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璐
川西林盤是西蜀地區獨有的鄉村聚落,它由民居及周邊植被圍合而成,是將生產、生態、生活融為一體的聚落形態。川西林盤承載著成都平原自然生態保護、歷史文化傳承、產業發展振興、鄉村生活改善的重要價值,是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公園城市示范區、推動鄉村振興、滿足人民群眾對幸福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抓手。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亟須高度重視川西林盤的發展,并對其加以保護與利用。
近年來,受到城鎮化快速發展的影響,特別是自2003 年成都市啟動了農村土地整理和拆院并院工作,推進農民集中居住,致使川西林盤原有空間肌理遭到破壞,具有開發價值的林盤逐漸減少。同時,隨著林盤內原住居民的大量外遷,人口老齡化和林盤空心化現象日益嚴重,許多特色鮮明的林盤聚落逐漸凋敝,鄉村傳統農耕文化與民俗文化正在消失。并且僅剩下的林盤聚落內居民多依賴于傳統農耕生產,產業單一,經濟收益較差,難以維系林盤發展。可以說,川西林盤這種獨具地域特色且有著深厚人文歷史的生態聚落形態正面臨著數量減少、內生動力不足、鄉土文化流失等嚴峻考驗。
近年來,成都致力于保護和修復具有豐富美學價值的川西林盤。2018 年初,成都出臺了《成都市川西林盤保護修復工程實施方案》,開啟大規模川西林盤保護修復工作。作為成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十大重點工程之一,川西林盤保護修復工程重點開展了以“整田、護林、理水、改院”等為主要內容的川西林盤的整理、保護、修復和更新,并統籌實施了山水林田湖整治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截至2021 年5 月,成都市累計投入資金32.63 億元,完成修復改造林盤556 個,占全市可開發林盤總數(8618 個)的6.45%,有力促進了農商文旅體產業融合發展、農村生態環境改善等。
大邑縣作為全成都市唯一的川西林盤保護修復示范縣,擁有現成林盤 1042 個,蘊藏林盤建設用地 22365 畝,是成都市內林盤資源最豐富、保存最完整的區(市、縣)之一。目前,大邑縣已經梳理出保護修復型林盤 360 個,建設發展型林盤 581個。大邑縣委縣政府堅定貫徹落實成都市委“西控”戰略和“特色鎮+林盤”工作部署,將林盤保護修復發展作為公園城市建設主抓手、城鄉融合發展助推器、農商文旅體融合示范新引擎,秉持“一個精品林盤聚落催生一個規上服務業企業”理念,用林盤美學空間創新公園城市大邑表達,用林盤生態價值轉化促進文旅大邑高質量發展,現已建成了溪地阿蘭若等國內十大民宿品牌為引領的精品林盤44 個,7 家民宿酒店獲評攜程五星級,打造了南岸美村等A 級以上林盤景區4 個。安仁古鎮南岸美村林盤已形成吃、住、游、娛、教全覆蓋一站式鄉村旅游綜合體,探索形成了可供借鑒的川西林盤民居建設經驗。
南岸美村位于大邑縣安仁鎮新華社區,總占地約2600 畝。村級建制調整中,南岸美村所在的清源村、新華社區合并為新華社區。村級建制調整后,新華社區與華僑城集團深度合作,依托南岸美村項目優勢,通過建強組織、全域規劃、集聚要素、共治共享等措施,全力打造和美鄉村,先后建成奇境花園、田園綠道、鄉村客廳、溪地阿蘭若精品民宿、鄉村記憶館、耕學農場等項目。獲評成都市首批3A 級林盤、第五屆中國游樂行業大會“最佳田園綜合體”、成都市十大川西林盤消費新場景等,實現傳統農村社區到農商文旅融合發展的現代文旅型產業社區的轉型。
在建設中,針對南岸美村區域內缺少統一的村級及片區功能規劃、村莊形態落后、產業形態單一、文化氛圍不濃、人才外流等突出問題,華僑城集團與鎮村兩級黨組織共同研究,依托區域特色林盤資源,按照規劃先行、人才筑根、產業強基、文化鑄魂、生態塑韻的理念,在對林盤的保護與發展中全力推進和美新村建設。
——規劃引領,明確發展方向。依托特色林盤資源,結合地理區位,圍繞土地整合、產業發展、空間布局等核心內容,邀請縣規劃自然資源局、農業農村局、文體旅游局等部門共同參與,編制《新華社區村莊發展規劃》《南岸美村項目規劃》,確立“一心、雙軸、多點”空間布局,延續“村在林中,林在田中”的川西林盤傳統風格,在保留和修復林盤生態的基礎上,重點打造“美村中心+主題林盤+鄉村綠道”的和美鄉村。
——人才筑根,強化智力支撐。依托華僑城人才資源優勢,組建專家智庫,邀請規劃設計、管理運營、資本運作等領域的專家入庫,為南岸美村林盤發展提供項目研判、決策咨詢、建設指導等指導服務。同時強化人才培育,搭建鄉村振興講習所、筑夢安仁講習所等培訓教育平臺,常態化開展村民創業、就業培訓,為當地現代農業和文旅產業培養人才,并形成新型職業農民教育體系,有力地促進了村民就地就業。在此基礎上,強化人才回引,先后回引外出黨員回鄉創業60 余人,帶動優秀農民工、返鄉大學畢業生120 余人回鄉創業就業。
南岸美村探索“村黨組織+企業黨組織+農戶”模式,構建產業聯盟,實現經濟發展從利益到價值的轉變,流轉土地3000 余畝,2022 年末集體總資產達1019.86 萬元。
