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強
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站在時代高度,緊緊把握世界科技發展的大勢,初步回答了世紀之交社會主義科技發展的前途和命運問題。鄧小平關于科技改革重要論述既找準了歷史定位,又明確了前進方向,是馬克思主義科技思想與當代中國科技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梳理鄧小平關于科技改革重要論述的形成過程,并分析其所蘊蓄的時代特征和應有的現實指導意義,對于深入理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科技發展具有重要啟示。
縱觀歷史的發展,社會變革呼喚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科技改革作為人類社會一種革故鼎新的科技活動,并不是社會主義社會所特有的內涵。事實上在以往的社會發展和歷史進步中,客觀上都存在著科技改革。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我們黨從創建的那一天開始就把實現國家現代化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現代化的實現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撐。作為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鄧小平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對科技改革作出了一系列精辟論述,成為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鄧小平關于科技改革重要論述就是在歷史反思、實踐探索中萌發和產生的,并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實踐的逐步深入而不斷發展。
早在1975年8月18日,鄧小平在對國家計委起草的《關于加快工業發展的若干問題》提出的指導性意見中,就明確要求積極引進新技術、新設備,加速工業技術改造,加強企業的科學研究工作。①《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第83頁。同年9月26日,他在聽取中國科學院負責同志匯報《關于科技工作的幾個問題》時指出:“如果我們的科學研究工作不走在前面,就要拖整個國家建設的后腿。科學研究是一件大事,要好好議一下。”②《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頁。鄧小平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對待世界上一切優秀的科學技術文化,主張洋為中用,加速發展我國的科學技術事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嚴格以客觀事實為根據的科學精神。在他看來,社會主義中國科技建設閉關自守是不行的,面對世界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必須積極爭取外援,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這是時代向我們黨提出的一個極具挑戰的課題。
1977年,鄧小平再次復出后,認為中國要走現代化建設之路必須尋找突破口,而這個突破口就是科學技術,因此主動要求分管科技和教育工作。同年7月23日,他在與長沙工學院領導談話時,針對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之間科技差距不斷擴大的問題指出:“要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你們可以花錢把外國技術資料買來,編到教材中去,也可以派留學生去學,還可以請外國技術專家來教。”③《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第164頁。1978年3月18日,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又指出:“在人才的問題上,要特別強調一下,必須打破常規去發現、選拔和培養杰出的人才。”④《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5頁。這些講話從世界科技格局新變化的高度,深刻揭示了科技改革是順應時代發展的迫切需要,強調人才選拔制度的改革已迫在眉睫,主張大膽學習借鑒外國先進技術和經驗,通過吸收外來先進科學技術為我所用,以打破我國科技發展的閉關自守狀態。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歷程,孕育了我們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深刻改變了中國和世界的歷史進程。具體落實到科技領域,隨著科技競爭力日漸成為國家綜合實力較量的重要籌碼,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意識到現代科技革命正在成為世界發展的一股潮流,對科技改革的探索也加快了步伐,并針對逐漸暴露出來的科研與生產脫節、技術落后等問題開始著手改革原有的科技體制,對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的關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1985年,鄧小平在出席全國科技工作會議時指出:“現在要進一步解決科技和經濟結合的問題。所謂進一步,就是說,在方針問題、認識問題解決之后,還要解決體制問題。”①《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08頁。在他看來,無論是經濟體制改革,還是科技體制改革,都是為了解放生產力,只有做到兩者雙管齊下,才有可能比較好地解決科技與經濟脫節的問題。
1985年,中共中央發布了《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該決定立足我國科技發展實際,尊重科學技術發展規律,對科學技術體制改革作出了周密的安排和部署。至此,我國科技體制改革步入全面啟動階段,大大加快了科技體制重建的步伐。1987年黨的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把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放在首要位置,使經濟建設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②《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7頁。基于此,國務院于1988年發布了《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若干問題的決定》,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以發展生產力為目標,進一步建立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的機制,加快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這些科技政策出臺的出發點和根本就是貫徹落實鄧小平關于科技改革重要論述。
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高科技在世界范圍內全面突破,發展高科技及其產業已經成為一股世界性潮流。隨著高新技術在國際科技競爭中日益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一些發達國家紛紛把發展高新技術列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我國科技現代化發展來說,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為在新一輪全球科技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鄧小平敏銳地作出了“下一個世紀是高科技發展的世紀”③《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9頁。這一論斷。他在1988年視察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時強調:“過去也好,今天也好,將來也好,中國必須發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④《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9頁。這些論述既反映了他對于發展中國高科技的緊迫感和堅決態度,同時也深刻闡述了中國發展高科技的重要意義,明確了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歷史方位和奮斗目標,推動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形成和發展,為21世紀我國高科技領域持續創新突破奠定了基礎。
