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雨萱,付曉男
(長春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長春?130000)
關鍵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鄉村文化;實現社會主義路徑;啟示
十八大以來,確定了我國發展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設計格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正是在實施“五位一體”總體格局發展,統籌兼顧促進中達到的。全面小康是國民經濟、政治生活、文化發展、經濟社會、自然環境五個工程協調促進、共同推動“五位一體”全部進展的小康,唯有各個方面全部促進、發展,才能提高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水準,保證全面形成小康社會總體目標如期完成。發展如若淪為全面構建小康社會的洼地或短板,全面小康就不全面了。缺少鄉村文化健康發展目標的落實,全面形成小康社會就很難達到“全面”。農村文化小康,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求的內在根本條件。
所謂的農村文化,是指產生在中國農村范圍內的,符合當地民眾需求的思想觀念、道德倫理、文化法律意識、科技文明、科學知識教學、群眾文娛活動等的總和。由于中國具有漫長的農業文明發展史,所以農村文化在傳播中華文明、保持中國農業的社會穩定性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大作用。農村文化教育有著道德教育、審美娛樂、經濟助推、傳統文化教育等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多種功用,一直是農村經濟社會生存發展的根本保證和堅實基礎。隨著中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進程的加速,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共同發展的趨向越來越強烈,而鄉村的發展與建設也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與建設過程中處于越來越關鍵的戰略地位,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除了需要高度重視“三農”的問題解決,更需要充分發揮農村文化在繼承民族文明歷史、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優化鄉村管理中的關鍵功能,加強和鞏固農村文明建設這一農村生存發展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保證與重要物質基礎。
農村文化思想落伍,無法滿足農村新時期發展進步的需要,是農村鄉村貧窮問題產生的主要因素。但農村鄉村文明的發展進步,農村農民思維的與時俱進,是鄉村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驅基本力量,是確保持續脫貧致富、推進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基礎,但因為在鄉村脫貧致富任務基本實現后,仍需要持久的文化保障與維護,所以農村文化建設能使脫貧致富中的農民群眾思維與價值觀,徹底斬斷窮根。促進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總體目標的完成,構建農民持續脫貧致富、遏制返貧有效的激勵機制外,也需要進一步重視這些農村地方文化建設所面臨的不足,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啟民智、扶民志、集民意,充分發揮好利用農村文化建設堅實保障農民持續脫貧致富。
當前中國農村文化復興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總體而言,還面臨若干現實困難,很多問題約束著農村復興的深度推進。
改革開放以來,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以及農村與之共同發展的思想文化價值觀多元化的強烈影響,中國農村逐漸步入了后鄉村社會,在保持部分傳統鄉村特征以外,農村的文化價值取向也逐步趨于多樣化,使得中國農村地區普遍存在著人際關系功利性、社會價值觀念物質性、文化消費觀念落后、農村社會主義文化生活枯燥等問題,農村社會主義文明的精神價值也逐步淡化。由于農民們大肆追求生活物質化,積極健康的文化休閑方式也逐步被賭博等生活物質性、功利化價值取向的文化活動方式所取代,農村精神上的“貧困”又滋生了“等、靠、要”等消極價值觀。部分農民的消費理念也出現了扭曲,如婚喪嫁娶中過度浪費越來越多,重物質輕精神的消費行為等差距愈來愈大,對積極健康的文明消費行為投入因而較低。由此可見,農民的價值理念亟待進一步改善,思想道德品格亟需提高,思想道德約束制度亟需更加完善。
因為政府對傳承農村文化的重要價值的輕視,對本地的傳統風俗習慣、特色技藝等傳統鄉村文化并不關注,承載著農村鄉愁記憶的傳統文化地標也日漸消失,從而造成了農村文化的振興資源嚴重不足。而部分地方政府盡管對傳統農村文化重要價值有相當的關注,但在挖掘開發文化資源的過程中繼承與創新卻略顯欠缺。最主要的原因是忽視了或忽略自身本土文化的所具備的特點,從而導致傳統農村文化的商品與服務低端化、雷同甚至無差別。況且現階段中國農村的文化產業發展又剛起步,且規模較小、行業形態還沒有成型,更別說形成全產業鏈、產業集群。由是以上種種,中國農村的文化產業振興與行業發展還任重道遠。
