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鋒
在資本宰制數字技術的背景下,數據已然成為一種新型資本。從過去十幾年全世界企業市值的排名變化來看,谷歌(Google,后改為Alphabet)、蘋果(Apple)、臉書(Facebook,后改名為Meta)和亞馬遜(Amazon)等互聯網企業已經牢牢占據前十名,GAFA充當了數據資本的代言人。如何破解GAFA在近些年變得富可敵國的奧秘,莫塞德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視角。他指出:“如果想理解今天的經濟和未來經濟的起點,必須從理解平臺開始。”①現實中,平臺之手早已伸出經濟領域,在資本驅使下形成一種新型壟斷態勢。那么,平臺壟斷的路徑是如何形成的,這種新型壟斷又具備哪些典型特征?這是本文研究的主題。
互聯網平臺簡稱平臺,是指通過網絡信息技術,使相互依賴的雙邊或者多邊主體在特定載體提供的規則下交互,以此共同創造價值的商業組織形態。②從互聯網技術發展的歷史看,我們可以將平臺發展的歷程劃分為兩個階段:早期的數字平臺階段和現今的數據平臺階段。
早期互聯網功能單一的數字平臺,其代表是亞馬遜購書平臺與谷歌搜索平臺。1994年,貝索斯決定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售書。1998年,佩奇與布林將Google定位為搜索引擎公司。在普及互聯網技術的初期,平臺的典型特征是通過數字技術實現各種信息單向與快速的傳播。此階段,數字平臺承載著部分社會資源中心化的功能。普通用戶只能通過操作臺式電腦使用互聯網平臺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在黛安娜·科伊爾看來,平臺是將數字技術作為一種產品或服務的使用者與供應者之間的接口。③早期的數字平臺突破物理世界的時空局限性,讓人類以較低的成本獲得所需要的各種信息。
數字平臺的誕生對人類的生產和消費產生了巨大影響。一方面,數字平臺的介入使許多企業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生產的盲目性與無序性。以網絡購物為例,亞馬遜成立之初只售賣圖書,然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與成熟,亞馬遜平臺拓展成為線上的購物超市,無數的微小企業成為亞馬遜平臺的直接供貨商。這些微小企業再也不用花費巨大的人力與財力去做復雜的市場調研。因為,亞馬遜平臺會解決這些企業所有的供需煩惱;另一方面,數字平臺極大地改變了傳統的消費模式。莫塞德把平臺看作是一種商業模式,它使得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交易更為便利。更為重要的是,“平臺的本質決不是高新技術的中性應用,平臺≠科技。”④數字平臺的應用滲透在生產、交換、消費與分配每個細節中,數字平臺為社會再生產提供了新動力。
隨著信息化和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的數字平臺逐漸發展成為移動智能設備所使用的數據平臺。21世紀進入第二個十年,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為基礎的高新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真正實現了互聯網平臺的飛躍發展,促使原來單一功能的數字平臺發展為數據平臺。在GAFA之后,瓦次普(WhatsApp)、優步(Uber)和愛彼迎(Airbnb)等數據平臺迅速崛起。這一階段,平臺的典型特征是通過移動智能設備實現個體用戶與平臺之間“雙向數據的精準傳輸”。