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科,孫亞仙
(貴州省盤州市農業農村局 貴州六盤水 553537)
動物免疫,是規?;竽琉B殖中保障養殖效益的科學措施。近年來,隨著畜牧產業的快速發展,動物免疫也成為畜牧養殖中重點關注的內容。雖然相關主體在畜牧養殖中深刻體會到了動物免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由于動物免疫知識普及程度不夠,這些主體對影響動物免疫效果的因素,以及針對性提升動物免疫效果的措施缺乏深刻的了解和科學的把握,影響了動物免疫活動開展的進度和效果[1]?;诜€定和提升畜牧養殖效益的考慮,有必要對影響動物免疫效果的因素以及相應的防控措施進行探討,以確保動物免疫的質量和效果。
免疫,是動物機體對外源性或內源性異物進行識別、清除和排斥的過程,是動物機體免疫系統發揮作用的一種保護性生理功能[2]。保持機體內外環境平衡,是動物健康成長和進行生命活動的最基本條件。在畜牧養殖中,如何在掌握影響動物免疫效果因素的基礎上,采取相應措施提高動物的免疫效果,是需要科學探究的內容。具體來說,影響動物免疫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從理論上講,母源抗體可以提高仔畜抗傳染性疾病的能力。但是,由于動物個體免疫能力的差異,以及所用疫苗的不同,母源抗體的水平通常會表現出參差不齊的情況[3]。當仔畜體內存在較高水平的母源抗體時,很容易出現因為免疫措施而引起抗原在誘發免疫應答前中和或者清除母源抗體,從而干擾仔畜機體內部的免疫力提升。
免疫應答是動物機體受到抗原刺激后,免疫細胞識別、活化、增殖和分化抗原分子,進而產生免疫物質發生特異性免疫效應的過程。一般來說,動物機體的免疫應答功能會受到動物神經、體液和內分泌調節,以及體內外環境因素的綜合影響[4]。例如,當出現氣候突變,空氣濕度過大,動物活動圈舍通風不良時,動物本身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會出現不同程度被抑制的情況,最終可能造成動物機體內部免疫細胞減少,機體的免疫應答能力降低的情況。
動物通過食用飼料吸收的營養除了維持正常的生長發育以外,還維持機體內部免疫系統運行,使免疫活性能夠得到充分的表達。如果接種疫苗后的動物在營養吸收方面出現不均衡或者偏少的情況,則會影響免疫活性的表達,進而影響免疫系統的運行[5]。例如,當動物使用的飼料中存在蛋白含量不足、霉菌毒素超標、鹽分過量,抑或維生素、微量元素偏少等情況時,動物機體內的免疫抗體的生成速度和生成數量就會受到較大程度的影響,進而導致動物的免疫反應出現滯后和免疫應答能力出現下降的情況。同時,當動物食用變質的飼料,或者含霉菌毒素的飼料,則會出現胸腺淋巴萎縮和巨噬細胞吞噬能力下降等情況,進而出現免疫抑制。
疫苗雖然能夠提高動物的免疫能力,但這種效果的前提是正確使用合格的疫苗。如果使用的疫苗質量不合格,會影響疫苗中的有效抗原含量,進而導致因為疫苗抗原含量不足而出現免疫效果欠佳的情況。容易引起疫苗抗原含量不足的原因通常有四種:①疫苗儲存運輸條件不合理,運輸過程中的溫度過高或者對滅活苗進行冷凍儲存等;②疫苗儲存時間過長,超過有效期;③疫苗稀釋方法不當;④不當的疫苗混合。同時,如果疫苗接種的方式不正確,也會影響到接種疫苗后動物的免疫能力。例如,注射疫苗時,未按照疫苗說明書上明確的稀釋劑、稀釋倍數、稀釋方法進行嚴格操作,則會導致注射的疫苗在免疫效果上打折扣,影響動物的免疫能力;如果疫苗接種劑量過大,會使抗體的形成受到抑制,出現免疫耐受或毒性反應,而如果接種劑量過少,則不足以刺激動物機體產生足夠的抗體,難以達到預期的免疫效果。
