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萍
(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政務服務中心 山東濰坊 262600)
中國養羊業歷史悠久,已成為我國農村經濟的一個重要產業支柱,為農村經濟注入了新活力,但是仍有部分養殖戶缺乏專業知識,對疫病防控意識不強,往往容易導致一些疾病的發生。其中羊氣腫疽病是一種羊養殖中常見的傳染性疾病,在規范化的養殖條件下,該病不易侵入羊群,但若出現衛生條件差、天氣驟變、營養缺乏或管理不當等,便可能暴發該病,并快速傳播至整個羊群,危害極大。因此,養殖人員需較強防范意識,提高管理水平,減少疾病的發生。
氣腫疽梭菌為該病的病原體,屬梭菌屬,為革蘭氏陽性厭氧菌,呈梭狀,兩端鈍圓,形體粗大,單在或成對排列,無莢膜,有鞭毛,能形成芽孢。該菌有三種抗原,分別為芽孢抗原、鞭毛抗原和菌體抗原,可產生包括具有溶血性和壞死活性的α 毒素、脫氧核糖核酸酶毒素以及透明質酸酶毒素。該菌主要以芽孢體侵入羊機體,并在有腐敗物質的無氧腸腺中出芽繁殖,并通過淋巴及血液循環散播至肌肉及肝組織中使之發生病變。該菌的繁殖體極易被消毒劑等殺死消滅,但是芽孢抗逆性極強,在土壤中可存活5 年之久,在腐敗的尸體中也可存活3 個月,并且耐干燥、耐高溫,對常見的消毒液不敏感。
該病沒有年齡、性別和品種差異,任何羊只均易感染,但綿羊發病率高于山羊。
該病的傳染源為病羊及隱性感染羊。該病主要通過消化道感染,當健康羊食入被土壤中及病羊糞便、體表分泌物中病菌污染的飼料、飲水時,便可能導致疫病的發生。同時,該病還可以經消化道損傷黏膜或體表創傷侵入組織,又或蚊蟲叮咬經皮膚傳染。此外,妊娠母羊分娩、羔羊斷尾、公羊去勢等也可經傷口發生感染。
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多發于高溫潮濕的春夏季。該病傳染力強、傳播速度快,多呈地方性流行,其中潮濕的山谷和低濕的沼澤地區最易發病。
該病潛伏期短,一般為1~5d。病羊初期表現為體溫升高至41℃以上,眼結膜潮紅充血,心跳加速,精神萎靡,食欲減退甚至廢絕,行走困難,步態僵硬搖擺,有的會出現跛行,口角流出含有血液的泡沫。隨著病情的發展,臀部、背部、胸部、腰部和頸部等肌肉豐滿部位發生腫脹,并伴有熱痛。1d 之后腫脹部位中央熱痛消除,皮膚呈紫黑色,用手按壓,有彈性,并發出捻發音,叩診有鼓音,用針穿刺排出大量的氣體。發病后期,病羊體溫下降,出現嚴重的敗血癥,最后衰竭而亡。若母羊在分娩時感染該病,會陰部出現紅色腫脹,很快發生死亡。
病死羊口鼻有血水流出,腫脹部位皮膚呈黑色或黑紫色,且變硬,甚至出現腐爛。腫脹部位周邊皮膚呈深紅色或亞黃色。將病死羊進行解剖,腫脹部位的皮下組織流出大量夾雜著血液與氣泡呈紅色或黃色的酸臭味膠狀液體,腫脹部位淋巴管腫脹,且有大量的淋巴液和氣體,淋巴結腫大出血,內有漿液性浸潤;胸腹腔中有一定量的紅色液體,心外膜有出血點和灰色纖維性液體滲出;腸胃紅腫、有出血性炎癥;肝臟松而脆,切面有大量帶血氣泡流出,且有干黃壞死病灶;肺小葉腫脹,小葉間隙存在膠狀滲透液;脾臟邊緣輕微肥厚,腎和膀胱存在出血點。
在無菌條件下,采集臀部、背部、胸部或腰部等病變部位的組織或皮下滲透液涂布于玻璃片,固定后,再進行革蘭氏染色,并用顯微鏡觀察,可以觀察到藍紫色革蘭氏陽性桿菌,菌體兩端鈍圓,多為單個或成對出現,無莢膜、有芽孢,則可初步確認為羊氣腫疽梭菌。
在無菌條件下,采集臀部、背部、胸部或腰部等病變部位的組織或皮下滲透液涂布于血液培養基中,37℃厭氧條件下培養24h。若培養皿中長出灰白色的菌落,中央存在如同紐扣般的乳頭狀突起,并且周圍出現典型的β 溶血環。再結合染色結果、臨床癥狀及病理變化等,便可確診羊氣腫疽病。
該病發病較急,一旦發現患病羊只,應立即對病羊進行治療。在患病早期,將患病部位氣體排出體外,皮下注射0.1%~0.2%高錳酸鉀溶液或0.1%甲醛溶液。若發病嚴重,應及時進行外科手術并配合抗菌藥物進行全身性治療。將患病部位切開,清除壞死組織,并用2%高錳酸鉀溶液或3%過氧化氫進行沖洗,將創口暴露于環境中,防止厭氧氣腫疽梭菌繁殖[1]。若病羊腿中間部位出現腫脹,可利用繃帶將腫脹部位上方扎緊,以防止腫脹蔓延。可采用青霉素或磺胺類藥物進行抗菌治療,磺胺嘧啶鈉注射液,按體重0.1mg/kg·bw 的劑量,1 次/d,連續注射3d 為一般1 個療程即可[2]。或頭孢噻呋鈉與板藍根注射液,2 次/d,連續3d[3]。在發病后期還需進行強心、補液。采用5%碳酸氫鈉靜脈注射,每次100mL,1 次/d,連續注射5d;并配合靜脈注射強心劑(1%地塞米松注射液3mL、10%安鈉咖注射液30mL、5%葡萄糖生理鹽水注射液300mL,混合均勻),1 次/d,連續注射5~7d[2]。