科技改革是為了科技發展,科技發展必須依靠科技改革。在新科技革命迭起的時代背景和激烈的科技競爭下,鄧小平一直密切關注著世界科技發展的新動向,思考著中國科技發展的突破方向。1991年,鄧小平在為國家科委召開的全國“863”計劃工作會議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工作會議的題詞中就明確提出,要“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①《鄧小平思想年譜(1975-1997)》,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第456頁。,這為我國高科技的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1992年,鄧小平在視察南方時又進一步強調指出:“近一二十年來,世界科學技術發展得多快啊!高科技領域的一個突破,帶動一批產業的發展。”②《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7頁。正是在鄧小平的果斷決策下,中國人開始把發展高技術及其產業確定為我國新的歷史時期科技工作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以自己的方式發展高科技,由此使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少走了不少彎路,在一些重要科技領域趕上了時代。
總之,鄧小平關于科技改革重要論述與其對世界形勢的科學判斷和對時代脈搏的精準把握分不開,是立足新科技革命帶來的世界科技發展格局的深刻變化,以及中國社會現代化變革的歷史實踐,不斷發展起來的開放的理論。其因時而生、因時而變,在新科技革命的時代浪潮中不斷彰顯亮色、不斷與時俱進,實現了我們黨科技現代化理論創新與飛躍。
鄧小平關于科技改革重要論述的形成和發展,體現了從“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認識發展過程。這也是我們理解鄧小平關于科技改革重要論述的核心和根本出發點。這個認識的發展過程,是從當代中國國情和時代特征出發對馬克思主義科技觀、毛澤東科技觀的繼承和發展,不僅充分體現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而且在新的實踐中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就其演進而言,走過了“思想解放—理論創新—改革突破”的發展軌跡,呈現出思想邏輯和歷史邏輯相一致的發展脈絡,具有極其鮮明的時代特征。
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這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觀點。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不渝地堅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對此,鄧小平指出:“根據我們自己的經驗,講社會主義,首先就要使生產力發展,這是主要的。只有這樣,才能表明社會主義的優越性。”③《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14頁。他在1983年會見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中央代表團時講道:“在社會主義國家,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執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發展生產力,并在這個基礎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①《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8頁。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我國科技體制結構性矛盾也日益突出,成為影響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及至1985年,面對紛繁復雜的環境,鄧小平進一步指出:“經濟體制,科技體制,這兩方面的改革都是為了解放生產力。”②《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08頁。這些論述突出強調我們必須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要以堅定的信心、有力的措施,將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融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中。這一方面反映了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對發展生產力的迫切要求,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新科技革命背景下中國必須通過科技改革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助推現代化建設快速發展。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20世紀是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科學技術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戰略支撐作用。可以說,世界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不搞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條。對此,鄧小平深刻揭示了中國科技發展所處的時代方位和發展大勢,特別強調“引進技術改造企業,第一要學會,第二要提高創新”③《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29頁。。他十分注重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把握科技發展的規律,從戰略高度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這是時代發展的迫切要求,更是我國科技事業肩負的光榮使命。在他看來,科技日新月異,創新永無止境,能否準確把握國際格局新變化,順應時代發展的大潮流,是能否順利推進中國科技現代化發展的關鍵。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也是改革的動因。可以說,科技改革由科技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科技問題中得以深化。堅持問題導向,是鄧小平關于科技改革重要論述的鮮明特征。如何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打好科技改革這場硬仗、攻堅戰,是鄧小平關于科技改革重要論述的著力點。對此,鄧小平在1975年召開的中共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科研要走在前面。不單是尖端武器、常規武器有科研問題,就是減輕戰士身上帶的東西的重量,同樣有科研問題。”④《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0頁。意即以科技為導向的創新,必須有發現問題的敏銳、正視問題的清醒、解決問題的自覺。這一論述貫穿著強烈的問題意識和鮮明的問題導向,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在科技改革中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
作為鄧小平理論的重要內容,鄧小平關于科技改革重要論述與我國改革開放實踐同步而行、相互促進,在我國科技現代化歷史進程中發揮著重要的理論指導和思想武器作用。鄧小平面對新形勢、新情況、新挑戰,立足不斷變化的客觀實際,始終把科技改革放在重要的位置來加以理解和認識,領導我們黨從困難中重新奮起,推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鄧小平關于科技改革重要論述對新時代進一步推進中國科技事業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啟示。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和最大的優勢,是實現科技現代化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黨的領導地位既是歷史形成的,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所必需的。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作為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科技事業之所以能夠取得長足的進步、發揮重要的作用,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始終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對此,鄧小平早在改革開放之初就一針見血地指出:“能不能把我國的科學技術盡快地搞上去,關鍵在于我們黨是不是善于領導科學技術工作。”