平臺通過數據收集、儲存、分析與利用,最終將數據所蘊含的信息價值進行變現。如果說數字技術為早期互聯網平臺的機體內鋪設無數條血管,那么“數據”就是為互聯網平臺發展提供“營養”的新鮮血液。海量數據背后所蘊含的信息價值被所有互聯網平臺視為珍寶。因為,數據在生產的數字時代也是一種重要的生產資料且已經全面參與到社會大生產中。正是在此意義上,數據平臺是一個發揮著多種功能的處理海量數據的中轉樞紐,催生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和零工經濟(Gig economy)的涌現。
事實上,平臺作為生產力發展到數字化、信息化階段的重要成果,本身是生產力的一個重要內容,它極大地沖擊了傳統的生產關系。這種沖擊集中體現在平臺改變了以往的生產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莫塞德在對比傳統商業模式與平臺商業模式異同時指出:“線性商業每獲得一個新客戶,只是增加了一種新的關系——產品或服務的買家。當一個平臺增加了一個新客戶,那個新客戶所增加的不僅僅是單一的關系,而是和該平臺所有用戶的潛在關系。因此,平臺商業模式比其所取代的傳統線性商業模式要劃算得多,也要高級得多。”⑤平臺的功能是將個體用戶變成微小企業,而每個個體都在“被雇傭”。一般而言,某用戶與其他用戶在線下是陌生關系,但是平臺為他們打造了一個線上的“熟知”圈子。由此可見,平臺似乎推翻了互聯網“去中心化”的初衷。此外,平臺的迅速崛起促使用戶的自我規定也陷入模糊。因為在傳統的生產關系中,生產者與消費者是很容易確定的,但是在數據平臺上,個體用戶既是消費者又是生產者。他們一方面消費平臺數據以安排生產、消費,另一方面又為平臺生產新的數據。對此,羅森布拉特提出質問:“如果你用一個App去上班,那么社會應該把你視作消費者、創業者還是工作者?”⑥
平臺作為生產力的內容及其對生產和生產關系的影響,在數據資本化的背景下最終發展為“數據利維坦”,數據資本化是“數據利維坦”的現實根基。在生產的數字化、信息化時代,數據成了一種新型生產資料,且對整個社會生產的轉型意義重大。在全世界大部分國家的政府還沒有意識到智能設備所收集的“數據”會在高速發展的社會化大生產之中發揮如此重要的作用時,GAFA利用自身的數據平臺已然通過對數字技術堂而皇之地將“數據”這種新型生產資料據為己有。在智能時代,人類使用的電子設備每分每秒都在收集個體用戶的海量數據。只要用戶開啟網絡數據的傳輸,個體所有行為都可以被數據化。甚至,當個體用戶在“0數據”狀態下,也可以轉化成為一種數據被上傳到互聯網公司的數據庫中。這些數據被資本重新利用以實現其價值增殖的目標。
此外,缺乏有效的監管體系也是平臺發展為“數據利維坦”的重要原因。現實的物理世界(不包括微觀領域)以牛頓的物理定律為行為準則,現實社會則以法律與道德規范人類行為。然而,在平臺主宰的互聯網世界里,資本成為了規則的制定者。如此,公平與正義的實現便催生出一個問題,科利爾對此提出擔憂:“一些特定利基市場里的網絡傾向于形成全球性的自然壟斷,如臉書、谷歌、亞馬遜、eBay和優步。它們作為不受監管的私營自然壟斷企業,有很高的危險性。”⑦《共產黨宣言》曾強調:“資產階級生存和統治的根本條件,是財富在私人手里的積累,是資本的形成與增殖;資本的條件是雇傭勞動。”⑧現實狀況則是資本宰制數字技術從而將平臺個體用戶普遍地轉化為“無雇傭”的“雇傭者”。只要你生產數據,就同時也是資本剝削和宰制的對象。無人知曉一個平臺究竟會收集多少用戶的多少數據。加之,世界各國在平臺成長初期尚未意識到平臺壟斷的潛在特性。因此,各個國家也沒能夠制定出相應嚴格劃分數據財產權的法律與具體措施,平臺利用這個“空擋期”瘋狂地收集著各種各樣的海量數據。由此,平臺已經成為互聯網時代中的巨獸、個體用戶每時每刻都在用數據喂養的“數據利維坦”。
