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源 楊春慧
(北京服裝學院文理學院,北京 100029)
“非遺”的全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以非物質形式存在的、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世代傳承的傳統文化。非遺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活態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精神等。本文以非遺視角研究電視劇《當家主母》中的緙絲文化,旨在通過研究該劇中所呈現的傳統的緙絲技藝,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緙絲文化。
影視劇作為傳播文化的一種媒介,有著廣泛的傳播力和深刻的影響力。非遺是影視劇重要的創作資源之一,所以非遺文化不僅具有文化和藝術價值,在一定程度上還擁有商業價值,成為電視劇產業資源開發的重要途徑之一。
《當家主母》講述了蘇州緙絲大家任家主母沈翠喜的傳奇人生。沈翠喜緙絲技藝精湛,善于經營,將任家的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條。但因一場變故,她與亦敵亦友的曾寶琴聯手,共同守護任家,不斷復原緙絲秘技。最終沈翠喜走出封建家庭的桎梏,獨立創辦緙絲學校,將緙絲技藝傳授給學藝的女弟子們,幫助她們自立自強,提高了她們在家庭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
清代的緙絲工藝十分成熟,且以蘇州緙絲最為出名。《當家主母》中融入的緙絲文化不僅在審美中還原了歷史,同時做到了技術上的還原。
緙絲在中國又被稱為“刻絲”,是中國傳統工藝中的一種純手工絲織藝術品,以“通經斷緯”為基本操作技法,即以生蠶絲為經線,熟蠶絲為緯線。它的緙織方法是將本色絲掙于木機上,純手工將各色緯絲以專用的小梭子根據緙織畫面的紋路、線條、色彩、輪廓等需求,分塊進行織制,在已知所有絲織物中,是唯一一種正反兩面花紋、色彩完全一致的。作品純樸高雅、艷中具秀,深受世人珍愛[1]。緙絲源于以毛線為緯的緙毛織物。而緙毛則源于如今的西亞地區。后隨著絲綢之路的興盛,在漢代時傳入今新疆地區,興起于唐,在兩宋時期達到鼎盛。
北宋時期,以定州所織緙絲為最佳。南宋時,由于統治者南下,大批的工匠也隨之南下,蘇州的緙絲工藝逐漸興起,并涌現出一大批緙絲名家。此后,雖然朝代更迭,但蘇州緙絲仍然屹立于不敗之地。蘇州緙絲于2006、2009 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
因其緙織工藝的不同,故而緙絲又有很多的分類,傳統緙絲可分為四類,即“本緙絲”,“明緙絲”,“絽緙絲”和“引箔緙絲”。“本緙絲”質地普遍較厚,主要用于裝飾點綴;“明緙絲”質地柔軟、輕盈;“絽緙絲”透氣透光;“引箔緙絲”中摻有特殊紙箔。后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紫峰緙絲”和“絲絨緙絲”等其他種類的緙絲也被開發出來。
緙絲的工藝流程,一般有16 道,織造技法也有很多,但是結、摜、勾、戧這四個基本技法是必不可少的,具體的技法又分為平緙、摜緙、勾緙、搭梭、結、短戧、包心戧、緙繡混色法等。劇中借任雪堂之口道明了緙絲之難:“常言道,婦人一衣,終歲方就。別人不知道,這婦人家要想做一件緙絲的衣裳,至少得花費一年的時間,要經過十六道工序,最是枯燥寂寞。要是遇到這些繁復的花色圖案,即便是手藝精湛的工匠,一天的時間只能織得一寸這么多。”