——產業強基,提升發展質效。堅持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充分發揮華僑城特色優勢,以文旅產業為驅動,打造鄉村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產業生態圈。結合林盤保護性開發,以林盤農業公園進行主題包裝,并根據不同的林盤主題,劃分為蝦稻共生、實用花卉等不同的產業板塊,與當地農林企業或新農人合作,共同孵化和創新親子教育農場、農產品觀光工廠、現代農業示范區等林盤農業形態,形成支持各主題林盤發展的產業基礎,并為南岸美村的整體發展提供持續驅動力。在產業發展中,南岸美村通過引入溪地阿蘭若、詠歸川等網紅民宿品牌,以“產景相融、產村互動”模式,打造一站式鄉村旅居度假目的地;引入成都農林科學院等科研院所力量,建設科技農業示范區,發展高科技農業;依托奇境花園及其繁育基地,打造“育、展、銷”全鏈條花卉產業;同步以文創賦能地標產品,增強本地農副產品附加價值,聯動會展產業、自然研學等新興產業形態,構建“吃住游購娛”產業體系。在此基礎上,探索“村黨組織+企業黨組織+農戶”模式,構建產業聯盟,實現經濟發展從利益到價值的轉變,流轉土地3000 余畝,2022 年末集體總資產達1019.86 萬元。
——文化鑄魂,濃厚內涵底蘊。遵循川西林盤和生態田園文化脈絡,深度挖掘林盤文化和農耕文化,以藝術點亮鄉村,以美學裝點林盤,將美學和藝術融入鄉村田園,實現鄉村形態的美學化、鄉村生活的藝術化,打造蜀風雅韻的林盤文化景觀。一方面利用各類資產資源發展自然田園綠道游、莊園藝術游等文化旅游產業,在節點沿線植入本地農事草編、竹編等鄉土氣息景觀小品。另一方面通過建設藝術公社,吸引藝術家駐留,以藝術活動、展覽為載體,營造美村藝術氛圍。與此同時,通過改造鄉村圖書館、社區治理中心,建設“清源小筑”村民共享公共空間和耕學農場等自然研學基地,常態化植入書法、繪畫、音樂、農耕文化體驗、自然研學等社區活動,建設“鄉村集市”等傳統文化場景,提升村民和游客的美村文化體驗感受。
——生態塑韻,構建“美村”形態。堅持以生態為本底,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開展“整田、護林、理水、改院”行動。通過整村推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打造藝術花田景觀;通過保護水系和林盤肌理,再造活態村落,保留大量原有林盤建筑及林木,重構“林在田中、田在林中”美麗川西鄉村田園形態;通過提升林盤景觀風貌,積極開展農房風貌改造,提高民居品質;通過新建8 公里美村天府綠道,構建綠色慢行交通系統,串聯構建“美園、美田、美宿、美營、美院”美學生態體系。
經過近年的努力,南岸美村正集中呈現出川西壩子“岷江水潤、茂林修竹、美田彌望、蜀風雅韻”的錦繡畫卷,實現了生態宜居的發展目標,秀美林盤風貌基本形成。統計顯示,近年南岸美村年均游客量達110 余萬人,年均綜合旅游收入達1500 余萬元,產業用地畝平年均收入達到3000 元。解決本地群眾600 余人就近就業,家庭旅游業收入占到戶均總收入的40%—60%,人均年收入達3.2 萬元,社區集體經濟年收入達30 余萬元,實現了集體經濟增收,釋放了更多的改革紅利,群眾獲得感進一步提升。
南岸美村以生態為本底,依托林盤資源,推動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建設和美新村的實踐案例,為川西林盤的保護與利用提供了具有重要創新價值的經驗借鑒。
首先要規劃先行,突出特色。村(社區)的規劃和林盤的產業發展規劃是每個村(社區)和林盤發展的前提,有規劃才有藍圖,才能有效指導建設,才能避免對現有林盤風貌和鄉土文化的破壞。同時規劃發展項目要有特色,只有特色鮮明與眾不同的村容村貌和產業項目,才能持久發展,進而反哺林盤保護工作,激發村(社區)發展活力。
其次要分類分級,以點帶面。要為轄區內各類林盤建立專檔,準確記錄并分析對比每個林盤的優勢劣勢、資源稟賦,便于對各類林盤實施分類管理。將地理位置優、自然稟賦好、文化底蘊深、打造意愿強烈的林盤列為重點發展的一類林盤,例如南岸美村林盤等。而一類林盤發展重點在于充分發揮優勢作用,通過發展特色產業,引領周邊區域發展。將條件不突出的林盤列為次級發展的二類林盤,二類林盤作為一類林盤的補充,在一類林盤發展起來以后持續進行產業幫扶性發展。將普通的林盤列為一般發展的三類林盤,三類林盤著重保護和維護傳統川西林盤風貌。通過林盤分類發展模式實現在資金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進可攻退可守的林盤發展保護局面。
最后要盤活資源,注入活力。在充分了解游客對鄉村林盤項目游樂需求的基礎上,探索共生經濟、數字農業、特色種植等新模式、新業態,以本地區的生態景觀、歷史人文為基礎,將優秀的創意融入本地林盤項目之中,打造具有鄉村生態特色的農文旅體驗項目,為林盤營造一個創意性的體驗環境,滿足游客多元化和差異化需求。同時要建立緊密有效的林盤保護開發利益聯結新機制,用活黨建聯盟、“社會資本+管理公司+土地合作社”、“集體經濟組織+專業合作社+農戶入股”等模式,實現林盤開發共商、林盤業態共建、發展成果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