只從平臺自身的角度出發無法揭開它形成壟斷的全部秘密。我們需要從數據平臺的外部視角去審視互聯網企業的作用,即數據資本為平臺構建的兩條“護城河”。其一,谷歌公司的“軟件”半開放聯盟體系。在搜索領域站穩腳跟之后,谷歌意識到只依靠Google Search這樣的單一平臺是無法實現公司自身的全面發展的,他們必須拓展自己的業務領域。因此,谷歌需要一個更為寬廣的超級平臺以實現自己的藍圖,即打造自身掌控的移動智能設備上的操作系統。
2005年8月,谷歌公司通過運作收購成立僅22個月的高科技企業安卓及其團隊。2007年11月,谷歌公司廣發英雄帖。他們聯合幾十家公司組成“開放手持聯盟”共同打造出安卓系統。這個策略讓谷歌公司在最短的時間內擁有了具備強大競爭力的操作系統。2008年9月,谷歌正式發布Android 1.0系統。此后,谷歌與“開放手持聯盟”對安卓系統持續增加研發投入,并在2010年10月取得突破,電子市場上獲得官方數字認證的Android應用數量已經達到10萬個。2011年第一季度,安卓系統奠定了自身在移動智能操作系統領域內的霸主地位,它在全球市場的份額首次超過塞班系統成功地躍居全球第一。通過分析谷歌公司的發展路徑,我們可以歸納出它修建“護城河”的策略:從搜索的單一平臺進化為安卓系統的超級平臺。此外,谷歌還利用自身的其他優勢加固護城河:一方面,谷歌將自己的瀏覽器(Chrome)作為大多數安卓設備的默認瀏覽器,現今的Chrome占全球瀏覽器近三分之二的市場;另一方面,谷歌要求使用Android授權的智能手機制造商必須預先安裝谷歌搜索和谷歌移動商店。
其二,蘋果公司的“軟件與硬件”閉環體系。早在個人電腦時代,全世界的PC端操作系統被微軟與蘋果兩家公司巨頭壟斷。史蒂夫·喬布斯敏銳地意識到移動智能時代的巨大機遇,蘋果公司通過研發iPhone、iPad和iPod等產品在移動智能硬件設備的市場競爭中迅速脫穎而出。更為重要的是,蘋果公司依靠這些王牌產品的吸引力在全世界培養出一個龐大規模的“果粉”群體。
蘋果公司成功地把PC端Mac OS操作系統升級為移動智能設備上的iOS操作系統。2007年1月9日,蘋果公司在Mac world大會上公布這個系統,最初是設計給iPhone使用的,后來陸續套用到iPod touch和iPad上。這里需要強調的是,與安卓系統的開放與兼容不同,蘋果的iOS是一個相對封閉的操作系統,它只能在蘋果一家公司的智能設備上使用,這樣就確保iOS系統的獨特性以及蘋果公司的壟斷性。iOS系統的獨特性表現在安全方面:iPhone手機上應用的各種軟件必須得到蘋果公司的嚴格認證,否則無法應用。在iOS系統更新之后,搭載其系統的蘋果智能設備都可以及時完成系統升級。對比而言,安卓用戶不能在第一時間使用最新版本的系統。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總結兩家數據巨頭為平臺構建“護城河”的策略差異:谷歌公司是“重軟輕硬”,而蘋果公司則采取“軟硬兼顧”。蘋果公司的“A系列”處理器始終保持強大的芯片設計能力與最先進的芯片制程工藝。從另一個角度可以看出蘋果公司對硬件的重視程度:2020年11月,蘋果公司發布專門用于Mac系統的M1芯片,這是蘋果公司在iPhone和iPad研發的基礎上打造的首款自研芯片。與之相對,在技術水平與市場份額上目前谷歌的Pixel系列手機難以與iPhone抗衡。
蘋果公司憑借智能硬件設備制造領域的優勢,確保其在全球擁有龐大數量的用戶群體,間接地保證使用iOS超級平臺的用戶規模,這為平臺壟斷奠定了群體基礎。擁有如此龐大的群體就意味著平臺擁有廣闊的市場,可以吸引大量的廣告商對平臺進行廣告投放。莫塞德指出平臺發生質變的奧秘,即突破“臨界規模”。他給出這樣的分析:“對于加入平臺的新用戶而言,當所獲得的價值超出加入成本的時候,平臺便克服‘雞生蛋蛋生雞’的難題,這個節點被稱為臨界規模”。⑨從另一個層面講,在突破“臨界規模”后,平臺就會以“己”為主,以“客戶”為輔。芬蘭巨頭諾基亞是如何崩塌的?史蒂芬·埃洛普的回答可謂管中窺豹:“我們甚至沒有選對反擊的武器,我們仍在試圖以一種‘設備對設備’的方式,在各級市場上展開競爭”。設備產品的競爭現在已經演變成生態系統的戰爭。針對作為生態系統的平臺而言,即是塞班不敵安卓與iOS。⑩
