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排查問題整改專項行動方案》《長豐縣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維管理績效考核管理辦法》《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維護考核表》等相關文件。
3.2.1 全面摸排污水處理設施運行情況。對所有農村污水處理設施運行情況進行詳細摸排,明確污水處理設施位置(經緯度)、污水處理量、出水污染物濃度及排放標準、排污口位置(經緯度)、污泥去向、是否與環保部門聯網等相關信息。
3.2.2 全面摸排污水處理設施配套管網及入戶支管網覆蓋率。對農村污水處理設施配套管網及入戶支管網覆蓋率進行全面摸排,明確配套管網長度、居民廁所、洗滌、廚房污水收集情況、入戶支管網覆蓋率等。
3.2.3 全面摸排污水處理設施配套管網運行狀況。利用QV、CCTV等技術對污水處理設施配套管網及污水檢查井運行情況細致排查,明確管網及檢查井運行情況(滲漏、破損、支管暗接等)、雨污混接情況等。
為了保證農村污水處理設施的長效運行,長豐縣建立“六位一體”的責任劃分管理體系[3],即區縣主管部門為管理考核主體、鎮政府(街辦)為協調主體、環保局為檢測主體、村級組織為監督主體、農戶為受益主體、第三方專業運維單位為服務主體。
3.3.1 區縣主管部門(如水務局、住建局)。主要負責農村污水處理設施規劃、設計、建設運行維護的管理制度的制定;對屬地政府、運維單位的工作實施指導、監督和考核;信息資料的收集和上報工作。
3.3.2 鎮政府(街辦)。協助解決轄區內設施運維工作中的矛盾糾紛,管網建設后的維護工作。
3.3.3 環保局或第三方檢測機構。定期對污水處理設施出水取樣檢測,檢測結果作為縣考核主管單位及主管單位考核運維單位的主要依據。
3.3.4 村級組織。配合運維單位開展農村污水處理設施運維工作;發現問題,直接上報主管單位;完善村規民約,把污水設施運維納入其中。
3.3.5 農戶。做好接戶管、化糞池等的日常管理維護工作。
3.3.6 運維單位。依據運維服務合同,負責污水處理設施的日常養護、巡查及故障排除,保證設施正常運行;建立運維管理制度及臺賬;定期向主管部門匯報相關情況。
針對分散式、小處理量鄉村污水處理站的特點,農村污水處理不能照搬集中式污水處理廠運行管理經驗,長豐縣結合區域狀況,搭建智能運行管理三級平臺,其中一級平臺為云監管平臺,主要監管各個廠站的運行狀況;二級平臺為區域監控平臺,主要監管和控制分區域的廠站;三級平臺為區域巡視人員,人員配備手機APP,各污水站運行設備如風機、水泵等可進行實時報警等。采取“總部集中監管+區域分散管理”的管理模式;“智能運行+人工巡檢”的運管方式;根據《運維管理績效考核管理辦法》,采用不定期抽檢的考核辦法保障設施的正常運行。
長豐縣在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過程中堅持科學性與務實性相結合,結合《合肥市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管理技術指南》,對于人口密度大、居住相對集中的村莊,根據排水去向、水環境區劃、生態敏感點等因素,綜合確定污水處理模式和尾水排放執行的標準,采用集中式污水處理模式,出水要求較高。對于人口少、居住分散、距離中心村和城鎮較遠的村莊,設施建設和運行成本高,采取就地處理和資源化利用。
為加快推進長豐縣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步伐,長豐縣對已開展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試點地區的經驗進行分析總結,建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信息庫,加強對已采用治理技術的適用性評估,篩選出適合當地不同村莊條件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指導各鄉鎮根據治理效果、人口規模、氣候條件和資金保障能力等,選擇適合農村地區的小型生活污水收集方式和治理技術。并針對主要技術模式制定較詳細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技術規范,提高各鄉鎮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專業化水平。
農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需要全面統籌、上下兼顧,項目的實施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科學規范地開展。既要發揮主管部門的統籌協調、監督考核等作用,又要發揮第三方專業機構的建設運營能力,同時也要兼顧周邊群眾的感受,將群眾納入農村污水治理的體系中,不僅讓他們做農村污水治理的受益者,也要做污水治理的參與者、監督者。只有這樣“六位一體,多方參與”,才能不斷提升農居環境,實現金山銀山、綠水青山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