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佚
(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5)
智能時代,高職教育發展迅速,增強高職學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樹立正確的三觀,能夠為技術技能人才的健康成長成才奠定良好基礎。
1.主流意識形態
一定時期內,代表統治階級意志、訴求,具有極大影響力的意識形態即“主流意識形態”。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代表著廣大無產階級的利益,具有長期的穩定性,并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需要而完善與優化,是凝聚起廣大人民共同奮斗的精神動力。[1]
2.主流意識形態認同
主流意識形態通過持續的、深入的、大規模的宣傳,能凝聚人心、統一思想,匯聚起強大的力量,其因由是主流意識形態的思想理念、價值觀念等等得到社會大眾的廣泛認可,并被人民群眾接收后內化為個人三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引領社會大眾前行。主流意識形認同分三階段。一是認知,即個體從外界接收主流意識形態并產生認知;二是內化,個體在儲存一定容量的主流意識信息后,逐漸產生認同的需求,進而對主流意識形態的知識內容開展主動學習;三是實踐,個體用已經內化的主流意識形態指導社會實踐,而實踐又將加深認同感。
1.實效更加突顯。信息的智能傳播,非常重要的一個表現就是借助云計算、大數據、算法推薦等技術,實現信息傳播的實時性或是全時性。今日頭條、抖音、虎牙、一點資訊等平臺,從信息的生產到消費之間的時間差可用分秒而論,基于此實現了信息傳播的“秒到達”。這與傳統媒體時代信息的時效性相比是天壤之別。
2.接近更加精準。一方面是心理性接近,技術人員可通過整理受眾的閱讀偏好排名、分析受眾的瀏覽痕跡等用戶在線數據等了解受眾的心理需求,根據心理需求篩選出受眾所需要的有價值信息進行精準推送。一方面是地理性接近,通過大數據、定位系統等綜合分析,可挖掘出用戶身邊的場景信息,探尋出該區域的吃、穿、玩等多方面信息,精準推送給用戶。通過心理+地理的精準接近,讓智能傳播能為廣大受眾接受。
3.形式更加多樣。傳播平臺的內容推送形式不僅有文字的可讀性信息,也有直播、短視頻等可視化信息。可視化信息是將數據轉化成圖像,或者是圖像與圖形結合的形式,讓屏幕呈現出絢麗的畫面,以吸引廣大受眾進行點擊。而可點擊的內容包括了美食、游戲、影視、旅游等,涉及人們學習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牢牢抓住廣大受眾的眼球。
1.重視程度持續提高。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工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就做好意識形態工作多次做出重要指示批示。高職院校作為主流意識形態宣教與建設的重要陣地,承擔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因此,需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推進“智能傳播”背景下的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打贏意識形態攻堅戰。
2.智能傳播發展迅速。智能傳播是伴隨人工智能、大數據、機器學習等技術發展而出現的新的傳播技術。經歷了從Web1.0 到Web3.0 的過程。當前,智能傳播的信源密度得到大幅提升,物流、人流以及自然界的相關信息得到準確測量。智能傳播的受眾廣度得到大幅提升,“人機共生”使得用戶能從多個平臺獲取信息,傳播媒體的范圍從公共空間逐步拓展到私人領域。智能傳播的介體效度得到大幅提升,在人工智能自我編程成為可能的同時,更是解決了單一算法無法滿足用戶偏好的問題。智能傳播的反饋精度得到大幅提升,依據用戶畫像算法,協同過濾等數據模型對信息進行篩選。
3.立德樹人成為共識。“立德樹人、鑄魂育人”是高職院校的根本任務,培養擁有高尚品德、遵守社會公德、傳承職業道德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已成為廣大高職院校的共識。新時代,高職院校全面推進“三全育人”,加強德育教育,促進廣大高職學子的健康成長,是思政教育理論界和實踐界全力推進的重點領域。智能傳播背景下推進主流意識形態認同,就需要智能傳播技術以傳播正確的價值觀為首要目標,以傳播有“德”的信息為首要原則,以推動高職學生及其傳播技術自身的健康發展。
