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麗 胡 方
(河源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河源 517000)
客家人稱衣服為“衫褲”,“上穿大襟衫,下著大襠褲”是客家人最常見的著裝方式[1]。客家人主要從事山地農耕經濟,山區糧食產量較低,與外界經濟交流較少,客家人生活較為艱辛,因而十分注重穿著的簡潔性和實用性。客家人的這種服裝款式,一是經久耐用,較少花飾;二是款式結構特點以簡單、連裁、對稱為主,多是由家庭手工縫制而成[2];三是適應性強,款式寬大,一件衣服可以在不同季節、不同場合穿著,也可以幾個人輪換穿著。此外客家服飾的許多部件,也具有一物多用的功能,袖口可以通過翻折調整長短,以適應日常的不同活動;腰帶做成中空口袋式,兼顧錢包之用。正是客家人長期從事的山地農耕經濟,形成了客家人適合山區農耕生活的服飾造型和形式,也體現了客家人民儉樸善良、勤勞樸素的生活習俗和精神風貌。
在服飾藝術構成的諸種要素之中,色彩無疑是給人最強烈視覺沖擊的元素。人們在服飾穿著上對于特定色彩的偏愛,是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審美經驗的積淀,反映著人們在長期的生存環境和生活習俗中所形成的審美方式和情感表達。客家服飾的色彩具有凝重單一,樸實無華的特點。在服飾色彩選擇上,客家人喜愛藍、青藍、黑、白等原色,尤其偏愛藍色。臺灣地區的客家人甚至把藍色作為客家婦女服飾的代名詞,把她們日常穿著的大襟衫稱為“大藍衫”。客家服飾重藍尚青的特色,這是由于當地盛產制作藍靛染料的植物,客家服飾所使用的藍色、青色、黑色都是從其中萃取出來的,已成為客家服飾的標志色彩。
衣著青藍還體現出客家人對中原文化的繼承。中國人自古就以藍靛作為主要的染料作物,因而也有穿著青藍色衣服的傳統。《詩·鄭風·子衿》云:“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衿、襟字同,指的是衣服的領子。“青青子衿”,就是“他那青色的衣領”,指詩中那個被思念的對象穿著純青色的衣服。
客家人對藍、黑、白色的偏愛還與客家人勤勞樸素的生活習慣有關。客家人常服一般以黑、灰、藍、白等色為主,男女款式常服主要卻別在于衣襟處有無緄邊或花邊。除了婚禮上新娘的紅色嫁衣和童裝以外,很少看到客家人穿著艷麗色彩的服裝,這是由于客家人經歷過長期的流離顛沛,遷徙途中曾遭遇種種艱辛困苦,與其他人群相比,更渴求安定的生活,以藍色為主的凝重色調,能帶給人們安寧祥和的心理感受,也透露出客家人渴求安定的人生觀念。
客家服飾紋樣多取材于生活現實,但又有別于生活現實,往往通過舍形取意的手法,將客觀對象進行抽象化再設計,形成抽象與具象完美結合的富有審美意趣的藝術形象,對服裝起著裝飾與美化的功能,并傳遞出一定的社會文化信息。通過對客家服飾圖案的研究,可以看出其隱喻的傳統文化意蘊和審美習慣及其更深層的文化生態。
1.3.1 中原文化傳統的承繼
客家服飾圖案較多地繼承了中原服飾裝飾圖案的特征和意蘊,強烈表現出中國民間傳統吉祥圖案的深厚積淀,及其所蘊含的傳統文化意韻。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題材,圖案題材來源于日常勞動生活,無論景象還是物象,都是舉目可見,伸手可及,與人們的生活十分貼近;二是手法,客家服飾圖案繼承了中國傳統藝術表現形式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寫意風格,以簡練的藝術手法,通過對藝術對象的主體特征和內在神韻的把握,充分發揮想象力,追求氣韻情調的表現;三是寓意,服飾圖案構成往往是寓情于物,借物寄情,通過提取蓮花、石榴、蝙蝠、老虎等動植物圖案,運用諧音、象征、雙關等手法表達出客家人對于安定祥和生活的向往心理。
1.3.2 農耕文化的物象化
客家服飾的圖案紋樣真切反映了客家人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是客家農耕文化的物象化。客家服飾圖案紋樣服飾的設計者和制作者大都是土生土長的客家農民,他們與所生活的土地朝夕相處,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這從客家服飾圖案紋樣的主題中可以得到生動體現。客家服飾圖案紋樣的題材大多來源于日常勞動生活,主要包括動物、植物、人物、文字、器物五類造型。動物題材主要是蝴蝶、蜜蜂、公雞、魚、狗、牛等;植物題材主要有牡丹、芙蓉、石榴花、蓮花、梅花、竹葉花以及竹葉紋等,都是與人類關系密切的動植物。器物題材中還有糖環、耙子等農家喜聞樂見的食品、農家造型。而人物和文字題材主要是祈福納瑞主題,如八仙、壽星、媽祖、觀音、羅漢等神仙造型以及“招財進寶”“福星高照”“多子多福”等吉祥文字造型。