盡管政府部門對農村在公益文化方面的投資日益增多,但基于對政績與效益的要求與考慮,部分決策者卻總是熱衷那些見效較快、容易出政績的“硬指標”建設,而忽視了農村文化教育、文物保護等“軟指標”推進工作。從目前來看,由于在鄉村,以及城市之間、區域間和群體之間發展狀況差異,優質的農村公益文化資源差異依然很大。在個別區域的農村公益文化建設項目中還面臨著很多的盲目化與隨意化問題,對村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得不到充分滿足,也沒有吸引力與針對性;部分鄉鎮雖然已經建設了文化站、文化廣場等文化場所,但因為缺乏持續的文化資金投入保障,重建后輕管棄去的文化現狀仍然存在,公共文化設施也無法進行合理運用,從而造成鄉鎮的公共文化服務效果并不明顯,甚至往往成為了走過場。
由于農村工業化與城鎮化建設的腳步在加速,大批年輕且充滿朝氣的農村中青年群體農民們來到都市后不愿意再回家鄉,逐漸習慣了都市的快節奏都市生活,很少有機會或不愿意再回鄉融入到傳統農村的社會主義傳統文化生活。通過鄰里關系所構建出來的傳統鄉音也日漸淡化甚至割裂,從而削弱了傳統農村人文滋養的根基。而縱觀目前中國農村的社會生活,留在村里的主要是老弱婦孺。而這些人群也只是可以保證日常的生活自理與基本的農間勞動,缺乏能夠豐富他們的農村傳統文化生活經驗,對社會主義文明生活方式的概念也相對模糊不清,對社會主義文明消費方式的關注也相對淡漠。上述原因都使得農村傳統文化活動的社會主導缺位問題嚴重。
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打贏了脫貧攻堅戰的戰斗必須完成底線目標。扶貧工作經驗表明,要鞏固精準幫扶成果,構建解決農村相對脫貧工作的長效機制,夯實幫扶農村全面小康基石,除了確保貧困村群眾人均收入持續提高外,更關鍵的是要以“文”化人,在思想上“扶志”,激發頑強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在脫貧致富能力上“扶智”,把握獨立頑強的精準脫貧致富技術技術本領,才能更加激發幫扶農村持續發展和困難群眾攻堅暴富的內生力量,從而提高幫扶農村整體發展的基礎,實現農村的全面振興。這就需要增強對扶貧農村文化建設工作意義的理解,關注扶貧農村文化建設在克服相對困難長效機制中的意義建立在黨委的統一領導,以政府部門為主,地方相關部門各負其責,以貧困農村群眾為主導,在社會各界文化力量共同參與下的社會主義農村文化建設新格局,在促進繁榮發展農村的社會主義文化,在鞏固農業生產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能力基礎。
促進扶貧地區農村文化建設繁榮與蓬勃發展,政府有關部門要落實并保證農村文化的基本建設投入,以廣大鄉村民眾為農村文化建設主體,以貧困地區廣大鄉村民眾的實際需求為突破口,以建立和健全扶貧地區農村文化軟硬件設施為重點,進一步充實農村文化公共服務內涵,進一步拓寬農村文化公共服務方法、途徑,提高農村文化服務質量,為貧困地區民眾掌握文化科普知識、專業技能訓練、心理健康引導、文化運動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方便。重塑了新時期的鄉賢文化,引領有經歷、有知識、有特長、有技藝的離退休公務人員、專家學者、企業工商界精英人才等新型鄉賢人群反哺家鄉,推進并弘揚了家鄉自古以來的優秀文明。引導社會各界力量積極投入農村文化扶貧工作,充分運用和發展農村城市文化資源的服務功能,通過采取相應的文化鼓勵政策措施,將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務項目擴展至農村,進一步帶動城市文化服務與農村文化公共服務一體化融合發展,建立一批專兼結合的農村文化公共服務團隊,為農村城市文化產業的振興與發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撐,進一步提升貧困農村的城市文化產業發展動力,進一步增強農村文化產業的公共服務實力。
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其中一個重點便是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更好更多地融合到社會產品生活。在中國貧苦鄉村發揚和繼承美好的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并賦以出新時代新內容,是推動中國農村文明建設的一個重大支撐,通過在貧苦鄉村開展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存、繼承、健康發展工程建設,才能以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涵養優良的鄉村美德風尚,培養健康文明的村風。著力培養并弘揚農村優秀的家風、家教,進一步發掘和整理農村勤儉持家、重義守信用的家訓、家書文化傳統,以農村優秀的家風家教培養好青年,使農村的下一代保留農村人文記憶,存續農村人文情感,進行中國先進農村文明的代際傳承。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矛盾的轉變,中國人民對物質文化生活方式的要求也日益增長,特別是生活在貧困地區的廣大老百姓,對就近就地享受多姿多彩的文化服務生活等,懷著了更大的期待。十九大提出了進一步開展文化惠民工程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十九屆四中全會則明確提出了拓展基層文化惠民工程建設的覆蓋范圍、提高有效性的要求,這些都為建設好新時期的鄉村文化服務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礎遵循。適應廣大鄉村民眾的文化生活需要,努力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村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