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森
(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內蒙古巴彥淖爾 015000)
牛傳染性角膜結膜炎又名紅眼病,是由衣原體、支原體、立克次氏體、細菌和病毒等多種微生物感染引起的牛急性眼病[1]。牛傳染性角膜結膜炎通常并不會導致病牛死亡,但是病牛由于結膜炎和角膜炎導致視力受損,嚴重時可導致病牛失明,從而導致其采食、飲水等行動異常,對牛的增重、產奶、繁殖產生嚴重的影響,還可以增加治療成本,降低了牛的養殖效益。本綜述對牛傳染性角膜結膜炎的發病原因、流行病學、診斷與防治進行總結,希望為牛傳染角膜結膜炎的診斷和防治提供借鑒。
由于引起牛傳染性角膜結膜炎的病原仍未完全研究清楚,但多數學者認為,牛摩拉菌是牛傳染性角膜結膜炎的主要病原。牛摩拉菌是一種短粗的革蘭氏陰性桿菌,菌體大小為長1.5~2.0μm,寬0.5~0.7μm,不產生芽孢、莢膜,無鞭毛不運動。牛摩拉菌為需氧菌,在普通瓊脂培養基該菌可生長,在血瓊脂培養基上生長旺盛,菌落為灰色透明圓形菌落,致病菌菌落周圍有溶血帶,非致病性菌株不產生溶血性。牛摩拉菌對外界環境的抵抗能力不強,在外界環境中一般存活不超24h,59℃5min 即可殺死,常用的消毒劑對牛摩拉菌有效。牛摩拉菌感染后通常需要強烈的太陽紫外光照射下才能產生典型的癥狀。通常可從病牛病眼分泌物中可分離到牛摩拉菌,但用分離菌株單獨感染或僅用紫外光照射都不能引起豬傳染性角膜結膜炎,或僅可以引起較為輕微的癥狀[2]。
此外,還有多數研究者認為立克次體也是牛傳染性角膜結膜炎的病原體,病毒也可參與到結膜炎的發病過程,而細菌則是協同或繼發感染。另外,支原體、衣原體也可從病牛病眼分泌物中鑒定或分離出[3]。
傳染性角膜結膜炎可發生于多種動物,如牛、綿羊、駱駝、山羊、鹿等,不同日齡、性別和品系的動物均可發生。牛傳染性角膜結膜炎主要見于哺乳期牛、育肥犢牛等低日齡牛。患傳染性角膜結膜炎的病牛或隱性感染動物是該病主要傳染源,病牛康復后可在臨床癥狀消失數月后帶菌排菌持續數月,并且可能會再次發病。牛場內引進病牛或攜帶病原的牛是牛群暴發該病的常見原因。牛傳染性角膜結膜炎主要通過直接或間接接觸被患病動物污染的病眼、器具等而感染,如牛頭部互相摩擦,打噴嚏,咳嗽等是常見的傳播途徑。此外,飛蠅和飛蛾等昆蟲或節肢動物也可機械性的傳播該病病原。牛傳染性角膜結膜炎多發生于天氣炎熱、濕度較高的夏秋兩季,多呈地方性流行或流行性發生。牛傳染性角膜結膜炎的傳播速度迅速,短期內可使許多動物感染。牛傳染性角膜結膜炎的發生還與異常氣候和環境因素有關,如刮風、塵土、強光照射通常是該病的誘因[4]。
牛傳染性角膜結膜炎具有一定的潛伏期,時間長度一般為2~7d,病牛突然發病并迅速在牛群中傳播。在患病初期,病牛結膜充血,眼中流出大量漿液性分泌物,眼瞼炎性腫脹,通常急性結膜炎為單側性,部分病牛為雙側性。病牛病眼流出的淚液變成膿性,眼睫毛粘連,眼瞼通常閉合。2~4d 后病牛角膜充血嚴重,角膜中心出現微黃色的混濁,周圍有暗紅色邊緣圍繞,第三眼瞼可見顆粒狀濾泡。由于眼壓增高,角膜凸起呈尖圓形,可破裂形成潰瘍,活動性潰瘍的形成可引起角膜穿孔,有時可發生眼前房積膿或角膜破裂,晶狀體有時會脫落。病牛一般無全身性癥狀,但往往導致角膜云翳,角膜白斑和失明。該病的病程為1~2 周,有時經1~2 月后可自然痊愈。由于牛的眼結膜和角膜炎癥,患病犢牛采食受到明顯的影響,生長發育遲緩,奶牛產奶量下降,但一般不會引起病牛死亡[5]。
獸醫臨床上可根據病牛眼部的特征性癥狀、病變和流行病學特點進行初步診斷,應注意與惡性卡他熱、VA 缺乏、吸吮線蟲、傳染性鼻氣管炎以及外傷引起的眼部疾病進行區分。實驗室診斷牛傳染性角膜結膜炎可采集病牛病眼分泌物或結膜刮取物進行吉姆薩染色、檢查上皮細胞內原生小體、熒光抗體染色檢查病原體。也可通過沉淀試驗、凝集試驗、間接血凝試驗、補體結合試驗等進行檢查[6]。
