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全黨牢記黨的宗旨,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理想信念是一個黨的靈魂,是我們黨成立之初即確定追求的宏偉目標,是我們黨過往戰無不勝的法寶,是我們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特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不斷重新審視我們黨領導人民軍工走過的光輝歷程,推動國防科技工業全行業深化自我認識、自我覺醒、驅動自我前行,是實現全行業朝著遠大目標奮進,從業者全面發展,創造新輝煌的必由之路。此前筆者撰文簡要闡明山西軍工革命遺址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經過前期深入調查研究發現,山西軍工革命遺址整體保護開發狀況不容樂觀:一方面是已確定文物身份的遺址受到自然災害等損傷,且得不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仍有部分革命遺址尚未確定文物身份,遭到了自然和人為的雙重破壞,亟待保護。我們需要盡快把這些遺址保護開發利用起來,這項工作的意義是非凡的。
國防科技工業在世界各國都是非常獨特的生產科研力量,我國這一生產科研系統在黨的領導下長期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磨礪和淬煉了鋼鐵一般堅定的黨性和人民性。革命戰爭年代和新中國成立后驅動我國國防科技工業發展建設的主要精神力量是近代以來落后挨打的“痛苦”記憶和全民族站起來的迫切愿望。目前我國國防科技工業整體發展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物質條件已較為充裕,推動本系統工作前行的精神力量正逐漸轉變為行業自我的價值驅動,未來如何繼續補足精神之鈣,推動全系統持續穩健發展是我們需要不斷關注并解決的重大問題。紅色革命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軍工革命遺址承載了豐富的紅色基因,保護并留存此類傳承革命先輩理想信念的物質載體,本身就具有深遠的意義。在這一特殊行業,我們樹立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的動力要從革命歷史當中找尋,山西軍工革命遺址是見證先輩踐行革命理想信念的物質空間,是我們追尋本行業革命精神的“打卡點”。軍工革命遺址對于國防科技工業領域的從業者同時具備“精神歸屬”等多重意義,過往歷史活動凝聚的精神價值必須以物質載體為基礎,才能憑借鮮活的形象持久存續并發揚光大。軍工革命遺址從物質層面把本行業的發展歷程具象化,保護好這些革命遺址,留下中華民族在這片黃土地上奮斗過的特殊痕跡,見證了山西軍工當年在戰火紛飛艱苦卓絕的環境中堅持奮戰到底取得最終勝利的榮光,昭示了中華民族的血性,彰顯了在黨的領導下人民軍工創造出不朽的業績,鑄就了一座又一座精神豐碑。
受歷史條件限制,山西軍工當年從事生產的場所,許多都是鄉村生活中本地區的公共建筑,這些公共建筑歷史久遠,見證了中華民族的苦難與輝煌。目前全球城市化進程仍在持續,中國鄉村凋零在所難免,未來終將面對合村并鎮的歸宿。山西境內大量區域都是革命前輩生活戰斗過的地方,當年革命遺址上的喧囂和今日整體的“落寞”形成鮮明對照,我們應盡最大努力避免軍工生產遺址的“沉淪”和“頹廢”。昔日與軍工生產建設相關的部分地名,如不加以干涉性保護,將很快從地圖上消失,最終只留存在史籍記錄中。抗戰時期晉綏區饅頭山兵工廠又稱為“賀龍兵工廠”,該工廠主體曾在饅頭山村附近的黑石窯、貫圪臺等地長期駐扎。目前黑石窯住戶已非常稀少,村中熟悉貫圪臺方位的老者也日漸離去,如任其自然發展,我們將在失去這一革命遺址后再痛失珍貴地名。當前全民族已經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精神活動需求與日俱增。借助保護開發利用軍工革命遺址,可以同時開展保護古村落古地名的工作,留存歷史村落的傳統風貌,使得當年生產生活的模式和樣態避免走進博物館成為“標本”,從另一側面推動實現維持華夏民族歷史延續特性的目的。
