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夢苑
近年來,我國老齡化進程不斷加深,農村養老問題日益受到關注。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表明,老齡化城鄉差異顯著,鄉村60 歲及以上人口占比23.81%,其中65 歲及以上人口占比17.72%,同城鎮相比高出了6.61 個百分點。根據數據預測,2035 年農村60 歲以上人口占比將達到37.7%,農村老齡化程度將進一步加深。由于農村地區人口基數大,老年人口眾多,年輕勞動力外出務工、家庭結構轉變,加之本身經濟發展和養老意識遠不及城市,農村地區的未備先老的養老問題尤為突出。
農村建設和發展的重點和關鍵是農村養老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中指出,要切實滿足農村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可以通過鄉村振興戰略的五大總體要求,積極構建能夠破除農村養老困境的新路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發展農村養老服務提供了新思路和重要保障。
——以傳統養老和自我養老為主,但功能弱化、質量低。目前,我國農村養老方式仍然以傳統的家庭養老和自我養老方式為主。家庭養老也稱代際贍養,是以血緣、血親為基礎的養老方式。由于農村地區年輕勞動力外出務工、家庭結構小型化,農村“空巢老人”和“留守老人”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家庭養老功能逐漸弱化。子女由于外出務工或是生活,與父母分居,這會導致老人獲得的生活照料減少,代際支持的家庭照料者缺失。家庭養老功能逐漸弱化后,農村老人由于養老意識的不足,他們會逐漸轉為自我養老。但由于地區差異,東部地區經濟較發達,東部農村老人自我養老生活質量相比于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村老人要高。因為一家一戶的農村老人多靠務農為生,而農業易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老人經濟收入較不穩定,且由于勞動能力有限,其自我養老質量較低。同時由于成為空巢老人、留守老人,其情感慰藉方面難以得到滿足。
——農村老人經濟支持能力不足,養老負擔重、就醫困難。一是由于農村老年人經濟結構來源單一、支持能力不足、自養能力有限。農村老人的經濟來源主要有子女供給、養老金、自身儲蓄以及生產經營收入。從2021 年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來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12 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8931 元,可以看出城鄉收入差距較大。而政府為老人發放資助僅針對低保戶高齡老人等,且資助僅起到兜底保障的作用。對于那些沒有領取到補貼的農村老人而言,其基礎生活仍要靠勞動收入來支持。在農村,生產經營收入多為小麥、棉花和玉米等,其作物大多具有同質性,且純收入較低,也容易受到天氣及自然災害的制約。二是農村老人受教育程度較低,思想觀念較為落后,其對先進技術和知識的接受能力較弱,對農業生產化及市場化的認識不足,這容易造成農作物產量低,最終導致生產經營收入不足,無力負擔到養老機構養老。三是農村醫院及衛生院的醫療水平較低,老人一旦有突發性的疾病仍然需要到城市里做進一步的治療。雖然現在大部分的農村老人都有參與新農保,但仍有一部分慢性病及小感冒未納入保險范圍,老人會因不舍得花錢而不去醫院看病,這也就造成了“小病不治,大病扛”的現象。
——社會化養老不足,參與度低,缺乏專業人才隊伍。由于家庭養老功能弱化,自我養老質量不高,社會養老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一是目前農村的養老保障制度尚不健全,社會參與養老程度低,以及社會組織所能發揮的力量有限,幸福院、療養院和養老院等農村養老醫療基礎設施均不完善,難以滿足農村老年人的養老需求。二是缺乏專業人才隊伍,服務管理人員專業水平不足。由于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勞動力流失嚴重,留下的多為老幼婦孺,這一群體的年齡較大、文化水平較低,多是沒有接受過專業技能培訓和學習就上崗的。農村社區的養老模式多為全托式養老照護為主,多集中在醫療保健服務方面,但基礎設施及專業人員配備均不齊全,使用率也很低,農村老人的養老意識較為傳統,多為居家養老,涉及精神慰藉方面的養老服務較少。
——夯實家庭養老,發展農村養老多元模式。家庭養老是我國深厚傳統文化的延續,符合我國國情,且家庭養老也是農村老人最為青睞的養老方式。一是夯實家庭養老基礎,精細排查,為老人建立健康檔案。為每一位農村老人建立個人健康檔案,且以生活不能自理、空巢、留守老人為重點對象,通過摸排走訪將老人的信息錄入建立健康電子檔案,便于后續網格化管理。二是鼓勵社會各方力量參與并支持家庭養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先鋒模范作用,成立黨員志愿服務隊伍,為留守老人送上節日慰問,以撫慰精神。三是加大力度籌集農村居家養老的服務站點,農村居家養老服務站點以生活不能自理、空巢、留守老人為重點服務對象,以解決老人日間飲食起居、醫療、文娛活動及精神慰藉等問題,而后逐漸建立起居家養老、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網點。
完善養老基礎設施的同時,積極轉變農村老人的傳統養老觀念,鼓勵老人選擇社區居家養老、互助養老等其他的養老方式,以提升其晚年的養老生活質量。
——提升農村養老經濟水平,完善農村醫療健康體系。一是明確農村養老專項資金使用,為基層養老服務提供強有力的經濟支撐。在養老服務方面,專項資金可用來建設農村養老基礎設施,或者是用于農村老人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管理和服務費用,再或者是將資金用于人員和技術的支持,幫助農村經濟轉變。二是解決農村老人養老質量低的根本原因——收入低。推進鄉村振興是破解我國農村養老困境的根本途徑,應積極鼓勵青壯年返鄉創業就業,因地制宜發展當地特色農村產業,加大對農村養老、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的資金投入,切實提高農村老人生活的便利度和幸福感。還應該根據農村社區本地特色發展適宜自身的經濟,轉變僅靠農業種植發展的經濟模式,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產業延伸,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提升老年人的養老經濟能力。三是完善農村醫療體系,投入資金盡可能配置至農村醫療方面,建立完備的衛生院,確立規范機制,配備足夠的專業人員為農村老人提供醫療服務,讓老人老有所醫。同時提升農村醫療保險的公共服務能力。
——調動其他社會主體,培育養老服務人才隊伍。一是強化政府在養老服務體系的主體地位的同時,積極調動其他社會主體參與到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中。鼓勵養老服務領域的市場化改革,以民營和普惠的養老為導向設立養老服務項目。二是積極引導社會主體參與養老服務的提供以及志愿服務的工作開展,以提供多樣性的服務。同時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為發展農村養老服務積極培育人才,不僅要實現人才振興還要實現組織振興,努力破解農村養老困境。三是推動鄉村人才振興,培育農村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因地取“才”,鼓勵村中優秀學生回到家鄉建設發展農村,吸納村里優秀年輕隊伍參與到農村養老服務中,為家鄉的建設和發展貢獻自己一份力。此外還可以通過人才引進,吸納更多的優秀人才建設鄉村。
農村養老和鄉村振興相輔相成,鄉村振興戰略為破除農村養老困境提供了新思路和保障,農村養老問題的解決也為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良好的環境。鄉村振興背景下,應破除農村養老困境,重塑鄉村文化,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營造農村良好養老氛圍,實現老人高質量高層次養老,幸福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