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奇
(中原工學院服裝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7)
自2005 年復旦大學開設通識教育課程以來,高等學校的課程體系不斷優化“專業與通識”、“共性與個性”之間的關系[2]。由此,通識課程成為推動高校前行、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必要環節。通識選修課程“民俗服飾”立足中原文化,“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探索中原文化浸潤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設計策略,并進行地域文化通識課程教學。
“民俗服飾”課程教學采用“線上”、“線下”兩個渠道,“線上”依托中國大學MOOC 平臺中自建的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教學資源,面向社會開設。“線下”依托校內服飾博物館和智慧教室面向校內多專業學生開設。課程教學以“服與飾”為載體,秉承“課程教學保方向,兩性一度促效果”的教學宗旨,踐行課程育人的雙重功能,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服飾文化的理念貫穿于課程教學的每一個環節。課程教學結合學生已有的歷史文化認知,從不同民族的服飾藝術、文化意蘊與審美表現入手,按照服飾藝術形式與技術工藝,進行系統分類學習,最終落腳到傳承實踐與創新發展。在完整的教學內容系統中突出強調服飾形制、服飾藝術、工藝技術、文化意蘊四個模塊,以滿足不同專業學生的深度學習需求。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將歷史人文素養與設計專業技能深度結合,打破課程教學壁壘、協同創新,塑造學生良好的文化品格、行為品格、創新品格和職業品格,實現美育化人。實現正確理解傳統服飾文化意蘊,有效傳承文化精髓,將人文素養與專業技能深度結合,在增強文化自信的同時,不斷加強學生的職業競爭力與社會責任感。
中原是以河南省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3]。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原地區形成了獨有的地域性文化,具有時空交織的多層次、多維度的特點。在這個區域中,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并進行藝術轉化,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精髓的記憶留存。中原文化是最豐富、最鮮活、最有力的地域文化教學素材,不僅能夠豐富“民俗服飾”課程教學內容,更能從中提煉其正向價值取向。這正是地方性高校通識課程教學亟待開發的教學資源。
中原文化承載著農耕文明的鄉土氣質,記憶著禮俗教化的歷史淵源,傳遞著濃烈的生活情感,蘊含著高度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活理念。從田野實證角度考察、體驗、感受中原民間日常生活,透過文化現象揭示民間生活的形式、內容、觀念與追求,在中原服飾文化中挖掘“活”的教育因素,展現人民大眾應對自然與社會環境的特殊方式與智慧,有助于加深對中原地區生活秩序和價值觀的理解。中原文化的核心在于追求“使用”與“自然”的統一,在農耕文明的社會形態下,“農工相濟”的社會底層民眾是中原文化的創造者和引領群體,以服飾的事象為核心的內容,外延關聯廣泛的民間日常生活。構建以中原文化為中心,以民間生活智慧浸潤、育人價值呈現為主要教學內容,可助力青年學生提升專業技能的學習,并深入了解中原文化的內涵與精神。在中原服飾文化教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需要對豐富的中原文化加以分析、梳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從中提煉出那些有助于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并體現當地文化整體風貌的優秀文化。由此,按照地緣相連、文化特質相同、歷史階段相近、外在形象相似等原則進行教學設計。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形成了過度關注時尚文化,片面追求物質享受的現象,從而出現對本土文化、民間文化漠視的狀況。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中原文化在一步步地淡出人們的視線,中原文化滋養下的傳統服飾文化也在不斷消亡。長此以往,何談地域特色、區域文化。應面向青年學生開展中原服飾文化的展示、講授,引導學生重回歷史的時空,從歷史的記憶中梳理植根于鄉土的中原服飾文化的價值,解構文化歷史信息鏈,喚起人們對農耕文明的集體記憶,以此加深人們對鄉土文化的認同感。[4]構建以中原文化為核心,“以史為鑒”、“以民為考”,以人文關懷浸潤、生活價值呈現為主要內容開展高校通識教育。在學習實踐中,用中原的傳統地域文化解決中原當代的社會問題,再現、更新中原地區民間“過日子的方法”,以日常生活視角審視中原文化的藝術價值與精神,這對于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中原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重構當代日常生活圖式,豐富日常生活內容,賦能時尚生活,建構與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生活理念、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進而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而實現人的自我價值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課程的教學進一步強化“老家河南”“鄉土生活”的話語體系,賦能時代創新,形成新的文化傳播形式與價值導向。
課程開展“實踐-理論-實踐”的教學模式,強調“讓學生有機會經歷完整的工作過程”的教學設計核心。通過中原文化與“民俗服飾”的深度融合,建立全人發展與身體、文化、技術與觀念的廣泛聯系,實現通識與學科的互促式發展。優化知識形態,強調延承傳統習俗、立足本土文化、挖掘區域特色、弘揚民族精神、樹立文化自信。實現學科內的破界與貫通、學科外的跨界與交叉。遵循美育知識的邏輯性原則、美育資源的豐富性原則以及在線課堂的趣味性原則,對形成的若干個新的美育知識點進行有機重組。課程教學育人聚焦中原服飾自然美、藝術美、社會美,探索服飾的造物理念以及社會和人的價值需求,與時俱進關注社會熱點,挖掘貼近實際的課程教學設計案例,以“中原故事”作為導入,結合地域文化和生活經驗,強化知識內容層面(以衣載道,以小見大,厘清中原服飾文化的藝術表現與文化內涵)與精神內核層面(中原文化精神與智慧)的深度融合。探尋中原地區服飾中蘊含的文化與美德,感知國家和民族的智慧、氣度、信仰、匠心與靈性。充分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愛國、文明、和諧、法制、敬業等方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構建多元互動、合而不同的教學體系與內容,進行知行合一、逐層遞進的教學設計。
定期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考察、田野調研,開放校內服飾文化研究中心,進行實物賞析與講解,通過角色扮演等形式,激發學生興趣進而提升教學效果。引導學生對生活實踐中產生的疑惑進行交流。根據學生的疑惑,以任務為驅動開展教學活動,提出研究課題,將不同專業的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實現統一規劃、個性發展。課堂教學中堅持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定時開展主題討論,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共同完成主題性的傳統服飾文化分享、田野調研和文化傳承人采訪匯報,不定時開展專題講解和專家訪談,積極互動,有效地解決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問題。
在中原服飾文化的知識講解過程中,引導學生提升對“國潮”和“東方設計”的關注,引入對“中國制造—中國智造”的深度思考,從不同專業領域對接我國實施的“文化強國”重大戰略,弘揚工匠精神,增強文化認同與自信。引導學生參加學科競賽與社會服務項目,指導學生開展創新實踐,身體力行傳承中原文化,在創新創業實踐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探索學習的能力,由此真正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在實踐中實現知行合一,更好地服務社會。
中原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高校通識課程是“三全育人”的主要陣地,兩者的深度融合,能夠為學生提供更為真實與親切的教學資源,有利于潤物無聲地實現“育知育人”的教學目標。同時在教學資源不斷挖掘、梳理的過程中,中原文化也會越來越多地走入高校課堂,進入青年學子的視野,為中原文化與精神復興提供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