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婧,郭文杰
(太原市動物防疫檢疫中心 太原 030027)
近年來,在非洲豬瘟疫情的影響下,豬養殖戶越來越重視豬疫病的防控工作。一直以來,豬疫病都是制約豬養殖業健康發展頭號問題。嗜血支原體病是一種在世界范圍內廣泛流行的疾病,目前已在歐洲、非洲、亞洲等數十個國家的人群和動物群體中發現該病。我國于1981 年在家兔中發現該病,隨后在20 多個省市的10 多種動物和人類病例中發現嗜血支原體[1]。豬嗜血支原體病是一種由豬嗜血支原體感染引起的急性、熱性傳染病,在豬養殖過程中該病較為常見,并且已給豬養殖業造了嚴重的經濟損失[2]。本文對豬嗜血支原體病的流行特點、臨床特征、診斷和防治方法進行綜述,希望為豬養殖一線嗜血支原體病的診斷和防治工作提供參考。
豬嗜血支原體病屬于血液原蟲病的范疇,它是柔膜體科支原體屬的豬嗜血支原體侵入動物機體,并附著在紅細胞表面或游離在血漿當中和骨髓當中所引發的一種以貧血、高熱、黃疸為主要特征的溶血性疾病,該病又被稱為附紅細胞體病。國際原核生物委員會和2005 版《伯杰氏系統細菌學手冊》將其劃分為支原體科。嗜血支原體是一種多形態的微生物,其形體根據寄生宿主的生長階段不同而表現不同,常見的有環形、球形、卵圓形、分支桿狀。未成熟的嗜血支原體呈球形、卵圓形,主要存在于血漿中。成熟的嗜血支原體呈環形,體型比未成熟的個體要大,常見于紅細胞表面,一般不運動。嗜血支原體的平均直徑為0.2~2.6μm。在自然狀態下,光鏡下觀察可見紅細胞呈橘黃色,嗜血支原體為淡藍色且折光性強。瑞氏染色可見紅細胞呈淡紫紅色,嗜血支原體為淡天藍色,輪廓清晰可見。嗜血支原體可感染多種動物,一般根據宿主來源來命名菌株,如人嗜血支原體、豬嗜血支原體、羊嗜血支原體等。目前,嗜血支原體無法在體外培養,因此其增殖方式、生長特征、生化特征以及致病特點仍尚不清楚。豬嗜血支原體對干燥和化學消毒劑的抵抗力較弱,一般常用的消毒藥均可將其殺死,如0.5%的石炭酸溶液在37℃作用3h 即可殺死嗜血支原體,但嗜血支原體對低溫的抵抗能力較強,在5℃的環境中可存活15d,在冰凍的血液中可存活31d,凍干后可存活數年[3]。
嗜血支原體可感染多種動物,但不同嗜血支原體對宿主具有特異性,同種動物對同種嗜血支原體敏感,不同宿主動物對異源的嗜血支原體感染性差異極大,豬嗜血支原體只感染家豬。在家畜中豬感染嗜血支原體較多,各品系、性別、年齡的豬均易感染,但仔豬和母豬發病率最高。虱、疥螨等節肢動物是豬嗜血支原體病的主要傳播媒介,此外,被病豬血液污染的注射器、手術刀等醫源性器械也是重要的傳播途徑。此外,人工授精、垂直傳播和經口傳播也是該病傳播途徑。豬嗜血支原體病在溫暖的夏季多發,冬季也有病例報道。斷奶仔豬爭斗、養殖密度過大、圈舍衛生條件較差、營養不良等也是導致豬嗜血支原體病發病的誘發因素[4]。
豬嗜血支原體病的潛伏期一般為6~10d,臨床上豬患病的嚴重程度與豬嗜血支原體的數量、毒力、宿主的生理和營養狀況有關。根據臨床癥狀通常將豬嗜血支原體病分為急性型、慢性型和亞臨床型。
患急性型豬嗜血支原體病的病豬在病初體溫升高至40~42℃,高熱不退,食欲減退,精神沉郁。隨后可見病豬鼻腔分泌物增多,咳嗽,呼吸困難,可視黏膜蒼白黃染。病豬在患病初期糞便干硬且有黏液和黏膜,有時可見腹瀉和便秘交替出現。病豬耳廓、尾部和四肢末端皮膚發紺,呈暗紅色或紫紅色。由于病豬感染后不能產生免疫力,因此再次感染后可再次患病,最后多因極度衰弱死亡。急性型豬嗜血支原體病多見于斷奶仔豬,尤其是剛閹割后的仔豬發病率更高。育肥豬通常不會出現黃疸性貧血。母豬急性感染后多見于產前應激后,病豬體溫升高,食欲減退[5]。
慢性型豬嗜血支原體病在患病后可出現進行性衰弱,消瘦,皮膚蒼白,黃疸,以繼發感染其他病原導致病豬死亡。母豬患慢性型豬嗜血支原體病可出現繁殖機能下降、不發情、受胎率降低或流產和產弱胎。
