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勇
(貴州省赫章縣林業局,貴州 赫章 553200)
林業發展與生態保護和植被恢復有著直接的關系,要想促進生態環境的改善,就要重視生態環境的改善和林業資源的保護,以便更好地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保證。現階段在無法有效增加林木覆蓋面積的大環境下,封山育林和減少林業破壞是最關鍵的措施[1-3],也是改善生態環境的有效方法。封山育林和其他的林業方法相對比,其不僅見效比較快,而且對于生態環境的改善方法簡單,將其利用在目前的林業發展中,具有顯著的優勢,所以政府有關部門就要加強對封山育林政策的支持,以便通過采取有效的措施,促進封山育林工作的有效開展。
封山育林是現階段改善林業環境最有效的方式,也是實現林業資源培育的關鍵方法。封山育林工作開展,能夠有效將森林的面積擴大,以便實現改善生態環境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
在多種森林培育方式中封山育林方式的實用性和代表性更強。封山育林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首先封山育林方式的成本比較低,將其利用在人力、資金短缺的山區中,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綠化增速的目的,而且其實施成本與人工造林方式相比較低,其在山區林場中得到重視。其次封山育林方式能夠有效保護物種多樣性,封山育林的方式可以顯著提升森林系統的再生能力,保證植物群體的穩定性,提高植被資源的再生能力,其可以被廣泛地利用在光熱資源中,利用層次十分完整。最后封山育林可以增強生態效應,其在森林植被正向演替規律方面,屬于是符合森林發展規律的培育方法,對于水分資源的利用率更高。
1.2.1 ?全封式封山育林
全封式封山育林是在森林范圍中禁止所有不適合植物生長的活動,該方式的封育時間大概控制在3~5年,其中成林期限比較長的時間能夠達到8- 10 年。全封式封山育林主要適合利用在高山區域和水土流失區域。同時其也可以被利用在防風固沙林中和風景林中。
1.2.2 ?半封式封山育林
半封式封山育林其封山方式比較靈活,周期也相對比較短,封育時間主要集中在林木的生長季節,靈活性更強。其他季節不予封禁,人們可以根據實際封山情況開展活動,有計劃地組織開展可以組織群眾開展林業資源經營活動,但是所有的活動必須要在保護幼苗的前提開展。半封式封山育林情況下,可以在幼苗的非生長進入山區割草等,這種方式比較合適利用在薪炭林和用材林的養護中。
1.2.3 ?輪封式的封山育林
輪封式封山育林工作的開展是在封育區劃片后實施針對性輪流封育。該封育方式的實施的目的是促進植被的恢復,保證在植被生長過程中,讓人們開展放牧、割草等活動。但是這些活動開展的前提是不能影響育林。在完成片區劃分后,可以對育林區域以外的地方進行全封或半封,封育時間限定在3 ~ 5 年,這種方式可以在封育的同時,滿足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需求。
封山育林工作的開展對于人們的生活環境改善和生活質量提高具有積極的作用。但是在實際的封山育林工作開展中,雖然一些工作的開展取得較大進展,但是其對于人們生活的改善需求還有很大差距。其根本原因是封山育林的投資力度比較有限,其對于封山育林的進度具有較大的影響,如果基礎投資不到位,就無法提升森林的覆蓋率,也無法從根本上實現對生態環境的改善,無法滿足人們對生態環境的需求。
在現階段的封山育林工作開展中,雖然政府部門積極支持,大力推進封山育林、植樹造林,極大地提升了森林資源的覆蓋率,但是從現階段的情況來看,現有的覆蓋情況還無法滿足人們的實際生活需求,無法促進各級人員的思想觀念轉變,這對于封山育林人員開展工作的思想認識不高有關,也沒有深刻理解封山育林的主要目的,對封山育林的內涵沒有深刻挖掘,所以導致封山育林工作的開展存在片面性[4-5]。在實際工作中,工作人員封山育林措施的實施主要是對封閉區進行簡單維護,保證林區不會被動植物破壞,從而導致被動封山育林,無法有效地對林業資源進行補充。
封山育林作為一項系統性比較強的工程,其措施的采取需要科學進行統籌規劃,體現統籌措施的科學性和技術性。但是在實際的封山育林工作開展中,因為缺乏前期的合理規劃,一些工作開展只能夠依賴于短期的規劃,沒有及時地對相關配套設置進行完善,這就無形中導致封山育林的效果不夠明顯。還有部分地區在開展圈護的過程中,沒有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也沒有設定明顯的提示標志,所以游人很容易進入。再加上現有的工作人員數量不足,所以導致封山育林的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導致工作人員壓力增加,無法達到預期的封山育林效果,無形中會造成人力、物力等資源的浪費。
