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立敏,蔡擴軍,2*
(1.烏魯木齊市動物疾病控制與診斷中心 烏魯木齊 830063;2.新疆農業大學動物醫學學院 烏魯木齊 830052)
抗生素在防治畜禽疾病、降低病死率、提高養殖經濟效益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如果使用不當,不但會造成細菌耐藥性增加,而且會造成動物性產品中抗生素殘留,危害人類健康,污染生態環境[1-3]。濫用抗生素引起的肉、蛋、奶等動物性食品安全事件報道層出不窮,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廣泛關注[4]。為加強獸用抗菌藥綜合治理和管理,有效遏制動物源細菌耐藥,整治抗生素殘留超標問題,降低濫用抗生素對人民身體健康的危害,國務院和農業農村部相繼制定了《獸藥管理條例》《全國遏制動物源細菌耐藥行動計劃(2017—2020 年)》《全國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化行動方案(2021—2025 年)》等系列法律法規、政策文件,對整個抗生素產業及養殖行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產生的經濟、社會及生態效益日趨顯著,推動了畜牧業綠色健康發展[5]。
近年來,新疆牛羊養殖業發展十分迅速,牛羊存欄量不斷增加,但隨之牛羊的細菌性疾病愈加流行,抗生素使用量逐漸增加[6]。為了解新疆牛羊細菌性疾病及抗生素使用現狀,本研究對新疆牛羊易感的細菌性傳染病及抗生素使用現狀開展了調查,分析發現的問題,為促進抗生素在牛羊養殖業的科學安全使用提供參考,為消費者提供健康安全、營養豐富的牛羊肉、奶等產品提供源頭上的保障。
乳房炎是奶牛場發病率最高、造成損失最大的疾病之一。引起乳房炎的細菌主要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無乳鏈球菌、大腸桿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奶牛乳房炎分為臨床乳房炎和隱性乳房炎,一般情況下隱性乳腺炎采用中藥治療調理,比較嚴重的臨床乳腺炎用抗生素治療。使用的抗生素主要有青霉素、鏈霉素、慶大霉素、紅霉素、卡那霉素、四環素、環丙沙星、林可霉素、氟苯尼考等,主要采取乳區灌注、肌肉注射及靜脈注射的方法治療。
產氣莢膜梭菌病舊稱魏氏梭菌病,由梭狀芽孢桿菌屬中不同毒素型的產氣莢膜梭菌引起的以動物壞死性腸炎、腸毒血癥、猝死等為特征的人獸共患病。畜禽中對羊危害最為嚴重,可引起羔羊痢疾、羊黑疫、羊腸毒血癥、羊快疫及羊猝疽等,牛亦可感染。已知產氣莢膜梭菌可分為5 個型(A~E),能快速產生多種致命的外毒素,毒素進入血液循環引發毒血癥。牛羊往往突然發病,全身肌肉震顫,行走不穩,呼吸困難,快速倒地而亡。該病發病急,死亡快,死亡率高。近幾年新疆產氣莢膜梭菌病發病率上升明顯,毒性變強,未接種羊三聯四防苗的老疫區,很多地方發病率超過了50%,給養羊業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損失。治療用的抗生素主要包括氨芐西林鈉、頭孢噻呋鈉、阿莫西林、土霉素、磺胺嘧啶、泰樂菌素、氟苯尼考、四環素等。
牛羊大腸桿菌病主要是犢牛和羔羊感染大腸桿菌后引起的以腹瀉和敗血癥為臨床特征的傳染病。犢牛大腸桿菌病稱為犢牛白痢,常發于十幾天以內的新生犢牛,特別是還未吃到初乳的牛。羊大腸桿菌病常發于6 周齡以下的羔羊,其中1 周齡的新生羔多為腹瀉型,排出的糞便為半液體狀,帶氣泡或鮮血;2~6 周齡的羔羊多為敗血型,體溫升高,腹瀉或者不腹瀉都有可能。牛羊發生敗血型大腸桿菌病死亡快,死亡率高。該病在牛羊抵抗力弱或消化不良時容易發生,主要是經消化道感染傳播。誘因包括未吃初乳、圈舍潮濕、氣候不良、糞尿污物污染、營養不良等,冬春舍飼期多發。使用的抗生素包括慶大霉素、卡那霉素、土霉素、鏈霉素、新霉素、甲砜霉素、氟苯尼考等。
