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鋼,李志美
(山東省諸城市畜牧業發展中心 山東濰坊 262200)
羊螨病又稱疥癬病,是由羊螨蟲寄生在羊體皮膚表面引起的接觸性傳染病,其主要病原寄生蟲有疥蟲和癢螨。它是一類接觸性感染疾病,患病家畜與健康家畜飼養,就會造成病原傳播,感染健康家畜。對家畜的危害性較大,會造成毛質量的下降,繁殖能力降低,還會影響羊自身的抵抗力,嚴重時可導致羊只死亡。隨著我國畜牧業的發展,集約化、規模化已經成為一種新的養殖模式。這種集約化、規模化的發展方向,能夠有效擴大羊群規模,但在一定程度上也為羊螨病的發生提供傳播途徑,提升羊螨病患病率,威脅到了養殖戶的經濟收入。所以,本文就羊螨病治療進行論述,選擇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進行治療,提升治療效果,以期對畜牧業發展提供參考。
羊螨蟲的病原主要有疥蟲和癢螨。成年癢螨是一種長圓形寄生蟲,口器為刺吸式,所以可以吸附在羊體皮膚表面,吸取皮下滲出液。體長最短為0.5mm,最長可達0.9mm,肉眼能夠觀察到,雌螨在皮膚表面產卵。而疥蟲寄生在羊表皮之下,疥蟲的雄蟲比雌蟲小,雄蟲體長約為0.2~0.25mm,寬度約為0.15~0.19mm。而雌蟲體長約為0.33~0.45mm,寬約為0.25~0.35mm,其前端有一圓形的咀嚼型口器。有4 對圓錐形肢體。以動物表皮的淋巴液和膠質層組織作為食物。相比癢螨,疥蟲較短。疥蟲和癢螨寄生蟲均有4 個生長階段,即卵、幼蟲、若蟲、成蟲四個階段。雌蟲一個生存周期內能排出超過40 個蟲卵,平均壽命為40~43d。
羊螨病我國各地都很流行。由于螨蟲適應能力強,因此各類環境中都可存活。因此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其中,該病在春初秋末和冬季比較活躍。夏季發病率較低,主要是因為陽光照射充足,羊體表溫度較高,對螨蟲繁殖和活動有顯著的抑制性;另外,在陰雨天,圈舍內陰暗、潮濕,造成畜舍環境較差,適宜螨蟲的發育繁殖。羊螨病在各品種羊均可發生,患病與羊自身的抵抗力的高低也有一定的關系。羊螨病具有一定的地方性流行特點,該病傳播能力強,感染率高,在我國各地均有發生。螨蟲宿主種類多,病原體難以徹底凈化。因此,對羊群危害嚴重。養殖過程中,若疾病防治不當容易造成大范圍傳播。
傳染源:傳染源主要是病羊和帶蟲動物。
傳染途徑:羊螨病感染途徑有直接感染和間接感染兩種。直接感染就是健康羊只直接接觸病羊,而導致健康羊只患病的過程;而間接感染是被病羊污染過的圈舍、墊草、水槽、飼槽、墻壁以及飼養員的雙手或者衣物觸碰病羊后沒有及時消毒處理的等都可能感染健康羊只。
易感動物:與山羊相比,綿羊更易感,特別是改良后的細毛和半細毛雜交羊。
羊只感染螨病后皮膚瘙癢,組織明顯增厚,同時伴有大量皮屑,羊毛脫落,影響其質量。初期臨床癥狀主要表現在羊體的少毛區域,尤其是四肢內側和嘴部,都會出現輕微紅腫,產生小結節,之后形成丘疹,丘疹破裂形成創面。病變部位不斷向臀部和背部發展,最終感染至全身。由于病羊皮膚表面劇烈瘙癢,羊只不斷在圍欄等摩擦,使得患病部位羊毛大量脫落,皮膚裸露,并伴有嚴重的出血現象。隨后出血部位將形成堅硬的結痂,結痂創面不斷變大,流出淡黃色膿液。
