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忠,董軍,寶音圖
(1.阿魯科爾沁旗農牧局 內蒙古赤峰 025550;2.阿魯科爾沁旗烏蘭哈達鄉人民政府 內蒙古赤峰 025556;3.阿魯科爾沁旗新民鄉人民政府 內蒙古赤峰 025563)
近年來,國內市場對羊肉、羊乳和羊毛等品種需求量不斷增加,因此促進了羊養殖業的發展。在我國的家畜養殖品種中,美利奴羊、灘羊、卡拉庫爾羊、薩福克羊等綿羊品種是地方養殖的主要動物品種,對當地畜牧經濟具有重要意義。但隨著綿羊養殖數量的不斷增加,羊群密度隨之提高,綿羊及相關產品的貿易運輸越加頻繁,導致各類羊疫病發病頻繁,尤其是在養殖技術較為落后、疫病防控意識低下的地區,羊疫病的發病率更高,嚴重制約了羊養殖經濟的發展。本文對綿羊養殖中需要重點防控的細菌病進行綜述,并對各類細菌病的診斷要點以及防治措施進行總結,希望為地方綿羊養殖中細菌病的診斷與防治予以借鑒。
羊梭菌病是由梭狀芽孢桿菌屬的細菌感染引起的一類疾病,主要包括羊快疫、羊猝狙、羊腸毒血癥、羊黑疫和羔羊痢疾[1]。
1)羊快疫。羊快疫是由腐敗梭菌感染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多見于綿羊,山羊發病率較低。羊快疫多發于6 月~2 歲的發育較好的綿羊。腐敗梭菌在自然環境中廣泛存在,尤其是在沼澤、低洼草地等地區分布較多。多數綿羊體內也存在腐敗梭菌,在秋冬兩季和初春季節,由于天氣突變、營養不良、抵抗力下降和陰雨潮濕等因素影響下,腐敗梭菌在綿羊體內迅速增殖,分泌毒素,從而引起羊快疫[2]。
臨床上,羊快疫發病突然,快速死亡,無表現較為明顯的臨床癥狀。病程較緩的羊表現出拒食、離群、不愿走動、腹痛、臌氣、磨牙、結膜潮紅、口流血沫,偶見排出血糞。在發病后的數小時內快速死亡。剖檢可見病羊尸體迅速腐敗膨脹,天然孔流出血水,可視黏膜呈藍紫色。真胃有出血性炎癥,胃黏膜充血腫脹,胃底和幽門部廣泛出現大小不等的出血斑,或呈彌漫性出血、壞死和潰瘍。腸道充血、出血,有時可見壞死灶或潰瘍灶。
羊快疫的確診需進行實驗室檢測,常用病死羊的肝臟進行染色鏡檢,也可采集病料進行細菌的分離鑒定。
2)羊猝狙。羊猝狙是由C 型產氣莢膜梭菌引起,主要見于成年羊,以1~2 歲的綿羊發病率較高,多發于春、冬兩季,多為地方性流行[3]。
羊猝狙的臨床癥狀與羊快疫類似,病程短促,常見患病綿羊未出現臨床癥狀即突然死亡,有時可見病羊掉群、臥地,精神不安,痙攣,眼球突出,在數小時內死亡。剖檢病羊可見十二指腸和空腸黏膜嚴重充血、糜爛,部分腸段出現大小不等的潰瘍。病羊的胸腔、腹腔和心包內有大量積液,可形成纖維素性絮塊。
羊猝狙的確診也需要進行實驗室檢測,常用的檢測方法為C型產氣莢膜梭菌的分離鑒定,也可將小腸內容物離心上清接種于小鼠以驗證是否存在β 毒素。
3)羊腸毒血癥。羊腸毒血癥是由D 型產氣莢膜梭菌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臨床表現與羊快疫類似,因此又被命名為類快疫。羊腸毒血癥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和條件性,多呈散發,綿羊發病率較高,山羊也可發病,其中以2~12 月齡膘情較好的羊發病率較高[4]。
臨床上,患羊腸毒血癥的病羊表現為突然發病,迅速死亡,死前表現出頭后縮,步態不穩,呼吸困難,磨牙,流涎,倒地后四肢呈游泳狀運動,抽搐、痙攣,多在2~4h 內死亡。剖檢病羊可見腎臟軟化和腸道出血。病羊腎臟表面充血,實質松軟,一觸即碎。肝臟和膽囊腫大,肺充血、出血、水腫。小腸黏膜充血、出血,有潰瘍灶,嚴重時腸壁呈紅色。
根據臨床癥狀和剖檢后病羊腎軟化和腸道出血即可診斷,確診需進行實驗室檢測,可采集小腸內容物進行PCR 檢測,也可使用抗毒素血清進行中和試驗。
4)羊黑疫。羊黑疫又名傳染性壞死性肝炎,是由諾維氏梭菌引起的一種急性高度致死性毒血癥。羊黑疫多發于1 歲齡以上的羊,發病羊多為營養良好的肥胖羊。羊黑疫多發于春夏兩季,尤其是肝片吸蟲流行的低洼潮濕地區[5]。