①《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6頁。可以說,正是在黨的正確領導下,科技建設才順利地實現了指導思想的重大轉變和科技現代化的跨越與發展,從而迎來了我國科學技術現代化的春天。改革開放以來,科技體制改革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歷史的發展也一再證明,只有堅持以科技體制改革為牽引,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才能為發展生產力創造良好的前提條件,進而實現從跟跑到并跑、領跑的轉變。對此,鄧小平強調指出:“只要我們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把力量統一地合理地組織起來,人數少,也可以比資本主義國家同等數量的人辦更多的事,取得更大的成就。”②《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2頁。黨的二十大強調,要繼續“完善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統一領導的體制,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③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35頁。。因此,必須堅持和發揮黨的領導這一最大制度優勢,充分發揮好我們黨凝心聚力的優勢,凝聚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強大合力,以自己的方式推動科技現代化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并成功地開辟和堅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僅使得我國的科學技術取得了長足進步,而且使得科技發展促進社會變革的效應日益彰顯。無論是革命、建設還是改革,方向問題都是至關重要的,推進科技改革也必須要堅持正確的方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發展之所以能夠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其根本原因在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找到了中國科技改革的正確方向,給科技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與動力支持,使其能夠在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創新道路上奮勇前進,并在激烈的世界競爭中爭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在鄧小平看來,“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①《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頁。,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之路。事實上,這也是我們黨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科技發展的歷史經驗得出來的基本結論。
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特點和現狀告訴我們,作為國之利器的科技,是提高一國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更是一國強盛的根基。對此,鄧小平早在1977年就明確指出:“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②《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0頁。從此,現代化的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成為中國共產黨人實施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戰略的一種共識。1978年鄧小平在出席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的講話中強調,如果科學技術水平不能得到應有的提高,社會生產力不發達,人民物質文化生活也就得不到改善,“我們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就不能充分鞏固,我們國家的安全就沒有可靠的保障”③《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6頁。。這些論述不僅提升了我們黨對科學技術社會歷史作用的認識,而且為科教興國戰略的提出和推進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黨的二十大報告也再次強調了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意義,指出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深化科技評價改革”。④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35頁。可以說,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戰略作用。
科技進步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改革與發展是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科技方面的改革必須與經濟社會領域的發展同步發力、相互借力,才能形成整體推動科技事業不斷發展的強大合力。對此,鄧小平立足于我國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強調“講發展,第一要有一個長期的戰略設想,第二每走一步都要小心謹慎。既要大膽,堅持現行的方針和政策,又要步伐穩妥”⑤《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第1253頁。,號召我們黨和政府要在反思科技發展落后的原因中尋求科技改革的辦法,深入研究科技各領域改革發展的關聯性和耦合性,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進而實現各項科技改革的相互促進和良性互動。科技現代化是我們黨為之追求和不懈努力的理想目標。鄧小平立足20世紀的時代高度,緊緊抓住黨和國家面臨的歷史性課題,敏銳分析時代變化和實踐發展對我國科技建設帶來的新挑戰,不斷推進黨領導科技建設的理論創新。在新時代新征程中,黨的領導干部必須善于學習科學知識、思考科學發展規律和運用科學發展成果,并把發展科學技術與人類社會的發展相協調,樹立起全面的、辯證的科學觀,才能更好地順應時代要求、把握科技發展規律,推動國家科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事業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們堅持不懈地解放思想、實踐拓展。這樣一套富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改革方法論是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基本經驗,也是我們在新的起點上全面深化科技改革的重要遵循。對此,鄧小平立足改革全局,深入把握科技改革規律和特點,在特別指出“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①《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7頁。的同時,又強調“現代化建設的任務是多方面的,各個方面需要綜合平衡,不能單打一”②《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50頁。。也就是說,要破解科技發展面臨的各種難題,化解來自各方面的風險挑戰,必須系統謀劃科技改革的科學路徑和有效方法。鄧小平的這一論述充分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對科技改革堅持正確方法論認識的深化。就鄧小平領導的改革開放偉大實踐而言,“摸著石頭過河”既是過程,也是他采取并反復強調的重要方法,富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具體說來就是先試驗,再總結經驗,最后推廣開來。具體落實到我們黨領導的科技事業中,就是要在科技實踐中摸規律、從科技實踐中獲真知。要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科技強國之路,必須大膽創新、銳意改革。唯有發展自己的高科技,才有可能真正推進科技創新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從而為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關鍵的制度支撐和政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