牛羊巴氏桿菌病是由多殺性巴氏桿菌感染引起的一種敗血癥為特征的人畜共患傳染病。分別稱為牛出血性敗血病(牛出敗)、羊出血性敗血病(羊出敗)。該病多以地方流行或散發形存在,急性型呈敗血癥和出血性炎癥,主要臨床特征是高熱、肺炎、急性胃腸炎以及內臟廣泛性出血,病死速度快、病死率高。該病一般發生在悶熱、潮濕、冷熱交替、多雨、氣候劇變的時候,其他發病誘因包括長距離運輸、遷移頻繁、飼草料突變、營養元素缺乏、寄生蟲感染等。使用的抗生素主要包括青霉素、鏈霉素、四環素、恩諾沙星、環丙沙星、土霉素、林可霉素、復方磺胺甲噁唑等。
牛沙門氏菌病又稱為犢牛副傷寒,主要是由于感染鼠傷寒沙門氏菌、都柏林沙門氏菌等引起,多發生在1 月齡內的犢牛,主要癥狀就是快速下痢、高溫、食欲廢絕、呼吸受阻等,如果治療不當或者未及時治療,一般于一周內死亡,懷孕牛感染后常常流產。羔羊感染柏林沙門氏菌和鼠傷寒沙門氏菌后引起羔羊副傷寒,常以急性敗血癥和下痢為主要癥狀,而發生綿羊流產的病原體是羊流產沙門氏菌,以流產為主要特征。使用的抗生素主要包括硫酸慶大霉素、硫酸新霉素、磺胺嘧啶鈉、磺胺間甲氧嘧啶、土霉素、恩諾沙星、環丙沙星等。
氣腫疽病是一種反芻動物感染氣腫疽梭菌而發生的急性傳染病,又稱黑腿病、爛腿黃或鳴疽,所有反芻動物中牛最易感,羊時有發生,綿羊比山羊多發。患病牛往往在腿部等肌肉豐富的部位發生氣性、炎性的腫脹,常常伴有跛行、無法站立、體溫上升、精神不振、食欲減退或拒食、反芻停止等癥狀。該病主要通過病畜的傷口和消化道傳染,其病原芽孢能夠在土壤中長期生存,因此,一旦牧區被污染很容易使動物再次發病,呈地方性流行。該病在一年四季均可發生,雨季易發,常發生于山谷低濕的牧場或每年泛濫的地區。常用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土霉素、慶大霉素、四環素、磺胺嘧啶鈉、磺胺噻唑鈉等。
牛羊李氏桿菌病是由李氏桿菌引起的牛羊以腦膜腦炎、敗血癥和孕畜流產為特征的人畜共患傳染病。在臨床上綿羊的李氏桿菌病最為常見,且主要是以旋轉為特征的腦炎型,故又名旋轉病,山羊其次,牛的發病率低于羊。常發于懷孕母畜和幼齡牛羊,并以流產和神經癥狀為主要特征,具有較高的病死率。青貯飼料與該病的發生關系密切。使用的抗生素主要包括鏈霉素、四環素、復方磺胺甲噁唑、慶大霉素、磺胺嘧啶鈉、磺胺噻唑鈉、頭孢噻呋、硫酸慶大霉素、土霉素、阿莫西林等。
牛羊腐蹄病是一種由壞死桿菌、化膿棒狀桿菌等細菌感染蹄部引起的蹄部上的疾病。主要癥狀有病蹄腫脹腐爛、化膿,可見帶孔的污灰色壞死組織及腐敗性液體排出,重癥還可能引起全身性敗血癥。環境差、糞尿污物多、營養不均衡是該病的誘因。感染治療方法包括局部外用藥物療法、手術療法、局部注射用藥療法等,急性或嚴重性腐蹄病采用全身療法進行治療。使用的抗生素主要包括青霉素、鏈霉素、四環素、紅霉素、磺胺嘧啶、土霉素等。
子宮內膜炎屬于牛羊繁殖系統及產后疾病,以急性膿性卡他性子宮內膜炎較為多見,發病率較高,轉為慢性后則常引發子宮積膿、積水,常常導致不孕、習慣性流產。多種病原菌均可引起該病,包括布魯氏菌、沙門氏菌、胎兒彎桿菌、結核菌、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鏈球菌、棒狀桿菌、綠膿桿菌等。使用的抗生素主要包括青霉素、鏈霉素、慶大霉素、卡那霉素、恩諾沙星、土霉素、紅霉素、金霉素等,常采用子宮灌注和全身性抗生素治療的手段。
很多牛羊養殖場(戶)缺少科學的飼養方法和管理經驗,抗生素使用不合理:①不管什么病都用抗生素,認為抗生素治療效果好、見效快,當成“萬能藥”,不知道獸用抗生素只可用于細菌感染而對病毒感染無效;②憑經驗使用抗生素,或到獸藥經營店購買抗生素時詢問獸藥經銷商,按獸藥經銷商的推薦給牛羊用藥治療,或看別人家怎么用,自己家就怎么用,不看主要成分和含量,沒有根據動物的種類、年齡、體重、疾病程度采取適宜的劑量、給藥途徑和療程;③在臨床治療選用抗生素時不做細菌耐藥試驗,不重視藥敏試驗的作用,沒有選擇對細菌最敏感的抗生素,造成治療效果不佳;④不了解藥物協同、藥物拮抗、藥物配伍禁忌知識,在聯合用藥時造成達不到應有療效或者增大了藥物的毒副作用;⑤在治療過程中,部分養殖場(戶)為了避免病情加重或者節約開支,出現盲目加大用量或者提前停止用藥的情形,這不僅增加了抗生素的毒副作用,造成嚴重的抗生素殘留,還會出現治療不當造成的牛羊死亡等現象;⑥在抗生素使用過程中,部分養殖場(戶)只認準一種藥,常會大劑量或長時間使用某一種抗生素,使動物的耐藥性不斷增加。