封山育林過程中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首先要重視明確封山育林的范圍,封山育林的范圍最好選擇居民分布較少、勞動力短缺和荒山范圍比較大的區域,最好選擇片區集中和地方比較稀薄的區域。因為這些地方的土地資源比較稀薄,相對來說均勻性高,其進行人工造林的難度比較大,在進行植樹造林的時候苗株成活率低,但是其中的天然喬灌木分布范圍比較廣泛,所以利用封山育林的方法更加合理,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成林的目的[6-8]。其次在實際的工作開展過程中,應該加強對現場工作的考察,明確封山育林的區域范圍,遵循各種各類喬木灌木的分布模式,結合不同區域的不同樹種生長條件,設定封山育林界限,在明確“小片區”編號后,明確標記調查內容,根據具體的數據設定完善封育方案。最后,能夠將封育的范圍細化為“死封”與“活封”兩種類型,死封更加側重于在規劃區范圍中禁止開展放牧、伐樹等活動,其在達到封育時間后,可以充分結合利用技術手段,開展相關的技術性操作,最好可以在封育3~5年后,維持開封時間一年后,繼續采取封育措施,這種封放結合的方式,能夠顯著解決林業和物業之間的矛盾,但是這種方式的實施會受到許多現實因素的阻礙,所以不建議大范圍開展。
飛播造林方式主要可以被利用在封育范圍較大的區域,如果封育的范圍土層較厚,天然喬木根基數量較少,利用飛播造林技術十分有效。在利用該技術的過程中,主要選擇的栽培物種應該為油松。但是在該技術實施之前,需要提前做好各種準備工作,提前做好對基線和航標線的測量,在合理的通信設備范圍內確定品種的性能。特別是在樹種播種前一周,需要對樹種做好浸泡處理,提前實現對病蟲害的預防。對于灌草分布面密集,郁閉度>0.8的地塊,在播種工作實施前,需要采取割灌措施,避免不良因素對幼苗正常生長造成影響。對于不滿足相關條件的播種苗木生長狀態,需要通過人工播撒的方式提升成林的質量,等到播種要封育時間超過5年后再進行撫育。
相比于其他措施,人工造林方式主要可以被利用在于村落比較近的區域,去對土質和土層厚度的要求比較高,比較適合利用在無喬灌木根基分布的區域,主要通過人工種植的方式實現造林的目的。在人工造林的過程中,應該遵照適地適樹的規則對樹木的類型進行選擇,選擇的樹木類型可以為半陰坡半陽坡栽植樹種以棗樹、杏樹等建議選,最佳的撫育時間可以設定在春秋季節。其中陰坡樹木最好選擇煙雨天種植;對于部分土層稀薄和巖石分布面積較廣的陰坡區域,可以選擇雨季直播胡枝子,從而有效實現對天窗的補充。
對于荒地、荒山、荒溝與荒灘區區域的封山育林,需要采取針對性的封育技術,其封育技術的主要特點為土層稀薄、土壤貧瘠等。對于這種類型的封山育林,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應該廣泛地整理育林區段,提前為造林工作的開展創設良好條件,主要可以采取小坑靠壁等方法開展。其次,可以科學地選擇四荒地,根據實際的土地類型和條件,選擇合理的造林樹種類型[9-10]。最后,需要避免對單獨的樹種利用,最好可以通過選擇混交林的方式保證林業區域的生物多樣化發展。例如:某地區近幾年積極推行生態系統修復政策,其針對性地對不同區域采取封山和禁牧等措施,后續周邊區域開展相繼推行封育措施,實現對荒地有效治理的目的,保證在封育技術的協助下,促進水土保護工作的全面推進。
封山育林工作的開展需要長期的堅持,從確定封山育林開始就要提前做好準備工作,到后期需要做好林木的補植,這無形中需要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所以需要加大資金支持,優化封山育林進度和成果。這就要求政府部門加大對封山育林工作的人力、物力重視,積極準備封山育林相關的材料,及時確定后續的補苗數量。同時林業部門也需要每年都增加封山育林方面的資金預算,政府部門加大政策傾斜,最大限度地保障封山育林成果。
封山育林實施的主要目的為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以封山育林的方法對于提升封山育林區域的經濟效益也十分必要,基于此,封山育林工作的開展需要明確目的,然后積極促進相關人員的思想觀念轉化。首先,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從上到下都樹立較強的思想觀念,明確封山育林工作開展的重要性,加強對封山育林工作的支持。具體在封山育林工作開展的過程中,需要積極促進封閉觀念的轉化,從當地的林區實際情況出發,綜合性地分析地區的封山育林需求,不能導致封山育林工作的開展只是敷衍了事。其次,需要從思想觀念層面徹底改變對封山育林工作的看法,保證地區經濟發展效益的取得將生態環境改善作為目標。特別是對于人口比較稀少的地區,盡量選擇徹底封閉的方式進行合適的苗木補植;對于人口比較密集的區域,就需要充分考慮各方面的經濟利益取得,選擇簡單的林區封閉方式,充分考慮周圍群眾的實際需求,促進封山育林的良性循環,使封山育林工作的開展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
綜上所述,封山育林對于生態環境的改善具有積極的作用。積極推行封山育林技術和相關辦法,能夠最大限度地避免各種不良因素對林業系統環境的破壞,加強對林木資源的自我調控,促進林業資源的恢復,進一步優化現代生態系統建設中的發展成果,推動可持續發展進程。要想提升封山育林的有效性,就要在實際的封育實踐中,充分考慮實際存在的問題,通過采取合理的干預措施,優化林業資源推進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