全世界數百億臺智能終端使用三種系統:微軟的視窗系統、谷歌的安卓Android系統和蘋果公司的iOS系統,后兩者占壟斷地位。隨著兩條“護城河”體系的完善,數據資本巨頭達成由數據平臺升級為擁有較為完善生態系統超級平臺的跨越,即安卓系統與iOS系統成為眾多普通平臺的母平臺。眾所周知,智能設備的硬件與軟件之間是一種親密的共生關系。雖然蘋果公司與谷歌公司的策略不同,但兩者卻殊途同歸,都為平臺壟斷奠定強大的軟件與硬件基礎。因此,硬件設備與智能移動設備操作系統的強大優勢讓平臺壟斷的趨勢日益明顯。
數據資本是一種新型資本,它的本性依然追求利益最大化。如果說前文所討論的技術優勢讓平臺實現“量的激增”,數據資本的瘋狂并購則使平臺發生“質的飛躍”。數據資本的集中是平臺形成壟斷態勢的必要條件。相比于其他形式的資本,數據體現出資本的特征是高度集中。一般而言,資本集中是由分散的中、小資本合并成少數大資本的過程,數據資本的集中仍然符合這個行為邏輯。
首先,大量收購初創的數據資本企業。以谷歌公司的“強強聯合”路徑為代表,佩奇與布林深知僅僅擁有Google Search一個數據平臺遠遠不能立足于競爭激烈的數字經濟世界。從2000年至今,谷歌已經收購200多家與數據技術相關的中、小型公司,而且這種瘋狂的吞并仍在延續。2006年11月,谷歌公司斥資16.5億美元收購視頻平臺油管(YouTube),當時這家公司只有不到100名員工。數據資本巨頭吞并初創企業時,最看重的是企業的三種數據資本:企業自身擁有的用戶數據庫規模、具備潛在的壟斷性高新技術及頂尖的科學家與工程師團隊。
面對日新月異的技術迭代,數據資本巨頭們深知收購初創企業的重要性,以及將潛在競爭對手扼殺在搖籃之中的必要性。而許多極具潛力的科技公司在某一研發項目上頗具優勢時,并沒有選擇向GAFA發起挑戰,而是選擇“抱大腿”。谷歌公司敏銳地意識到人工智能(AI)技術在未來平臺發展中所展現出的強大競爭力,于2014年1月斥資4億美元收購DeepMind公司。由DeepMind開發的程序AlphaGo與AlphaZero都極大地提升了全世界對谷歌公司的關注度。2016年3月,AlphaGo程序以4:1擊敗韓國圍棋冠軍李世石更是成為全球矚目的科技事件。谷歌公司運用的“強強聯合”策略讓他們極大地擴張業務運營范圍。2015年8月,谷歌公司對于企業架構進行調整,并在重組后命名為Alphabet的“傘形公司”。Alphabet已經成為擁有搜索引擎、視頻社交等眾多影響力平臺的數據資本巨頭。
其次,平臺完善自身功能的全覆蓋,以臉書公司的“化敵為友”路徑為代表。馬克·扎克伯格把社交平臺的功能推向極致。臉書公司對同類型平臺的收購讓整個資本世界嘆為觀止:2009年8月,臉書以5000萬美元收購社交聚合網站;2010年7月,臉書收購社交旅行推介網站,但是不久便將其關閉;2012年10月,臉書以實際收購價7.5億美元收購僅有19名員工的社交平臺照片墻(Instagram)公司;2014年2月,臉書耗資190億美元收購只有20多人的即時通訊社交平臺瓦次普公司。臉書的收購行為保證某個個體用戶每天使用的各種社交平臺均在自己的掌控中。現今,臉書公司擁有的五大社交產品矩陣:Facebook、Messenger、Instagram、WhatsApp以及Oculus。2021年10月28日,馬克·扎克伯格宣布在保留社交平臺Facebook的基礎上,將公司更名為Meta,這表明臉書公司未來將聚焦互聯網平臺“元宇宙”(Metaverse)領域。臉書正在打造這樣一個互聯網世界:除去人類必要的物質活動,一個人在“元宇宙”里就足夠了!