部分牛羊養殖場(戶)對獸藥管理政策、法律法規知識和畜產品安全知識基本不掌握,甚至不了解相關休藥期的規定,未建立獸藥休藥期、禁用藥物、養殖用藥記錄等制度,獸藥使用后沒有記錄的習慣,存在牛羊獸藥使用后未到停藥期限就出欄上市現象,這對畜產品安全造成一定的隱患。
國家層面制定了《獸藥管理條例》《獸用處方藥和非處方藥管理辦法》《獸藥停藥期規定》《食品動物用獸用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食品動物用獸用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分級管理目錄(征求意見稿)》《食品動物禁用的獸藥及其他化合物清單》等法律法規、體系文件,在獸用抗生素合理使用及動物性食品安全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但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很多養殖場(戶)不了解,或者一知半解。沒有依據有關法律法規、政策文件制定本場的實施細則、規章制度,沒有建立獸用抗菌藥物臨床應用評估與持續改進制度,沒有意識到自己對抗生素的使用負有主體責任。另外監督執法部門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由于體制改革、人員編制、監管體系、檢測技術、認識不足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使得這些法律法規、制度文件無法完全落實到位,無法對轄區內牛羊養殖場(戶)做到及時全面的監督檢查,可能造成殘留抗生素超標的動物性產品流入市場。
近年來,獸用抗生素超標殘留的負面事件越來越多,國家陸續開展了獸用抗生素減量化行動,相繼在食品動物中禁止使用洛美沙星、培氟沙星、氧氟沙星、諾氟沙星、硫酸黏菌素、非潑羅尼、喹乙醇、氨苯胂酸、洛克沙胂等藥物,制定了《全國遏制動物源細菌耐藥行動計劃(2017—2020)》《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化行動試點工作方案 (2018—2021 年)》《全國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化行動方案(2021—2025 年)》,并在飼料中全面禁止添加促生長類抗生素(農業農村部第194 號公告)。通過調查,很多養殖場(戶)只關心抗生素是否治好了疾病,如果疾病沒有明顯好轉,就會加大用量或者更換別的抗生素,對禁用藥物目錄不了解,沒有意識到遏制動物源細菌耐藥、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化行動的目的意義。
牛羊細菌病還包括羊布魯氏菌病、牛結核病、牛羊炭疽病等,這些病在新疆地區有一定的流行率,危害嚴重,但牛羊一旦確診這些病后必須撲殺并無害化處理,一般不用抗生素治療,故在此文中沒有提及。從牛羊細菌病調查來看,產氣莢膜梭菌、巴氏桿菌、大腸桿菌的病原在新疆地區污染面較廣,發病率較高。從牛羊細菌病發病后抗生素使用情況來看,大中型牛羊養殖場中的絕大多數基本能遵循抗生素的使用要求和休藥期規定,僅個別由于管理不善及獸醫技術水平較低等原因而出現不科學、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而小型養殖場及養殖場(戶)既是飼養員,又是技術員,科學文化水平及專業素質有限,對抗生素使用的原則、要求和規定知曉率和執行率較低,不科學、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現象相對較為嚴重。提升養殖場(戶)科學、合理使用獸用抗生素水平,需要相關部門加強宣傳、培訓、監督、管理,不斷增強養殖場(戶)的主體責任意識和抗生素減量化意識,落實國家及地方有關抗生素使用的規定要求,保障動物性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