若牛群中發現患牛傳染性角膜結膜炎的病牛應立即隔離飼養,將其安置于安靜、避光的圈舍內,由專業的人員給予護理,給病牛飼喂柔軟的飼料和干凈的飲水。可使用2%~4%硼酸溶液清洗病眼,在病眼內滴入普魯卡因青霉素注射液、硫酸慶大霉素注射液。患病嚴重的病例可在局部用藥的同時肌肉注射普魯卡因青霉素注射液以提高治愈率。此外,中藥也常用于治療牛傳染性角膜結膜炎,如可將冰片、硼砂、明礬等中藥磨成細末,撒在病眼內或水煎后清洗病眼,也有較好的治療效果[7]。
牛傳染性角膜結膜炎發病較為突然,并且傳播速度較快,并且該病可由多種病原微生物引起,因此目前無特效的疫苗可用于預防,需要牛養殖場或養殖戶采取綜合性的防控方法預防該病[8]。
首先,應做好檢疫工作。引進發病牛或帶病原牛是牛群暴發牛傳染性角膜結膜的重要因素,因此,應在引入牛前對來源地進行調查,不從疫區引進牛。對于新引進的牛在合群飼養前應做好隔離飼養和檢疫工作,也可局部或全身給予抗生素也有助于減少該病的發生。對于流行牛傳染性角膜結膜炎的地區,可在該病高發的夏秋兩季定期進行檢疫,以便于及時發現病牛,并及時隔離飼喂和治療,防止疾病的傳播擴散和病牛的病情惡化。
其次,應做好牛飼養環境的衛生清潔工作。可引起牛傳染性角膜結膜炎的病原對較長使用的消毒劑可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敏感性,因此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敏感的消毒劑進行定期消毒,并每隔一段時間更換不同抗菌或抑菌機制的消毒劑防止病原產生耐藥性。定期打掃牛舍環境,清除牛糞,減少環境中的糞污,從而減低病原微生物的數量。
此外,還應做好牛群的飼養管理工作。幼齡牛和免疫水平較低的牛更易感染病原微生物從而患牛傳染性角膜結膜炎,因此應加強牛的飼養管理工作。對于免疫水平較低的牛應做好護理工作,可給予黃芪多糖等中藥提高牛的免疫水平。日常飼養過程中應保證牛可采食營養全面和充足的飼料和牧草,給予牛干凈的飲水,從而提高牛的抗病能力。
最后,應在夏秋兩季做好滅蠅工作。飛蠅和飛蛾可機械性傳播牛傳染性角膜結膜炎的病原,因此在夏秋兩季應定期滅蠅,減少牛舍、運動場、牧場等地區飛蠅等昆蟲或節肢動物的數量。
牛傳染性角膜結膜炎是一種可由多種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急性傳染性眼病,該病具有發病快和傳播速度快的特點,但一般不會導致病牛死亡。牛傳染性角膜結膜炎可通過影響病牛的視力從而降低育肥牛的增重,奶牛的產奶量,從而可給牛養殖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對于經常流行牛傳染性角膜結膜炎的地區,應采取綜合性的措施防控該病,做好檢疫工作,加強牛群的飼養管理和環境消毒工作,降低該病的發病率。若在牛群中發現患病牛,應及時隔離病牛,使用抗生素、中藥等及時治療,同群牛也應使用抗生素進行預防性治療。目前,牛傳染性角膜結膜炎的具體致病微生物的種類仍尚不清晰,應加強該方面的研究,以便于根據病原制定防控方法和治療方法。此外,目前牛傳染性角膜結膜炎仍無疫苗用于預防,應加強相關病原的疫苗的研發工作,尤其是多種病原的聯合疫苗,為牛傳染性角膜結膜炎的預防提供有效的防控手段。總之,牛場養殖人員和牛養殖戶應提高對牛傳染性角膜結膜炎的防控意識,做好綜合性的防控工作,發現病牛及時治療,降低由該病造成的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