從歷史角度看,資本集中導致高新技術壟斷已經不是新鮮事了。1987年7月,微軟以1400萬美元現金收購Forethought,將其關鍵產品PowerPoint捆綁到Microsoft Office中,從而使微軟和PowerPoint在演示軟件市場占據壟斷地位。這也是數字資本的集中造成微軟壟斷的典型案例。此后,美國司法部和20個州的總檢察官于1998年5月聯合對微軟提出反壟斷訴訟。但是這次“世紀末的審判”最終讓微軟公司暫時逃過一劫。2004年,歐盟判定微軟公司在Windows系統中捆綁媒體播放器的做法違反《反壟斷法》,對其開出4.97億歐元的罰單。然而,阿里爾·扎拉奇對反抗平臺壟斷表示出這樣的悲觀:盡管擁有歷史悠久的反托拉斯立法史,美國已經不再視作反壟斷的領導者。?面對平臺的巨大影響力,這樣的壟斷態勢已經形成:谷歌=搜索,亞馬遜=購物,臉書=社交。如果不能對高新技術資本的無序擴張進行限制,那么技術資本造成的壟斷現象還會卷土重來,平臺壟斷也決不是人類社會的最后一次技術壟斷形式。
平臺壟斷的本質是技術壟斷,它與傳統的資本主義企業對于物質資源的壟斷有諸多區別。杰米·巴特利特曾提醒世人:“我們必須用無關價格的標準,重新考慮現代壟斷的定義。”?作為數據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產物,平臺逐步形成一種新型的壟斷態勢。它具有四個方面的主要特征:第一,一國壟斷。具體而言,天下苦“美”已久!通過2020年資本主義世界市值排名可以看出,蘋果、谷歌、亞馬遜、臉書與微軟都在前六名之內。除去微軟之外,GAFA已經成為數據資本世界中領頭集團,而優步、推特(Twitter)、愛彼迎等大量數據資本的后起之秀也在野蠻生長。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內部發生一種割裂,即在數據資本方面,美國做到一國獨大。從國家戰略的角度分析,GAFA代表著美國的國家利益。與之相對,具備歐洲血統的SAP與SPOTIFY在全世界的影響力是毫無存在感可言。
第二,對價值觀的壟斷。現今,數據資本巨頭旗下的各種數據平臺擁有數量極其龐大的用戶規模。由于智能移動設備的普及,個體所接受的信息主要來源于用戶使用智能設備上的各種平臺。因此,個體用戶的認知很可能成為被平臺馴化的產物。平臺利用算法分析個人習性,發送用戶喜歡的觀點或平臺想讓用戶接受的觀點,在用戶不知不覺中實現對個體用戶認知的完全壟斷。在政治領域內,平臺已或多或少“左右”選民的政治判斷。在埃萬耶洛斯·帕帕季米特普洛斯看來:“平臺資本主義是數字技術與新自由主義相結合的產物。”?
第三,對用戶“選擇權”的壟斷。安卓與iOS這兩大超級平臺的誕生幾乎壓縮所有現實空間與網絡空間。2020年7月29日,GAFA的四位當家人共同參加美國國會關于反壟斷調查聽證會。經過16個月的調查之后,2020年10月美國眾議院司法委員會反壟斷小組公布針對四大科技巨頭的反壟斷調查報告,其中認定:GAFA在關鍵業務領域擁有“壟斷權”。戲謔地講,對于個體用戶而言,要么選擇被谷歌壟斷,要么選擇被蘋果壟斷,或者被谷歌和蘋果一起壟斷。杰米·巴特利指出亞馬遜的“傲慢之處”:“亞馬遜是賣書的通路平臺,亞馬遜的主宰地位不是因為賣書,而是亞馬遜可以指定價格和條款,其他的零售商只能被動接受。”?
韓國在抗爭數據資本巨頭壟斷方面打響了第一槍。2021年9月,韓國議會投票通過關于《電信業務法》的修正法案,因谷歌公司的應用商店在韓國市場的占有率約六成,這項法案也被稱為“反谷歌法”。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個主權國家針對美國的數據資本巨頭在支付領域實施反壟斷監管立法。因此,韓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在應用商店支付系統中實施反壟斷法的國家。韓國的舉措引起國際社會尤其是各國電信行業的高度關注。韓國成為第一個立法征收“谷歌稅”的國家。現在,蘋果公司和谷歌公司收取安裝App Store和Google Store應用程序的研發者約三成的傭金。在韓國市場不能再強制要求開發者使用平臺唯一的支付系統。
第四,對“終極平臺”的壟斷。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平臺已經從早期功能單一的數字平臺升級為具備多重功能與完備生態系統的超級平臺。如果沒有能夠對GAFA進行實質性的限制與約束,本文提出這樣一種設想:人類歷史中會誕生某個“終極平臺”,它可以壟斷一切社會資源,即人類社會中的生產、分配、交換與消費等環節均由這個終極平臺操控。在實踐層面,數據資本可以通過兩種路徑促成終極平臺的形成:其一,以GAFA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組成一個數據資本壟斷聯盟。各個互聯網企業通過彼此的數據共享完成對全社會數據的壟斷。斯爾尼塞克舉例:適用于安卓的應用程序或者需要臉書的服務。他擔心GAFA將平臺變成壟斷組織,并對越來越多的用戶和他們產生的數據進行集中控制?;其二,單一資本控制所有平臺。目前的數據資本巨頭格局中,GAFA分別占據著自己的領域,彼此之間偶有沖突,但總體上涇渭分明。需要警惕的是,數據資本世界的最新動向:2022年10月,馬斯克以440億美元正式收購社交巨頭推特。在科技與資本領域登峰造極的“鋼鐵俠”希望擁有自己可以掌控的社交平臺。這表明強大的“非數據資本”已經介入平臺領域。如果有一種資本可以將GAFA全部打通,那么終極平臺的誕生就不是天方夜譚了。