國防科技工業是任何國家都必須重視的特殊行業,除了物質條件外,建設強大的國防工業離不開堅定的理想信念支撐。軍工革命遺址的存續可以活化歷史,把此前人民軍工的奮斗歷程鮮活地展現在接受黨性教育的人群面前,具有生動深刻的教育意義。保護開發利用好軍工革命遺址,使廣大受教育黨員群眾能夠身臨其境,設身處地遙想當年戰斗生產的情形和不易,這是任何信息技術包括人工智能技術都無法完全實現的。只有以革命遺址為基點,才能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各類優勢,只有在這些革命遺址上進行參觀學習,才能更加真切地近距離接觸當年軍工戰士生產戰斗過的場景,才能夠最深入的學習領會當年的軍工精神和文化,并將其發揚光大。如國內的所有遺址都能夠進行系統性保護開發,將會突破省區限制,形成完整的理想信念教育閉環,達成更為完善的教育教學成效。
在韓莊修械所舊址參觀,我們更真切感受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主力部隊八路軍,由修理槍械為主向機械化正規軍工生產的艱難轉型。在晉綏區軍工部六廠,我們能夠了解軍工發電廠開動生產后,除供給軍工生產所需外,帶給當地居民電力供應和燈光照明的生活便利。參觀黃崖洞軍工革命遺址,走在蜿蜒曲折的登山小路上,穿過狹窄的甕圪廊一線天,遙想在日本侵略者的不斷掃蕩下,黃涯洞保衛戰的戰斗經過和情形,通過觀察周邊太行山脈和谷底的地形地貌,就能意識到當年八路軍生產戰斗的異常艱辛。參觀源泉村兵工亭,就會明白當年無數兵工戰士因身處特殊危險的生產環境而犧牲,更能體會當年他們舍生忘死的勇毅和決絕。1941 年太行工業學校(今中北大學前身)創辦后,該校秉持將技術實踐應用的宗旨,為躲避日寇的掃蕩在根據地兩縣的西頭、看后、溫莊等數個村落多次遷移,在該校的各舊址上,我們能明白師生們在殘酷環境中堅持一邊學習一邊斗爭的決心。在南井溝槍彈廠舊址,在如今幾乎沒有人煙的山溝內,為隱蔽堅持與日本侵略者進行斗爭,我們可以想象生產運輸該是何等艱苦。故縣鐵廠的原廠址區域上建起軍工煉鐵廠、煉焦廠和發電廠等早期企業,隨后擴建成現代化工廠,為推動長治地區經濟發展穩步向前持續發力。在劉伯承工廠舊址上,工人日夜加班,趕制軍火,為劉鄧大軍南下獻義務工的故事仿佛就發生在昨日。在柳溝鐵廠的遺址上,如今僅遺留當年三孔作為廠房的大型石窯洞,我們不禁感嘆當年為躲避敵人偵查堅固廠房堅持生產開挖大型窯洞的巧妙性。參觀車鳴峪等山西“三線”工廠遺址,就會明白在上個世紀60 年代危機四伏的國際環境中“三線建設”如何拉開了平衡國防工業布局進行戰備疏散的序幕,軍工戰士放棄大城市的繁華生活,來到山溝里奉獻青春和熱血,使得我們在面對外部強敵時有決策的底氣和周旋的空間,才能更精準理解當年中央制定“三線建設”決策的戰略考量和歷史動機。
山西軍工革命遺址結合本省特殊的高原山脈和峽谷地形地貌,給前來學習的社會各界人士提供了一個短期受教育的獨特環境。參訓者仿佛完成一次歷史穿越,每一處遺址都為我們提供了學習受教育的一扇窗口,打開這扇窗也就打通了無數人士了解軍工歷史的一個聯結點,理想信念要素循著這扇窗口源源不斷入腦入心。此外,在保護軍工革命遺址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借助數字復原技術和真人游戲體驗的開發利用,讓更多的人接觸了解山西軍工革命遺址,發現并持續塑造我們自己的心靈家園。在山西軍工革命遺址的學習培訓必然會驅動所有受訓者強化一個觀念——人民軍工只有在黨的領導下才能全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既定目標,我們必須堅持黨對人民軍工的絕對領導。
國防科技工業系統內部各軍工單位對革命歷史的熟悉程度是不同的,傳統的兵器工業較熟悉革命歷史文化,新中國成立后組建的新興行業如航空、航天、核工業、船舶工業和軍事電子工業,由于其起步較晚,對過往歷史文化傳承和認識較為薄弱。如何在最大程度上統合行業整體的力量,需要在歷史認識的根上做文章,整體調動相關力量保護開發利用軍工革命遺址的過程,就是統一行業歷史認識,繼續凝聚共識良性互動的過程。改革開放后全行業各大軍工單位曾經從相對分散走向系統整合,又從相對集中走向拆分競爭以激發市場活力,目前發展趨勢已進入再度整合的歷史進程。順應行業發展趨向,統籌行業內不同領域對行業根底的歷史文化認知,能夠為推動行業發展行穩致遠提供統一認知層面的有力支撐。