此外,還可以采取中草藥治療,這既可以避免耐藥性的產生,也可以減少藥物殘留。配方一:龍膽草、八里麻、血藤各12g,百部、天花粉各15g,銀花、連翹各9g,石韋、獨活各6g,黃柏8g,加水煎煮,去渣取汁侯溫灌服;或者也可以將藥材混合研磨成粉末,用溫水調和灌服,1 次/d,連續服用3~5d,治療效果明顯[4]。配方二:天冬、薄荷各6g,黃柏、連翹、車前草、馬鞭草各9g,混合均勻,全部研成粉末,加入適量冷開水,攪拌均勻給病羊服用,1 次/d,連續服用2~3d,效果同樣顯著。配方三:獨活、石韋各6g,黃柏8g,連翹、銀花各9g,天花粉、百部各15g,血藤、八里麻、龍膽草各12g,加水煎煮,侯溫灌服,1 劑/d,連續使用3~5d[5]。
免疫接種是預防該病最直接、最有效的防御措施。養殖戶可根據當地該病的流行特點,制定疫苗接種計劃,接種程序如下:不論大小羊每只均接種氣腫疽滅活苗1mL,免疫有效期為6 個月。
潔凈的飼養環境是羊群健康成長的關鍵性保障。養殖人員在飼養過程中,應及時清理掉欄舍內外的排泄物和污染的墊草,定時清洗欄舍墻壁、地面、產房及運動場所等地,保持欄舍地面干燥,鋪好舒適暖和的墊草。同時還需制定嚴格的消毒滅蟲制度,定期對養殖場內外進行全面徹底的消毒殺蟲,安裝防蟲鳥網,避免飛鳥、老鼠、蚊蟲等隨意出入養殖場。養殖人員進出需更換專門的防護服,并進行消毒方可進出;養殖場應遵循全進全出的飼養計劃,將相同生長階段的羊群合群飼養,統一售賣;不允許外來人員、車輛隨意進出羊養殖場,養殖場需配置統一的專用的飼料運輸車輛,若羊販子、飼料商或保險人員等可安排同一時間進行商業洽談,并需進行洗手、消毒,避免多次出入,增加疫病傳播風險。最后,還需安裝完善水、電、氣等設備,并定期進行維護,保障欄舍內舒適的溫度、濕度,特別在炎熱的夏季,注意防暑降溫,寒冷的冬季,注意防寒保暖,避免產生各種應激反應,使得免疫能力下降,引發疾病。
羊群在不同生長階段對營養的需求有所不同。因此,養殖人員需根據羊群的生長階段特點制定相應的飼料配方,斷奶期的羔羊,需適當地補給添加細軟的干草料或優質、鮮嫩的牧草;而育肥期的羊群,需要科學合理的搭配飼草和飼料,并給予干凈充足的飲用水;妊娠期和哺乳期的羊需要提供營養豐富的飼草料,適當增加蛋白質和纖維素的含量,保障胎兒健康發育和充足的泌乳量。同時,還需定時定點進行飼喂或放牧,不要打亂羊群正常的生理代謝規律。此外,還需合理保管儲存飼草料,禁止飼喂變質和污染的飼草料,飼草料需放置在干燥通風的地方,避免受潮或蟲鼠叮咬,導致飼草料發霉或污染。
原則上應遵循自繁自養培育計劃,但若必須引種,養殖人員通過網絡、報紙等途徑關注當地是否發生疫病,并還需到引種地進行考察,無疫病方可引種;同時引種應遵循就近原則,選擇離養殖場最近的引種場,避免羊群長途勞累,產生應激反應,引發疾病。引種的車輛需進行嚴格的消毒處理,在運輸途中要繞開疫區,引種回來后,需隔離飼養30d 左右,并定期進行檢疫,若羊群健康狀態良好,無疫病方可混群飼養。此外,在飼養過程中,仍需實時觀察羊群動態,定期進行檢疫,若發現異常,及時隔離處理,若有疫病暴發,及時上報、隔離,并將病死羊進行無公害處理。羊群上市也需進行檢疫,避免問題羊流入市場。
專業的飼養技能是羊群健康生長的保障。在中小規模的羊養殖場,特別是基層的養殖場,飼養人員的專業水平普遍不高,往往憑借經驗進行飼喂,欄舍衛生環境較差,營養不夠全面,飼草料品質不佳,飲用水源不夠衛生,飼養管理不科學,羊群的體質參差不齊;此外,還對羊群疫病的判斷通常不準確,極易發生因誤判、錯判導致疫病大范圍的蔓延,而且往往為了暫時的利益,對疫病的暴發往往不上報,最終導致疫病難以控制,引發較大的經濟損失。
綜上所述,羊氣腫疽病傳染力很強,傳播速度快,致死率高,危害極大。因此,在日常養殖過程中,要堅持以“預防為主,防大于治”的原則,構建健全的防疫制度。嚴格做好日常消毒殺蟲工作,提供干凈、通風、舒適的飼養環境,飼喂營養豐富的飼糧,加強檢疫工作,及時接種疫苗。一旦發現病羊,立即隔離治療處理,盡量減少死亡,全面保證羊群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