《當家主母》以緙絲文化為依托,劇中出現的大量緙絲作品與技藝都有史可考,或者有據可依。
(1)《萬年如意圖》
在第5 集中,沈翠喜的丫鬟巧兒所緙的《萬年如意圖》與藏于故宮的緙絲作品同名。該作品縱29 厘米,橫85 厘米,是清乾隆年間所緙。圖中描繪的是一條出水的鯰魚,張口噴出的水氣沖上云霄,水面上波濤洶涌,空中漂浮五彩祥云,云朵呈現出如意頭形,岸邊青草茵茵,鮮花盛開。《萬年如意圖》為雙面緙,正反兩面所緙花紋、色彩一樣,兩面均看不出緙織線頭。作品采用平緙、長短戧、構緙等技法,緙織工藝精細,多采用間暈法,色澤十分淡雅,配色協調。
(2)《杏花圖》
在第6 集緙絲競技大賽中,除了曾寶琴的清越小坊以外,其他織坊幾乎都用到了刺繡。劇中人物說道:“緙絲是通經斷緯的,需要用緯線表現的復雜圖案,緙絲無法緙織,所以只能夠用刺繡來加以彌補。”沈翠喜所緙的《福貴錦雞圖》雖然技藝精湛,卻因采用的是緙繡混合的技法,在緙絲中融入了刺繡,最終輸給了曾寶琴所緙的《杏花圖》。《杏花圖》原本是北宋趙昌所創作的扇面畫,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曾寶琴在技法中使用了獨特少見的戧色法贏得了這次比賽。戧色法就是用兩種及以上顏色的絲線進行調色,使得顏色暈染更自然,在表現花卉時會更好看。劇中李照稱贊曾寶琴的《杏花圖》“勾線精細,運絲如運筆。這杏花濃淡得宜,猶如畫筆暈染而成”,可見該緙絲作品的顏色暈染層次豐富,緙織的杏花粉白淡雅,盡顯宋畫之美。
(3)《水圖》
《水圖》是南宋馬遠所繪,共12 段,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在劇中,十二水圖真跡裝裱用的是異色雙面緙。用這種技法完成的緙絲織品,正反兩面所緙的對應部位的圖案花紋是一致的,但色彩卻不一樣。兩面異色分明,所緙圖案絢麗多彩,典雅精致。沈翠喜通過《水圖》真跡研究其裝裱藝術,復原且改進了異色雙面緙,使得任家東山再起。通過研究緙絲的發展歷史我們發現,雙面異色緙其實還有很多創新。1984 年,王金山創新出“兩面三異”(異色、異樣、異織)作品,后又創新出“雙面全異”緙絲作品——《壽星圖》,將緙絲工藝帶入到一個新的高度。
(4)《百鳥朝鳳圖》
第35 集中,沈翠喜和曾寶琴一起去京城參加緙絲大賽,樂羽坊的《百鳥朝鳳圖》,構圖繁而不亂,紋理分明。《百鳥朝鳳圖》是明晚期的一幅緙絲作品,現藏于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5)《麻姑獻壽圖》
第35 集中,暖月坊完成了《麻姑獻壽圖》緙絲作品。《麻姑獻壽圖》在歷朝歷代都有畫家所繪,因麻姑又稱壽仙娘娘,所以過去為女性祝壽,多贈麻姑像,取名麻姑獻壽。《當家主母》中的《麻姑獻壽圖》,作品富有裝飾性,線條頓挫剛勁,十分新穎。
(6)《群仙祝壽圖》
第35 集中,伊人坊緙織的《群仙祝壽圖》,在紅色底上緙織出群山綠水,亭臺樓閣。人物以八仙,王母和福、祿、壽三星為主,整幅作品緙的是王母舉辦壽宴的情形,色彩濃淡相宜,造型生動逼真,布局合理,十分喜慶。蘇州博物館館藏有清代顧繡工藝品《顧繡群仙祝壽圖》,長115 厘米,寬42 厘米。圖繡一長者端坐亭臺中央,另有三人,一捧仙桃,一持美酒,一舉靈芝,神態恭謹。人物的衣服選用齊針、套針、接針、戳紗等針法,用辮子股針勾勒榻沿、云紋、山石。
(7)《福壽一體圖》