1.信息窄化現象日益突顯。用戶會依據自身喜好或需求來選擇他們想要的信息,久而久之會由“信息選擇行為”而產生“選擇性心理”,而這恰恰也是讓算法推薦實現了“信息定制”。通過精準畫像,對用戶進行針對性的信息投喂,讓廣大受眾在不知不覺中就進入了“信息繭房”,每天只接收到符合自己興趣和偏好的信息,從而導致人們的視野逐漸變窄,并遠離主流信息。視野窄化會導致網絡社群分隔的加劇,最終使得整體意識形態出現分化、碎片化趨勢。
2.格局分化現象已成現實。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雖然依舊活躍在當代社會,但是,智能手機顯然已成為新的主導,人手一機,算法推薦將人們的信息選擇權持續放大,而傳統媒體在信息鮮活度、供給量等方面的優勢已然不在,這也使得網絡平臺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以及用戶黏性,贏得了廣大的受眾和廣告份額。大型網絡平臺今日頭條、抖音、快手、映客等等,均為新興商業媒體,基本上無一家是傳統主流媒體所開辦。當前,除了部分國家主流媒體、少數省級主流媒體進行“融媒體”轉型取得成效之外,市區縣級主流媒體轉型成功的屈指可數,迫切需要其適應新形勢,實現新突破。
3.內容異化現象亟待解決。“流量”是互聯網領域重要的理念和重要的指標,哪些信息能讓受眾更感興趣,是算法推薦的重要依據。當前,短視頻平臺作為一種立體信息承載方式,高清可視化的體驗能滿足眾多用戶的感性需求,受歡迎的程度較大,相當部分的用戶在他們喜愛的視頻、音效或圖片中流連忘返,這些碎片化信息占據著他們心中的重要位置。根據受眾興趣需求而進行信息生產與推送,使智能傳播能極大地滿足網民的感性需求,同時也使其理性思考漸漸弱化,理性需求受重視程度減弱。
1.凈化網絡空間,加強制度建設。一方面應出臺系列網絡平臺管理制度、智能傳播工作規范,健全網絡傳播管理機制,防止不良思想與信息的傳播與擴散。另一方面要加大監管力度,應及時研判算法推薦可能出現的價值偏向、信息操控等問題,并做出積極應對。
2.促進價值共識,消解算法焦慮。在網絡空間、在智能傳播中尤其要注重“一元統領”,要注入強大的正能量,以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引領網絡技術的研發與網絡平臺的建設,同時要時刻警惕和應對智能傳播的倫理風險,強化社會主義價值認同,紓解“算法焦慮”,筑牢思想防線,匯聚起助力實現中國夢的強大力量。
3.防范輿論風險,清朗網絡空間。一方面要加大對傳播平臺的管控,及時處置苗頭性隱患,清除低俗及落后的信息,凈化傳播環境。一方面要時刻關注校園網絡平臺,加強對廣大師生的輿論引導,強化對正面信息的傳播,屏蔽負面信息,守好主陣地、把控話語權。
1.優化內容供給。要將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深奧內容轉化為網絡語言,找準高職學生易接受的方式推進話語融合,進行主流價值的積極投送;加強“兩微一端”建設,完善內容制作,創建網上思政教育品牌;同時激發廣大學生在信息接收中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發揮好主流價值教育人的引領示范作用。
2.轉變交流方式。在對高職學生進行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過程中,要摒棄命令式口吻、強制性行為,創新表達方式,打破信息壁壘,積極營造輕松、平等的對話氛圍,要加強師生互動,及時回復學生的問題與意見,提升教育的親和力,提高思想教育話語的權威。
3.掌握思想動態。教育者不能止步網絡之外,要積極融入并適應網絡學習生活這一新常態。因此,需在網絡上建好自己的個人空間,打造良好的網絡形象,以鮮活的網絡姿態吸引關注,積極融入到學生群體之中,以便于關注與掌握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并加以正確引導。
1.增強信息認知能力。轉變信息觀念,積極引導并要求學生不能一味享受由算法推薦而來的信息內容,應開動腦筋,積極探索與思考,過濾劣質信息,篩選出有利于自己提升發展的優質信息。同時要樹立科學的傳播觀念,能理性地辨明是非。
2.豐富信息接收渠道。要引導學生樹立公共信息意識,運用多種媒介手段,積極關注和傾聽各方觀點,豐富信息的收集獲取渠道,同時拓展信息的獲取領域,優化自身的知識結構。
3.構建全局性視角。引導學生樹立全面性、開放性思維,開展反思性批判,積極與不同意見的人交流,閱讀不同類型的圖書,聆聽不同專家學者的講座,提升接收信息的深度與廣度。
1.開發完善“黨媒算法”。積極推出“黨媒算法”,讓黨媒的內容在充滿活力的同時能更廣泛、更精準地被加以推薦,使主流聲音得到更好的傳遞,以營造健康的信息生態。
2. 建設新型主流網絡媒體。以媒體融合發展為契機,建設新型主流網絡媒體,優化傳播內容、傳播手段,確保主流價值觀在新型主流網絡媒體中生根發芽。
3.組建主流網絡媒體聯盟。要起到全面引領作用,必須發揮群體優勢,開展集體作戰。應最大限度地集合主流媒體,組建聯盟,讓主流意識在整個網絡空間成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