1.3.3 祈福納祥的寓意
與服飾的其他構成元素相比,客家服飾圖案紋樣受自然環境的制約相對較少,更能直觀地表達客家人的情感訴求和審美追求。客家服飾圖案紋樣的主題,如福祿壽三星、八仙慶壽、鳳穿牡丹等,大都寄寓著升官發財、延年益壽、添子添孫、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寓意,采用借物言志、以物喻情的形式,寄托客家人民對以生存為核心的人生要求的肯定和希望。勤勞智慧的客家人將服飾圖案紋樣化為吉祥寓意的符號,寄托了客家先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美好心愿。
客家服飾面料使用最大的特點就是取材天然,自紡、自織、自染,完全手工制作。客家服裝使用的面料,主要是客家人用自己種植的苧麻、葛、棉為原料手工紡織的,再用靛藍、蛋清、朱砂等調成染料進行染色而成,這與客家人長期以來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生產方式有著密切的關系。
客家服飾文化的各種構成元素在地理環境、社會經濟、人文習俗等各種自然、人文因素的作用下不斷發展變化,建構成一個復雜的文化生態系統,這一文化生態系統又與其所處的自然系統、社會系統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呈現出一種動態的變化過程。客家服飾反映了客家文化生態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社會生態系統的變化,也受制于客家文化生態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社會生態系統的變化。
當今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使客家文化生態系統受到強烈沖擊。隨著時代的變遷,除了節日活動和旅游展示外,在日常生活中穿戴傳統服飾的客家人越來越少,現實生活中具有傳統特色的客家服飾只能在少數偏僻山村才能窺見。因此,對客家傳統服飾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傳承刻不容緩。
古往今來,沒有哪一種文化能夠在一成不變中得到保留。“文化的自我保存不在于模式,而在于修正、變動或以其他模式取代它的動力,隨著時間的流逝它依然是可行和有效的。”任何文化都需要發展,文化只有在發展中才能得以保留。歷史上客家服飾與服飾文化也一直處于相對靜止與絕對變化的發展過程中。客家傳統服飾文化與現代文化并不沖突,任何一個時期的客家服飾都曾經是“現代的”“時尚的”。民族文化與服飾的生命力,恰恰就在于較好地結合其文化的民族性與時代性,在世界的服飾舞臺上,民族文化內涵是民族服飾的核心競爭力,民族化的服飾使得服裝能夠具有明顯的民族地域特征。在文化生態的視角下,對客家服飾文化進行時尚化的創新,對于客家服飾的藝術構成元素諸如面料、造型、色彩、圖案、工藝等通過貼合時代審美要求的二次理解,對這些藝術元素加以形式的提煉和再創作,使客家服飾既不失占據核心地位的傳統文化精髓,又符合現代的、時尚的審美要求。也就是說,既要繼承客家傳統文化,又要反映流行風尚,在發展中弘揚客家服飾文化,促使客家傳統服飾的時尚化。
傳承和弘揚客家服飾文化,核心在于對客家精神的傳承和弘揚。客家人在遷徙、開拓的歷史征程中,披荊斬棘,篳路藍縷,孕育出了以獨立自強、刻苦耐勞、莊敬建業、敬祖睦宗為核心的客家精神。客家精神一經產生,薪火相傳,歷久彌堅,是客家人賴以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是客家文化發展、進步的驅動力。而客家服飾則是客家精神內核的最佳物質載體之一,生動體現了客家人敬祖、勤勞、儉樸、務實的精神內核。