第35 集中,曾寶琴和沈翠喜合緙了一幅緙絲作品,名為《福壽一體圖》。百福之中有一個很大的壽字,化繁為簡,富含新意。原本應是曾寶琴緙織《百壽圖》,沈翠喜緙織《百福圖》,卻因曾寶琴的緙絲機器壞了,兩人選擇合緙。《百福圖》是中國傳統寓意字樣,由上百個福字構成,其珍貴之處在于每個字都以篆體為基礎,但字體各異、無一雷同。《百壽圖》與《百福圖》的基本形制一樣,只是將福字換為壽字。兩者都多用于新年或者吉日,用以表明祝福之意。《福壽一體圖》的原型是《福壽圖》,是出土于河南洛陽的一幅陰陽古碑,也是官方和民間都喜愛的吉祥珍品。緙絲織品中緙字圖雖然不難,但是難的是還原書寫者的筆法,尤其是像《百壽圖》和《百福圖》這一類型,其中的每個字都不一樣。其實,在清乾隆時期,緙絲書畫盛行一時。在朱啟鈐《清內府藏緙絲書畫錄》中著錄有清代宮廷藏乾隆時期緙絲法書116 件,其中緙絲乾隆帝御筆的法書有88 件。
在國家鼓勵非遺文化傳播的背景下,影視作品充分發揮自身的功能,擔負起傳承非遺文化的責任。在影視作品中,非遺題材的電視劇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在電視劇中注入非遺元素,即非遺文化為內容、劇情、服化道等服務,起錦上添花的作用,如《延禧攻略》、《清平樂》等。另一種就是非遺作為整部電視劇的主線,即把某一項非遺項目作為切入點,整部劇圍繞這一項非遺進行敘述,如《當家主母》、《鬢邊不是海棠紅》等。相較于前者,后者題材劇的發展更能“激活”非遺這個大IP。比如《當家主母》就是通過講述緙絲家族女性人物的悲歡離合和自強不息,將緙絲技術的起源、發展、盛興的全過程一一展現。
在劇中,從泰興的耆老季老先生口中我們得知:“宋元易代之時,雙面緙技藝已經失傳。明人費盡心血,復原者不足十之一二,時至今日又是百年滄桑,談何容易?”可是沈翠喜不僅復原了異色雙面緙的技法,還把水圖裝裱上的十二種圖樣都織進了一副織錦里。沈翠喜說:“緙絲千年,從最初的平緙,到現在的募畫,從只用絲線到金彩入織,從緙到緙繪,前輩們從無到有,一步步地走來。若只因循守舊,一味只注重技法,只知道按照前輩們傳下來的那些圖樣進行緙織,我們豈不是辜負了他們的心血。”工匠精神不僅要求從業者具備高超的技藝和精湛的技能,更要在精雕細琢的基礎之上不斷地推陳出新,精益求精。劇中沈翠喜不僅在緙絲技藝上復古求新,更是在錦溪坊開班授課,招收學徒,成為一代大家。
現在的很多古裝影視劇都會尋找不同的切入點對故事內容進行刻畫。《當家主母》里面的緙絲、織錦、服飾等細節,都為該劇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一部影視劇要想讓觀眾記憶深刻,就必須要蘊含深刻的文化價值,且在影視劇中所呈現的傳統技藝要極為考究,這一點該劇做到了。劇組專門找到蘇州緙絲傳承人顧建東及其團隊進行指導,而劇情以緙絲為主線,使觀眾產生了一種藝術共情,深刻地感染了觀眾。
利用影視劇這類大眾喜聞樂見且能引起持續關注的媒介,能使傳統文化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當家主母》就是將傳統文化與歷史題材融合得非常好的一個典范,在還原歷史的基礎上融入創新,做到雅俗共賞。通過圍繞劇中人物的感情生活以及緙絲技法的推陳出新去推動劇情發展,使觀眾沉浸于這個氛圍之中,循序漸進地了解一個歷史時期的文化、思想和風俗習慣等。正如張欣茹所說:“影視劇從題材內容到內涵精神,再輔以直觀的文化標志,便可以作為國家的文化軟實力來傳達價值理念,得到文化認同。[4]”
《當家主母》將緙絲這個世界級非遺技藝展現給觀眾,讓觀眾產生興趣繼而引發消費行為,獲得了不菲的經濟效益。根據這部劇的緙絲顧問顧建東先生所接受的采訪可以得知,其工作室的訂單已經排到了明年,而且還遠銷國外。如今的緙絲織品也越來越多樣化了,不只局限于畫作、團扇、女裝,而且還設計出了男款。其實這也是影視劇搭載傳統文化最有效、最直接的體現。非遺文化不再是空中樓閣,也不再只是在博物館中展覽,它已經成為市場經濟的一部分,讓緙絲這個非遺文化煥發新生。