近年來,我國航天科技領域不斷向太空展開系統探索,國產第三艘航空母艦下水,航空工業裝備的不斷亮相讓我們清楚感知到我國軍事工業科研生產能力已整體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這些新興科技的突破都是公眾認識本行業非常有效的路徑,人們容易看到眼下取得的成果,卻忽視歷史上艱難奮斗的歷程。國防科技工業行業向來有記錄史實并系統加以編纂的優良傳統,過往歷史的編修工作固然重要,如何推動行業信史有效轉化成全體職工共同的精神意志更是我們需要關注的重點和難點。推動山西軍工革命遺址的保護開發利用工作對系統內外人士都是一種強效的“被動”學習模式,能夠強制性開啟他們對行業不斷重新認識的良性進程,隨著這一工作的深入開展,必然會同期投入全行業的相關研究力量對省內軍工革命遺址歷史進行梳理,在展覽陳設、活動開發、人員組織的過程中推動全行業對自身歷史進行深入學習和再認識。
在此前本系統的修史過程中,各單位擇其要者進行記述,對歷史細節往往無法同時全面關照。全行業及相關社會部門在推動保護開發利用工作時,無論采取物質回饋還是精神激勵,都會潛移默化推動具體工作人員深入挖掘過往歷史故事,最大限度開發革命遺址。我們可以借保護開發利用山西軍工革命遺址的過程,帶動行業內外相關人員共同參與、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深化對人民軍工歷史的認識。未來在挖掘歷史故事,恢復歷史樣貌,展示歷史情境等領域我們還有大量工作要做,在原有的精神財富基礎上圍繞革命遺址的形態和樣貌進行文創產品深加工,使得軍工革命遺址這一老樹發出新芽,軍工革命歷史文化和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出具有強大感召力的勃勃生機。我們推動這項工作的目標是推動理想信念教育效能提升,以此為聯結點,能夠形成認知、開發、推廣、收益、深挖、繼續獲益等良性的文化產業鏈閉環,打通行業內外交流互動,形成雙向受益的良性循環,一方面提升了本行業在全社會的巨大影響力,另一方面也為社會創造了可觀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同時能夠培育一批講述軍事工業歷史的“專家”。
國防科技工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特殊性,在人民軍隊創建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軍事工業是人民軍隊的附屬機構,限于過往歷史條件和行業發展水平,曾經以低調保密形象對外隱藏。新中國成立后,軍事工業逐步向獨立的國民經濟行業過渡,新時期國防科技工業自身的定位與發展思路已迎來徹底轉變,強調積極開展對外交往,努力提升自身知名度,進而形成良性回饋,推動全行業積極健康發展。無論在任何時期,國防科技工業的發展建設對當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的穩健發展都非常關鍵,但這些史實在國家歷史宏觀敘事當中是相對薄弱的。我們在軍事斗爭領域的宣傳工作中歷來都比較重視軍隊組織建設和戰斗戰役的精妙布局與殊死對抗,但對于軍隊后勤部分軍事工業生產領域的記述是粗略的。新中國成立后,國防科技工業領域除了兩彈一星等事關國家安危和民族尊嚴的大國重器生產研發的歷史之外,多數史實不為眾人所知。國防科技工業生產建設支持著人民軍隊默默守護著共和國每一天的安全,但在相當長的時期,國防科技工業行業的“貢獻”與國家宏觀層面的歷史敘述這兩條脈絡是相對“割裂”的。保護開發利用軍工革命遺址,梳理過往的紅色革命奮斗事跡,恰恰能夠在一定程度縫合歷史上的某些“割裂”,依據今日的現狀來反向統一過往的歷史認知,用前沿的視角重新對行業歷史展開認識并發掘定位。全行業可借助山西紅色革命遺址這一平臺,推進社會其他人員對國防科技工業早期革命歷史全方位的了解,最終實現澄清歷史,將過往相對“割裂”的認識清晰化具體化,達到本行業歷史敘述與國家和民族主體歷史合流的目的。當前人民軍工正以昂揚的姿態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非凡身姿,在全社會已經形成較為強大的影響力,持續向外推介本行業,是獲取正向回饋的有效途徑,也是推動我們繼續前行的巨大精神動力。