亞臨床型豬嗜血支原體病多見于急性和慢性病例轉化而來,豬群帶菌狀態可維持較長的時間,當受到應激因素作用后可使帶菌豬發病[6]。
剖檢患豬嗜血支原體病的病死豬可見其黏膜、漿膜和皮下脂肪黃染,血液稀薄,腹腔和胸腔積水,淋巴結腫大,肝臟腫大并有實質性病變,膽汁濃稠,脾臟腫大且邊緣有結節,肝臟和肺臟腫大,心包積液,胃腸黏膜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病變[7]。
根據病豬的臨床癥狀和剖檢病理變化,以及疾病的流行病學特點可進行初步診斷,但該病的確診仍需進行實驗室檢測。在臨床診斷時,應注意與豬瘟、豬偽狂犬、豬藍耳病進行區分,并應注意豬嗜血支原體病通常與其他疫病繼發或并發。
實驗室診斷豬嗜血支原體病可進行壓片法檢查、直接涂片鏡檢、電鏡觀察、動物試驗、血清學試驗以及PCR 檢測。壓片法檢查是從病豬耳靜脈采集血液滴于載玻片上,經稀釋混勻后加蓋玻片,在顯微鏡下進行觀察,若發現被感染的紅細胞失去球形立體結構,邊緣不整齊呈鋸齒狀、星芒狀、刺球狀等不規則多邊形。直接涂片鏡檢是用病豬血液進行涂片,如實染色后觀察感染的紅細胞個數。血清學檢測豬嗜血支原體病主要采取ELISA 檢測抗體,該方法可用于診斷也可用于流行病學調查。PCR 檢測豬嗜血支原體病具有快速,簡單,特異的優點,敏感染性高于病原分離技術[8]。
豬嗜血支原體病可使用大環內酯類的抗生素如紅霉素,延胡索酸泰妙菌素等進行治療。此外,還應根據病豬的臨床癥狀進行補充營養、補鐵、降溫等。
目前由于無法進行嗜血支原體的體外培養,因此尚無有效的疫苗可用于豬嗜血支原體病的預防,因此該病的預防主要采取綜合措施。在平常飼養過程中應給予豬充足的營養,同時還應保證飼料和飲水無污染。豬舍應定期清掃,豬糞便及時清除并無害化處理,定期使用消毒劑對豬舍環境、養殖器具等進行全面的消毒。此外,還應注意豬舍內無其他動物,定期撲殺蚊蟲,消滅嚙齒類動物。要控制好豬群的養殖密度,實施全進全出的飼養模式。做好豬群的檢疫工作,尤其是引進新豬必須做好檢疫工作,新豬引進后還應隔離飼養1 月后經檢疫合格后方可進入大群。在豬的養殖過程中應避免豬受到外界環境刺激,如低溫或高溫、刺激性氣體刺激、人為的驅趕、長途運輸等。豬群免疫接種或治療用的注射器和針頭應嚴格消毒,盡量使用一次性醫療器械,避免嗜血支原體通過污染醫源性器械傳播擴散。對于豬嗜血支原體病較為流行的地區,可在豬的飼料或飲水中添加免疫增強劑,提高豬群體的抗病能力,從而降低豬嗜血支原體病的發病率。若豬群中出現患豬嗜血支原體病的病豬應及時隔離病豬,并對全群豬逐頭檢查,對于患病豬隔離治療,疑似患病豬可進行預防性治療,避免健康豬接觸病豬及病豬使用過的圈舍[9]。
豬嗜血支原體病是一種在豬養殖過程中較為常見的傳染性疾病,對豬養殖經濟可造成嚴重的損失。在豬養殖過程中,豬場負責人員和獸醫人員應了解豬嗜血支原體病的診斷和防治措施,提高該病的防控意識,采取飼養管理-環境消毒-檢疫相結合的綜合預防措施,做好豬嗜血支原體病的預防工作。對于發病豬場應做好豬群的檢疫工作,發現病豬及時隔離治療,同時同群豬或疑似感染豬應做好預防性治療工作,病死豬和病豬分泌物、排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目前,豬嗜血支原體病的研究受嗜血支原體無法體外培養的問題限制,因此應進一步研究嗜血支原體的培養方法,進而進行嗜血支原體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致病機制研究、繁殖機制的研究,為特效治療藥物和疫苗的研發奠定基礎。
總之,豬嗜血支原體病是一種在豬養殖中必須防控的傳染病,其防控效果直接與豬養殖經濟效益有關,因此在做好現有的防控工作的同時,仍需研發其體外繁殖方法、疫苗等,以降低該病發病率,保證豬養殖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