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周淼葭
四川是文化大省,如何以文化賦能鄉村振興,是擺在當前的一個重要問題。1 月4—5 日,四川鄉村文化藝術院的學者和藝術家們走進鹽邊縣開展鄉村文化采風活動,深入二灘展覽館、二灘大壩、傈僳族非遺傳習中心、太陽湖和紅格鎮昔格達村等地參觀采訪后,圍繞鄉村文化振興主題舉行座談會并現場創作。四川省文聯、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星星》詩刊主編、詩人龔學敏認為,鄉村文化振興的關鍵點在傳承歷史、整合當下、謀劃未來。
龔學敏表示,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發展生態低碳農業,賡續農耕文明。賡續農耕文明實際就是傳承歷史再創造歷史,從而樹立文化自信。在此基礎上,我們再借鑒現代的、外來的適合人們生活生產需要的更先進的文化,與本地鄉村文化內核相結合,走出我們自己的文化振興路子。
龔學敏以鹽邊著名的美食坨坨肉為例,目前所有餐館的坨坨肉端上餐桌都是一大盆,量大而膩,既不精致也不合理。隨著現代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人們的飲食習慣、生活習慣已經有明顯的改變,這時我們就應合理改變傳統的已經不適合的用餐習俗,以適應現代生活方式。結合當下年輕人的用餐習慣與西方的用餐文化,精致的餐盤里就放一塊坨坨肉,配上小刀,這就是一種簡單的文化創新,既能滿足視覺審美,亦能控制肉食攝入量,再融入鹽邊當地的陽光康養文化,并按這一理念做到極致,將能極大地推進鄉村文化振興。
龔學敏說,同是以“陽光”品牌效應吸引游客,為何前往麗江的更多是年輕人,而來到攀枝花的則以老年人為主?根本原因就在“康養”二字上。“康養”不應只是老年群體的專利,目前攀枝花的“康養”太過狹義,特別是疫情之后,更多的中青年群體也開始關注健康,鹽邊乃至攀枝花應抓住這次機遇,就地謀劃,打好“陽光”“康養”文化牌,在穩定“銀發一族”的同時,吸引更多年輕人。
龔學敏認為,隨著全國乃至全球各種文化的融合交流,要探尋一種新的文化和已有的傳統特色文化相結合,哪種文化有利于我們,哪種文化適合于我們,就要接納哪種文化。從行為上升到理念,這就需要我們做好文化,不僅只停留在歷史上,還要總結歷史,適應、借鑒、利用先進文化,根據自然條件和物產特色創造出一條適合自己而其他地方難以復制的鄉村特色文化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