病羊采食下降,日漸消瘦,導致繁殖能力下降。疥蟲和癢螨寄生蟲對不同種群的羊造成影響不同,疥蟲對山羊易感,而癢螨對綿羊易感。羊只患病后,螨蟲在體表逐漸擴散,如果螨蟲進入耳道,耳道內短時間就會產生暗黃色結痂,造成耳道堵塞,聽覺喪失;如果擴散至臉部,則影響病羊采食和呼吸。
相對成年羊,羔羊更易感,并且病情嚴重,主要表現為劇癢、被毛粗亂或脫毛、結痂、皮膚增厚、食欲不振、消瘦。病灶主要出現在嘴角、眼睛周圍、鼻子邊緣、耳面與頭部交接處。病情嚴重的會蔓延至腋下、腹下和四肢等無毛或少毛的部位。病羊死亡后口唇破裂,被毛粗亂,消瘦。發病羊群中羔羊2~3 月齡發病率最高,可達90%。
首先,檢測人員取病羊病變部位的皮膚組織進行檢測,皮膚組織應帶有少量血液。將樣品置于表面皿內,隨后在30℃條件下進行加熱。在表面皿下方放置黑色紙張,同時將加熱后的表面皿對光照射。若能明顯觀察到皮膚組織中有蟲體移動,則可確診為羊螨病。另外,檢測人員也可采集病羊皮屑,隨后加入液體石蠟并將其放置于載玻片上,在顯微鏡下進行觀察,若發現活的蟲體則可確診。除此之外,檢測人員還可將采集的病羊皮屑放置于試管內,隨后添加5%苛性鉀溶液,1h 后若皮屑出現軟化溶解,則可對試管內的沉淀物進行觀察,若在沉淀物內觀察到螨蟲蟲體,則可確診羊患有羊螨病。
選用75g 枯礬、40g 乳香混合后碾磨成細粉,與植物油按照1:2的比例混合,然后加熱,涂抹在羊表皮病患部位,反復多次涂抹即可痊愈。
也可以選用冰片3g,兒茶6g,明礬4g,狼毒、苦參各5g,花椒8g,將所有的藥材混合后,用水煎熬,過濾藥渣,在病羊患處用藥液擦拭,特別是對皮膚表面產生結節的部位,應對患處進行反復多次擦拭[1],同時,在病羊飼喂時,飼料中添加等量藥液,有助于病羊的恢復。
皮下注射阿維菌素或伊維菌素藥物,劑量按照2mg/kg·bw 的注射,對于病情較嚴重的羊只,間隔一周需要再注射一次。藥物注射時,工作人員應提起病羊頸部皮膚,將針頭與皮膚垂直隨后刺入。當針頭可以左右擺動時方可注射藥液。
口服藥物可選用阿苯達唑阿維菌素片,劑量按照0.1 片/kg·bw的標準口服;還可以選用阿苯達唑伊維菌素片,劑量按照0.03 片/kg·bw 的標準口服[1]。
對于病原是疥蟲,皮下注射可選用2%碘硝酚注射液,用量為10mg/kg·bw;或選用1%伊維菌素注射液,劑量按照0.02mL/kg·bw注射。如果病原是癢螨,也可以選用伊維菌素皮下注射,按照0.2mg/kg·bw 注射[2]。
病羊在進行藥浴前,工作人員應嚴格控制浴液溫度,保持水溫在36~38℃左右,水溫不可過高,否則會對病羊機體產生負面影響。水溫過低會導致藥效無法充分發揮。在對病羊進行藥浴時,應根據病羊病情,增加藥液使用量。這樣即可有效避免藥效損失。還可保證藥液濃度。藥浴時間通常為一分鐘左右,藥浴過程中應注意羊頭的浸泡。3 月齡以上的羔羊進行藥浴時,應將體質較弱的羊放在最后入池。對于妊娠末期的母羊主要采用涂抹法進行治療。病羊藥浴后應將其放置于無病區進行放牧。放牧結束后應將其飼養于完全消毒處理后的羊舍。將40%巴胺磷溶液按500mL:1,000L 水濃度配成水溶液,隨后讓病羊進行藥浴。第1 次藥浴結束一周后再進行第2 次藥浴。第2 次藥浴可選用0.05%蠅毒磷溶液或0.2%~0.3%精制馬拉硫磷溶液的水溶液。藥浴結束還需使用2%甲酚皂溶液清洗病灶處。清洗完成后可將0.025%蠅毒磷溫水溶液涂抹于病灶處。