臨床上,羊黑疫的癥狀與羊快疫、羊場毒血癥極為相似,該病的病程十分急促,多數病羊未表現出臨床癥狀就突然死亡,少數病例可出現掉群、拒食、呼吸困難、臥底,并在3d 內快速死亡。剖檢病羊可見其皮下靜脈充血,皮膚外觀為暗黑色。病羊皮下組織常見水腫,漿膜腔有液體,暴露后接觸空氣凝固,液體呈黃色。心室內膜出血,真胃幽門部和小腸充血出血。肝臟腫大,表面有凝固性壞死灶,壞死灶呈灰黃色,不整齊的圓形,周圍有鮮紅色的出血帶。
根據病羊的臨床癥狀和剖檢后的病理變化即可初步診斷,確診需進行實驗室檢測,常用的檢測方法有卵磷脂酶試驗檢測毒素,熒光抗體技術檢測諾維氏梭菌。
5)羔羊痢疾。羔羊痢疾是由B 型產氣莢膜梭菌引起一種急性毒血癥,多發于7 日齡以內的羔羊,尤其是2~3 日齡的羔羊發病率最高[6]。
臨床上,羔羊痢疾的潛伏期為1~2d,患病羔羊在病初精神沉郁,停止進行,不久后發生腹瀉,糞便惡臭,呈液狀或糊狀,發病后期糞便中可含有血液,甚至排出血便。患病羔羊逐漸虛弱,常在1~2d 內死亡。羔羊還可出現神經癥狀,四肢癱軟,臥地不起,呼吸急促,口吐白沫,頭向后仰,體溫降低,在數小時內死亡。患病羔羊皺胃存在未消化的凝乳塊,小腸黏膜充血發紅,潰瘍周圍有出血帶環繞,有的腸內容呈血色。腸系淋巴結腫脹充血。羔羊痢疾可根據臨床癥狀和剖檢后的病理變化進行初步診斷,確診需進行實驗室檢測,主要檢測方法有細菌的分離鑒定、毒素鑒定或分子生物學檢測等。
由于大部分羊梭菌具有發病急、快速死亡的特點,因此該類病以預防為主。羊快疫、猝狙、羔羊痢疾、腸毒血癥、黑疫、肉毒梭菌(C型)中毒癥、破傷風七聯干粉滅活疫苗或羊快疫、猝狙、羔羊痢疾、腸毒血癥、黑疫、肉毒梭菌(C 型)中毒癥、破傷風七聯干粉滅活疫苗進行預防,上述疫苗均需要采取皮下或肌肉注射,免疫保護期為6~12 個月不等。對于出現臨床癥狀的病羊可采取抗生素進行治療,如肌肉注射硫酸卡那霉素、鹽酸多西環素拌料等,在治療時還需要根據病羊的臨床癥狀進行對癥治療,同時加強病羊或感染羊只的護理工作。
羊布魯氏菌病是由布魯氏桿菌屬的細菌感染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傳染病,主要危害性成熟的母羊和公羊。該病可通過黏膜、消化道、破損皮膚和配種途徑進行傳播[7]。
多數羊在感染后呈隱性感染,不表現臨床癥狀,羊群中妊娠羊可出現流產癥狀,流產多發生于妊娠3~4 個月。部分羊可出現關節炎或滑液囊炎,導致病羊跛行。公羊可發生睪丸炎和附睪炎。剖檢流產胎兒可見胎衣呈黃色膠凍樣浸潤,表面可覆蓋有纖維蛋白絮片或膿液,皮下呈出血性漿液性浸潤,臍帶漿液性浸潤,淋巴結、脾臟等器官出現不同程度的腫脹,有的散布炎性壞死灶。公羊出現化膿性或壞死性睪丸炎,睪丸腫大,后期睪丸萎縮。
由于羊布病無較顯著特異的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因此需要實驗室檢測以確診該病,常用方法有凝集試驗、PCR 檢測、ELISA 等。
羊布病的防控主要通過接種布魯氏菌病活疫苗進行防控,同時每年定期檢測羊群中羊布魯氏菌的感染情況,發現陽性羊只及時淘汰處理。
羊鏈球菌是由馬鏈球菌獸疫亞種引起的一種急性、高熱、敗血癥為特征的細菌病,綿羊最易感染,多發生于冬春兩季,且呈地方流行[8]。
臨床上,病羊可出現不同程度的癥狀,其中最急性型的病羊僅表現出輕微的不易察覺的癥狀即死亡。急性型的病羊可出現體溫升高、食欲廢絕、眼結膜充血并流出漿液性分泌物、鼻腔有漿液性膿性鼻液、呼吸困難、排出混有黏液或血液的糞便。妊娠羊可出現陰門紅腫,流產癥狀。亞急性的羊體溫升高,食欲不振,有透明的鼻液流出,咳嗽。呼吸困難。實驗室檢測時可檢測病羊的肝臟、腎臟等進行涂片鏡檢或分離培養,檢出鏈球菌即可確診。
羊鏈球菌病的治療可使用磺胺嘧啶鈉注射液、板藍根注射液等藥物進行注射治療,同時還應根據病羊的臨床癥狀進行對癥治療。羊鏈球菌病的預防主要采取疫苗接種,可使用羊敗血型鏈球菌病活疫苗尾根皮下注射,可有效降低羊鏈球菌病的發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