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



12月15日下午,“天際·園象——管懷賓作品展”及“卜的形質——劉旭光作品展”在寧波美術館開幕。展覽重在表現兩位藝術家對中華傳統文化元素的挖掘、轉化、發展,及在哲學層面上的深入思考,聚焦他們對當代藝術精神的理解。
管懷賓,1961年生于江蘇南通,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跨媒體藝術學院原院長,獲中國美術學院哲匠獎與資深教授榮譽。先后畢業于蘇州工藝美術學校和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后赴日本留學,從事當代藝術創作與研究,獲東京藝術大學博士學位。作為實驗藝術家,管懷賓一直致力于在裝置藝術中,進行有關東方古典造園和建筑、繪畫中的美學概念和語言方式的嘗試。他善于將傳統文化元素和感知方式,解構并融入自身的語言系統和作品構架之中,使傳統文化元素在當代藝術語境中獲得廣泛的延伸與拓展。過去20多年里,他參與過許多重要國際性展覽,并曾在中國澳門、蘇州及日本東京、橫濱等地藝術機構舉辦個展。
此次“天際·園象——管懷賓作品展”集中展出管懷賓近年來的一些代表性裝置作品和最新的影像作品,以及“玄園”系列繪畫作品。這個展覽,一方面與他之前的“無人界”“光·音——天城”系列作品相關,另一方面也對應著其“烏有園”的想象與構造,希望能在某種距離上回溯這交叉在現實時間、空間之上的“天際·園象”,觸碰這個充滿能量的世界。展覽還是其之前“天際線——管懷賓作品展”的另外一個側面,嘗試在某種物理空間的演繹,以及有形無形的時間美學的泛論外,進一步聚焦到物與物、物與空間的流動變化,尤其是借裝置藝術的話題探討中國美學中的“勢象”關系,力圖在時空的經緯上再構精神想象的維度。
劉旭光,1958年生于北京,清華大學美術學博士,現為北京電影學院教授。他早年留學日本時接觸到物派藝術,研究東方思想并提出“質覺”理念,且堅持以這一理念指導創作。他在當代藝術體系中探索形質與介質的語言在視覺中的可能性,在視覺的物理性媒介到數字媒介表達方式中進行了深入持久的探索。劉旭光曾在國內外參加重要的主題性雙年展,并在中國、美國、日本等國家的藝術機構舉辦“質覺”理念主題個展。作品由中國美術館、湖北美術館及美國維斯曼博物館等收藏,著有《論質覺》《質覺個案研究》《新媒體藝術概論》等。
劉旭光的藝術特征,是對甲骨文“卜”的字形和獨特形質與形式做了語言轉換,強調當代藝術的視覺性。在“卜”字符號的內核和形態中,發現其視覺的能量。這次“卜的形質——劉旭光作品展”呈現劉旭光繪畫作品《痕跡》、裝置作品《懸空界》,以及影像作品《炎帝的怒火》等30件,為其近30多年來的重要創作。其作品表現出強烈的表現力和創造力,彰顯了當代審美意識,從中可以體會到他的“質覺”美術理念在創作中的實踐。
開幕式前,一場圍繞兩位藝術家當代藝術探索的主題沙龍在寧波美術館中央廳舉辦。湖北美術館館長冀少峰,策展人、美術評論家馮博一,以及藝術家管懷賓、劉旭光等作為沙龍嘉賓展開對話與分享。本場沙龍的舉辦,進一步提升了展覽的學術價值和意義。本次展覽將持續至2024年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