為了提高病羊療效,在使用中藥和西藥治療的同時,在患處涂抹外用藥物,涂抹前先將患病及周邊區域的被毛剪除,處理干凈患處表面后,在患處涂抹雙甲脒溶液,盡量避免涂抹到健康皮膚上。一般情況下,患處涂抹雙甲脒溶液,結痂在48h 之內就可以自動脫落。也可以用0.05%溴氰菊酯溶液噴灑患處,或用氰戊菊酯溶液噴霧,均勻噴灑在患處,如果病情嚴重,可以適當提高藥劑濃度,間隔一周進行二次涂抹。由于許多治療藥物對病羊皮膚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因此病羊一次涂藥面積不可超過體表面積的25%。
羊螨病預防過程中,養殖人員應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①日常加強養殖環境的管理,為羊群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羊舍定期通風、適當增加光照,并提供清潔的飲水,保持圈舍干燥清潔,勤清圈舍(漏縫地板)糞便。有條件的養殖場還應做好環境溫度控制工作,保證羊舍內溫度適宜,為羊群提供舒服的生長環境;②加強飼養管理工作。保證日糧營養充足且全面,避免突然更換飼料;③做好環境殺菌消毒工作。蟲卵在器具、欄桿等上能夠存活3 周左右,所以,應對圈舍定期消毒[3]。工作人員可使用0.5%的敵百蟲溶液對羊舍地面、墻面、水槽、料槽等進行全面殺菌消毒。消毒完成后還需使用清水對羊舍進行全面的沖洗,從而有效保證羊舍內外環境衛生,避免羊群受到消毒液的影響;④定期對羊只進行藥浴,可選用二嗪農溶液或雙甲脒溶液。同時養殖人員應加強日常巡視工作,一旦發現病羊,立刻隔離治療,從而有效降低養殖經濟損失;⑤定期對羊群進行驅蟲,每年春、秋季節各驅蟲一次。驅蟲時,養殖人員可選用伊維菌素注射液對羊群進行肌肉注射。注射完成一周后再次進行注射,可起到良好的驅蟲效果;⑥做好引種羊群的疾病檢疫工作。引種時禁止從疫情嚴重的區域引入。引種時還應對羊群進行疾病檢疫,同時應做好隔離飼養工作。隔離觀察一個月后,在確保引入的羊群無任何疾病后方可與原有羊群進行混群飼養;⑦養殖過程中應加強對羔羊的飼養管理。由于羊螨病對羔羊致死率較高,因此做好羔羊預防性驅蟲工作,及時將斷奶羔羊與母羊進行分群飼養可有效降低羊螨病的發病率。及時發現治療。
羊螨病作為一類常見的畜類疾病,一旦暴發就可能對養殖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常采用西藥對羊螨病進行治療,會增強病羊的耐藥性。西藥治療羊螨病療效是有限的,所以本文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進行治療,從而有助于病羊恢復。中藥治療具有多靶點、多種有效成分、多種作用渠道等優勢[4],且不會對蟲株形成耐藥性,在羊體內形成的藥物殘留也相對較低。我國羊的養殖業規模正在不斷擴大,必須要開展有效動物防疫工作,才能保證我國養殖業的穩定發展。養殖過程中嚴格控制傳染源和切斷傳播途徑,養殖密度合理,避免與病羊接觸。一旦發現病羊,立即隔離,結合實際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保證羊的健康養殖,為養殖戶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