當前我國國防科技工業領域與國內外相關行業的交流非常頻繁,保護開發利用好軍工革命遺址,可以為業外人士提供參觀學習的場所和增進了解我國革命歷史的機會。當前世界范圍內雖然整體較為平穩但局部沖突和動蕩不斷,悲觀的預測表明未來人類戰爭可能擴展到地球以外其他領域,自從大國之間形成核恐怖平衡后,全球爆發大規模沖突的可能性急速下降。由此我們可以推測,滿足我國及世界愛好和平國家的防務需求之外,國防科技工業的終端產品在世界市場的整體消費量是有限的。從業者必須為本行業長遠發展進行宏觀規劃,尋求除裝備生產技術研發以外的其他發展路徑支撐行業穩步前行,文旅產業是明智的選擇。業內文旅產業建設雖然剛剛起步,產值微不足道,卻是未來具有廣闊成長空間的完美賽道。我們應當提前介入,主動作為,抓住我國逐漸向后工業化時期轉型的機遇,推動以本行業為主保護開發利用各地軍工革命遺址盡早投產達效,端牢我們自己的金飯碗。
當前全球的扶貧開發模式一般較關注導引而出,把農村剩余的勞動人口引流到城鎮,促進其在城鎮就業,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這是順應形勢的正確之舉。不過,我們把過多精力放在引出,終將導致大量鄉村地區空心化,鄉村要么消失,要么形成所謂“文化沙漠”和“經濟戈壁”,衰落在所難免。山西軍工革命遺址據筆者前期統計約在130處以上,90%以上遺址地處鄉村,多位于旅游資源富集區,具有較高的開發價值。老區人民在革命年代做出巨大貢獻,當前盡管已擺脫絕對貧困,但仍普遍處于不富裕狀態。我們可以借助保護開發利用山西軍工革命遺址,努力振興部分有較大經濟和文化價值的鄉村,推進這項工作,更為強烈的意義是能夠反向注入,賦予鄉村地區創造內生驅動發展能力,助力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雙豐收,促進鄉村與城市盡早實現共同富裕這一奮斗目標。
據統計顯示2021 年山西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08 元,比上年增長10.3%;其中,工資性收入6860 元,增長8.1%;經營凈收入3959 元,增長9.6%;財產凈收入216 元,增長5.5%;轉移凈收入4274 元,增長15.1%。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為2.45,較上年縮小0.06。由以上數據可知我省城鄉收入差距仍較顯著,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的拉動因素中轉移凈收入增長的貢獻較大,工資性收入與經營凈收入增幅偏低,這表明鄉村地區自身創造財富的能力并未得到充分增強。長期看山西省內多數鄉村地區資產價值提升空間已非常有限,而過多依靠轉移凈收入增長提升鄉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則不足以增強鄉村地區的內生發展動力,對未來鄉村地區可持續發展非常不利。有效推動保護開發利用工作,能夠顯著帶動鄉村落后地區的工資性收入、經營凈收入增長。發展第三產業要特別關注文化建設,鄉村如果失去了文化之根,也就失去了振興發展的軟實力,缺少了發展自立的一個重要支點。保護開發利用相關革命遺產,是把物質文化遺產留存在鄉村中的最佳形式。山西紅色軍工遺址的保護開發和有效利用,可以使大量學習參觀人員前往當地,在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時,引導人員參與鄉村建設,拉動鄉村消費,活躍鄉村,發展鄉村,達成共贏的局面,開辟一條注入文化內涵驅動物質和精神雙重富足鄉村振興的良性路徑。
保護開發利用軍工革命遺址,可以為特定地區增添多元的旅游要素,提升旅游吸引力進而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太行山谷中的蘇公村位于清漳河畔,村莊范圍內現已啟動建設河谷旅游公路,僅觀賞自然風光尚不足以豐滿旅游業態,開發軍工革命遺址,講述軍工歷史故事能夠為這一旅游景區增添歷史文化旅游要素,提升區域知名度吸引力和游客粘性。保護開發利用軍工革命遺址的過程還可以增進全國跨區域之間的相互了解,當前系統內從業人員的生產活動多位于相對發達的板塊,省內外較發達地區人員至相對欠發達地區接受理想信念教育,打通了發達與欠發達地區的聯系,增進區域內外互動了解,創造共情機會,為欠發達地區致富提供了對外溝通建立聯系并獲取信息的有效渠道。