古裝劇作為影視劇中的熱門IP,也存在不少負面的報道。一些影視劇打著弘揚傳統文化的幌子,實則是為了實現商業價值。本文對非遺文化元素在古裝劇中的運用提出以下兩條建議。
首先,將非遺文化元素運用于影視劇時,在尊重歷史的同時還應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當家主母》中故事發生的背景是清代,弘揚的是非遺緙絲文化,讓觀眾受到了美的熏陶。比如該劇借劇中人物之口向觀眾描述了緙絲的工藝之繁復,藝術之精美:“大奶奶(指沈翠喜),這富貴錦雞圖技法繁復,有平緙、搭緙、盤梭、長短戧和木梳戧,花葉的韻色、鳥羽的紋理既要線條柔美,還要有富貴祥和之氣,非大奶奶親自出馬不可。”而曾寶琴所緙的《杏花圖》之所以比《富貴錦雞圖》更勝一籌,就在于“宋畫之美,清雅脫俗,寧靜安逸,歷經五百年而不衰,為歷代文人所頌。清越小坊的緙絲,不為炫技炫色,只為這一個美字。宋畫之美,緙絲之美,二美兼得,便可獨樹一幟。”
第二,要對細節之處反復推敲,凸顯工匠精神,將東方美學融入到劇情創作中去。《當家主母》中出現了許多緙絲的片段,在每一次緙絲前,都會有近景的拍攝。比如沈翠喜在緙絲前要先攬經面,將畫稿固定在經面下方,緙織過程中腳踩竹踏板,修毛等。緙絲本身動作相對單一,因此想在動作方面表現緙絲的織造之美很難。于是在拍攝時,劇組借助光線變化,聚焦演員的神態,展現她們在緙絲時心隨手動、心神合一的狀態。每一個步驟的細節都經過反復推敲,力圖還原緙絲手藝人是如何工作的。劇中出現的緙絲細節都是最后拍攝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演員熟悉應該如何緙絲,可謂在細節之處下足了功夫。
本文的研究目的旨在弘揚緙絲技藝和非遺文化,向大眾展現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在這個時代,談論緙絲的存世意義,其實就是在探尋一種認真生活的態度。中國緙絲的路,曲折、多情、纏綿而又輝煌[[]]。國家對非遺的傳承十分重視,政府也在不斷地完善有關制度,充分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擴大非遺的受眾群體,激發其傳承活力,促進其可持續發展。
緙絲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作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歷了宋代的輝煌,元代的衰落,明清的繁榮以及近現代的起伏。緙絲技藝在傳承與創新上煥發了更大的生機。緙絲技藝與影視的結合,不僅讓觀眾更好地了解到緙絲技藝,更是帶動了整個緙絲行業的發展。《當家主母》通過細節向觀眾們展示了緙絲之美,努力將影視與文化結合起來,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使觀眾認識到非遺文化獨特的魅力,其弘揚的工匠精神也會對人們的生活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非遺文化與影視劇之間的聯動也啟發了許多的影視工作者,可以將中國傳統文化和影視劇相結合,讓觀眾更好地了解國家的優秀文化,從而帶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