動物的免疫能力通常與動物的生長發育狀況密切相關。諸如幼齡、體弱、生長發育遲緩、患有慢性病的動物,往往會出現抗體上升緩慢的情況[6]。同時,處于亞健康狀態的動物,其機體對免疫應答的反應能力會比較弱,不能產生足夠的抗體來抵抗疫病的侵襲。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影響動物免疫效果的因素比較多,并且部分動物可能存在多種影響因素并存的情況。因此,在平時的畜牧養殖和動物免疫活動中,要結合上述可能影響動物免疫效果的因素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防控動物免疫能力下降造成的風險。
接種疫苗,是提高動物免疫能力和效果的有效策略。在平時的畜牧養殖過程中,養殖主體和動物防疫員要嚴格開展動物疫苗接種工作。在疫苗選擇時,要到專門獸醫獸藥機構購買正規廠家的疫苗,避免購買不合格的疫苗。
同時,要對疫苗的運輸、保存、使用進行規范性的管理。在運輸疫苗中,要根據疫苗的類型采取具有相應運輸條件的方式進行運輸。例如,對于凍干疫苗,要采用冷藏車進行運輸;對于滅活疫苗,則要采用恒溫車進行運輸,并且冬季運輸要注意防凍,夏季運輸要注意防陽光照射[7]。在疫苗保存中,要根據疫苗的類型,采取相應的保存措施。對于活疫苗,應進行低溫保存,且溫度越低,保存時間越長。對于滅活疫苗,則要在2~8℃的溫度下進行保存,且要避免凍結和暴曬。在使用疫苗前,要對疫苗的性狀、日期、標簽及說明書等進行全面、詳細的檢查,避免使用可能存在問題的疫苗。在接種疫苗時,要嚴格按照疫苗說明書上規定的疫苗稀釋劑、稀釋倍數、稀釋方法進行操作,并在稀釋后盡快使用,避免因為稀釋時間過長而導致疫苗的效價降低。同時,要結合疫苗免疫間隔的時間周期,科學制定免疫方案,根據動物的抗體水平變化情況適時進行免疫。即出現動物抗體水平高低不平,或者抗體水平異常升高或者偏低情況時,要進行及時的接種,以提高動物的抗體水平。
在平時的動物飼養過程中,養殖主體要保持飼料類型的穩定性,避免隨意改變飼料導致動物遭遇應激情況。同時,要加強對動物活動圈舍等場所的環境管理,及時清理養殖場內的糞便等排泄物,以及廢水、廢物,確保動物活動空間的干凈整潔。再者,要對圈舍內部的溫度、濕度、飼養密度、通風狀況等進行動態的監測和合理的管控,降低不利于動物正常生長發育情況的發生概率,減少各種應激因素的發生。
為確保動物能夠從日常食用的飼料中獲得足夠的營養成分,養殖主體要加強對飼料中營養成分的監測和分析,實時掌握動物飼料中各營養成分的含量與水平。并且,要根據飼料營養成分監測的結果,對飼料配置的方式和比例進行相應的調節,確保動物食用的飼料中的營養成分的種類和結構的均衡,使動物的機體生長發育和免疫水平得到穩步提高[8]。同時,養殖主體要結合動物成長發育的不同情況,進行差異化的飼料配置和喂養,以確保那些幼齡、體弱、生長發育遲緩、患有慢性病動物能夠通過吸收足夠的營養成分來提高自身的抗體水平。
在平時的動物飼養過程中,養殖主體要定期對相關飼養用具進行消毒,并對圈舍內的衛生進行打掃,確保圈舍內部環境的健康。飼養過程中,一旦發現可能出現或者已經出現疾病的情況,要及時采取相應的隔離、診斷和治療措施,待疾病狀況得到好轉以后,再恢復常規的免疫工作。對于因病死亡的動物,要進行無害化的處理,并對其曾活動的場所進行重點的消殺,避免疫病的傳播。在引種時,要做好檢疫和隔離觀察工作,待確定無疾病發生風險后,再進行合群養殖。
免疫效果是影響動物飼養安全性、穩定性的關鍵性因素。在平時的畜牧養殖活動開展中,相關主體要在充分掌握影響動物免疫效果因素的基礎上,采取相應的防控措施,確保動物免疫的效果。而本文重點梳理了影響動物免疫效果的五個方面的因素,并針對性地提出了規范開展動物疫苗接種活動、加強應激因素的管控、注重飼料營養成分的監測與管理和做好疾病預防工作等防控措施,為保證動物疫苗效果提供了相關經驗和方法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