人類進入工業社會后,主要人口集中在城市居住生活,當前在世界多數地區,后工業化時代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千城一面”“千篇一律”,或在工廠從事流水線操作,或驅動機器進行規模化農業生產,亦或在寫字樓辦公室內忙碌,個人可能在追逐物質利益的過程中工具化。保護開發利用軍工革命遺址,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可以給不同需要的人提供差異化的工作崗位和生活方式。我國進入發達階段后,在物質生產十分充盈的條件下,在大型公司考核壓力和流水線的緊張枯燥生活之外,理應提供多元而豐富的崗位,滿足不同需求的人群,增添另一類生活模式供居民選擇,實現物質與精神雙重富足的現代化生活。
目前我國人口總量已基本穩定,整體城鎮化率已超6 成,且人口越來越向大城市集中,人口規模在未來數十年內持續縮減已成定局。山西軍工革命遺址所處地區已有許多鄉村啟動合村并鎮工作,鄉村大面積荒蕪成為無可避免的結局,我們只能在宏觀上順應,微觀上積極作為。眼下仍有部分老年人口由于歷史慣性暫居偏僻荒涼的鄉村,當地仍可適度保持人類活動,當這些老人不斷離世后,全省類似地區可能成為大面積“無人區”。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未來國際爭端和沖突仍將長期持續上演,省內廣大山區和谷地的安全問題值得我們提前關注并有意識介入。鄉村人煙稀少的地區涉及到國家的政治、經濟、交通、資源、生態、文化等多領域的安全問題,目前已有部分企業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手段對林區、草地等人煙稀少區域開展監測工作,保障地區安全。隨著國力提升和社會經濟發展,全國人民對綜合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們需要對各方面安全問題盡早研判,備份安全冗余,提升國家總體安全質量。
近些年黨中央提出總體的國家安全觀,我們需要依靠全社會整體的綜合力量來共同維護國家安全。保護開發利用軍工革命遺址能夠從側面推進保障國土安全、生態安全、信息安全、交通運輸安全等多個領域。在鄉村中整體人煙稀少,部分地區“無人”的情況下,我們需要加速推進保護開發利用工作,組織相關人員前往學習參觀,才能實現協助完成綜合有效保證國家安全的目的。革命遺址上有了經營學習活動的固定權益人,將來全省人煙稀少的深山谷地,不斷有工作人員出入,對遺址進行維護,同時持續有各類人員進入參觀學習,將能夠最大限度預防自然生態風險、敵對勢力破壞、能源供應保障風險等問題,及時發現隱患并協助處置各類危機,為保障國家安全做出貢獻。
山西軍工革命遺址原本就牢牢打上了紅色革命文化基因,如果我們坐視這類獨特的文化基因流失,將對本地區文化安全造成重大損失。文化安全的問題值得特別關注,需要我們重點經營,推動鄉村地區成為文化發展建設的新領地。早期出生成長在革命文化圣地的年輕人,目前作為文化傳承責任人已經有強烈的意愿,在物質條件得到基本滿足后回鄉傳承紅色文化。我們啟動這項工作可以為他們提供回鄉賦能的機會,進一步提供大量第三產業文化創意類的高端崗位,承載大量高級知識人才,推動社會吸納并創造出新的經濟增長動力,為社會安全穩定經濟繁榮提供堅實的保障力量。
山西軍工革命遺址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對其進行綜合保護開發利用,無論過程還是結果,都具有重大意義。我們應盡快啟動系統性保護開發利用工作,推進這一工作在留存革命遺址、活化理想信念教育、開發較落后地區和保障國家安全的同時引領全行業重新發現自我、認識自我的輝煌歷程,進而推動行業歷史文化融入社會整體,向建設更先進發達的國防科技工業體系發起進軍。國防科技工業的發展建設有效保障了我們物質生存的基礎和發展空間,未來我們要實現的目標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已經開啟,我們應咬緊牙關,抱定必勝的信念,勇往直前,攻堅克難,完成歷史和人民賦予的光榮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