在客家服飾時尚化的進程中,絕不是簡單地把客家服飾的款式、圖案、色彩生硬地搬到現代服裝造型上,那樣只會產生一種不中不洋、非古非今的效果。我們要抓住客家精神的根本和精髓,才能掌控客家服飾時尚化的整體的風格基調。只有在圍繞客家精神整體基調的基礎上,在傳統的客家服飾文化中探尋新的設計靈感,以新的藝術視角整合服飾元素的藝術組合形式,形成新時代的客家服飾形象,讓客家精神內核在現代生活中“活”起來,才能真正做到客家傳統服飾的時尚化,才能真正做到對客家服飾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客家服飾的藝術元素為服裝設計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源泉,客家服飾的時尚化,需要在文化生態的視野下對客家服飾特點進行研究,提煉那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服飾元素,分析歸納這些藝術元素與現代時尚服飾在表現形式和藝術規律上的共通性,通過這些藝術元素的時尚化,推動客家服飾的時尚化。
2.2.1 服飾造型簡練大方
客家服裝造型較好地保存了中國傳統服裝不刻意塑性,追求自然的款型特征。由于山區生活環境和日常生活勞作的需要,客家服裝款型寬松,穿著時會產生自然懸垂的皴褶和起伏飄逸的動感,看似簡單,卻極富韻味,既有隨性自在的感覺,又不失莊重、典雅的風范,也正是當前風靡世界的休閑裝所追求的潮流風尚。這種款型風格正好與當今流行的正裝休閑化潮流相符。如果在服裝款式設計中,充分運用客家傳統服飾簡練大方的廓形結構,既體現韻味雋永的民族風尚,又符合現代的時尚流行動向,從而真正達到民族風格與時尚感的結合。
2.2.2 圖案裝飾形意兼備
客家服飾圖案造型并不追求對客觀物象形態上的寫實和復雜的構圖形式,而較多地運用寫意的表現手法和構成形式,舍形取意,追求一種寫意的神韻。在客家服飾時尚化設計中,汲取客家傳統服飾圖案紋樣簡潔、夸張、寫意的表現手法和構圖對稱、色彩均衡的構成方式,升華藝術對象的形式特征和內在意蘊,賦予服飾圖案強烈的視覺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讓服飾圖案既富東方風韻,又洋溢著時尚風潮,無疑是客家服飾時尚化的重要手法。
2.2.3 面料工藝手工天然
客家服飾使用的面料,都是取材于大自然的天然植物,自紡自織自染而成。人工天然的特點貫穿了客家服飾從原材料加工到制作成衣的整套工序,既減少了化學試劑的使用和有害廢棄物的排放,也降低了衣料中有害物質的含量,對人體無害,對環境無污染,而且衣料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積極倡導客家服飾手工天然的制作工藝,不僅符合環境保護和人身健康的時代需要,也能使時尚化客家服飾占領綠色消費理念的制高點。
在客家服飾時尚化的設計中,最重要的是將客家服飾的傳統風韻與現代的設計理念相融合,領會客家傳統服飾的造型特征和細節特色,把客家傳統服飾的功能性和審美性應用到現代服裝設計中,融進現代的審美情趣和時尚元素,從材質款型、圖案色彩、裁剪縫紉工藝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設計,尤其是衣領、袖扣、衣擺、衣襟等最能體現出服裝特色的部位可以巧妙地將客家服飾的精髓融入其中,使客家傳統服飾和現代生活方式、現代審美情趣相得益彰。
客家服飾作為一種具有深厚社會生活基礎和民俗特點的文化載體,它所呈現的風貌離不開地理環境、社會經濟、人文習俗等各種因素的相互作用。可以說,客家服飾文化同客家人生活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融為一體,體現出客家人審美價值和客家社會的文化內涵。將客家服飾文化置于文化生態系統中來探索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內涵,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全面地領會客家服飾藝術,探究其文化本質,從而更好地作用于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
基于文化生態的視角,客家服飾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絕不能局限于簡簡單單地博物館式的保護展示,或者使其成為用于節慶和旅游活動的商品文化,而是要挖掘客家傳統服飾的文化內涵,將客家服飾傳統文化的精髓與現代時尚的設計理念相結合,設計出符合現代審美和市場需求的服裝,使客家服飾文化得以真正地傳承和創新發展。融合傳統與現代、民族與時尚,把客家傳統服裝文化和現代生活方式、現代審美情趣相結合,實現客家服飾的時尚化,使其既能展現客家傳統文化的古樸、厚重,又能體現客家人現代生活的明朗、開放,設計出適合現代人審美需求的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