此外,誕生終極平臺的可能性會促進人類思考這樣的問題:工作、勞動與休閑之間還存有差異嗎?恩格斯曾指出英語中“勞動”的兩個特點,認為:“創造使用價值的并且在質上得到規定的勞動叫做work,以與labour相對;創造價值的并且只在量上被計算的勞動叫做labour,以work相對。”?現今的互聯網平臺已經模糊work與labour兩者之間的界限。因為平臺通過獲取數據的方式將工作與勞動實現了技術層面的辯證統一。邁克爾·喬爾比以現實中農民種菜為例,指出:“為市場生產出最終賣不出去蔬菜的農民,他們生產一些客觀價值未被消費的東西。”然而,這種情況在互聯網世界中不會存在,個體使用互聯網平臺所從事的不同工作與勞動最終都會被智能設備進行數據化。在可預見的未來,工作與休閑之間的界限也將消失。馬克思曾指出資本家通過延長工人的勞動時間實現對工人的剝削。而現今數據資本通過平臺,讓個體用戶在休閑時間(比如游戲平臺)也在上傳數據,也在創造價值。無論工作、勞動還是休閑,個體用戶在所有時空領域內都生產數據,進而為平臺創造價值。因此,終極平臺可能實現數據資本主義對“壟斷”的壟斷。
馬爾庫塞半個世紀前就洞察出科技在社會角色中的轉換問題:“掌握了科學與技術的工業社會之所以組織起來,是為了更有效地統治人和自然,是為了更有效地利用資源。當這些成功的努力打開了人類實現的新向度時,它就變得不合理了。……作為目的的生活本質上不同于作為手段的生活。”?科技是實現美好生活的重要工具與手段,人類應該通過制定針對性法律來規避科技的潛在風險與種種弊端。前文已述,平臺自誕生之初就具備壟斷的特性。這種高新技術形式的弊端不在于“大”,而在于“錯”,即平臺濫用其壟斷的地位。“大數據殺熟”“二選一”“信息繭房”“算法歧視”等與平臺相關的不平等現象層出不窮,歸根結底,這是數據資本無序擴張的結果。人類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高新技術與無序擴張資本的聯姻,是導致新型壟斷誕生的主要原因。“數據”已經成為一個國家具有基礎性的戰略資源,平臺是海量數據的中轉樞紐。作為對本文伊始莫塞德觀點的回應,如果想解決今天的問題或者未來的問題,就必須從解決平臺壟斷開始!我們應該尋求一條平臺的解放之路,就像大衛·哈維在總結馬克思的解放觀時指出的那樣:“所謂解放,就是要把生產力從社會和政治桎梏中釋放出來,就是擺脫資本的支配以及日漸走向帝國主義和專制的資本主義國家機器的束縛。”?
注釋:
①④⑤⑨⑩ [美]亞力克斯·莫塞德等:《平臺壟斷》,楊菲譯,機械工業出版社2018年版,第70、15、18、86、前言Ⅷ頁。
② 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
③ [英]馬丁·摩爾等:《巨頭:失控的互聯網企業》,魏瑞莉等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第30頁。
⑥ [美]亞力克斯·羅森布拉特:《算法重新定義工作》,郭丹杰譯,中信出版集團2019年版,第10頁。
⑦ [英]保羅·科利爾:《資本主義的未來》,劉波譯,上海三聯書店2020年版,第93頁。
⑧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頁。
? [英]阿里爾·扎拉奇:《算法陷阱:超級平臺、算法壟斷與場景欺騙》,中信出版集團2018年版,第324頁。
?? [英]杰米·巴特利特:《人類的明日之戰:當臉書、谷歌和亞馬遜無所不在,科技和大數據如何支配我們的生活、殺害民主》,林曉欽譯,大牌出版2020年版,第146、140頁。
? [希]埃萬耶洛斯·帕帕季米特普洛斯:《平臺資本主義、平臺合作主義和開放合作主義》,王文澤譯,《國外理論動態》,2022年第1期。
? [加]尼克·斯爾尼塞克:《平臺資本主義》,程水英譯,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07頁。
? [德]卡爾·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頁。
? [美]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劉繼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8年版,第15頁。
? [美]大衛·哈維:《馬克思與〈資本論〉》,周大昕譯,中信出版集團2018年版,第19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