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玉軍,蘭淑芬,姜紅巖
(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畜牧業發展服務中心 山東青島 266200)
近年來,非洲豬瘟對短時期內生豬存出欄、市場價格等帶來了較大影響,國內大型養殖集團順勢進行了生豬養殖的戰略擴張,較多社會資本也涌入生豬養殖行業,對生豬養殖產業將帶來深遠影響。為加快推進生豬養殖產業高質量發展,筆者對青島市即墨區的生豬養殖現狀及特點進行了調研,并探討推進生豬養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對策。
近10 年來,隨著美麗鄉村建設和人居環境整治的加快,以及生豬市場的不穩定,散養戶退出迅速。近幾年,即墨區的飼養主體也在發生變化,目前主要分為大型養殖集團投資的養殖基地、規模化養殖場和生豬養殖專業戶。根據2019 年統計,從養殖場戶數量看,即墨區年出欄500 頭以上的生豬規模養殖場僅71 家,生豬養殖專業戶達到1,200 余家;從養殖數量來看,規模化養殖比例約為52%。受非洲豬瘟、市場價格變動大且快、大型集團和社會資本涌入生豬養殖產業等因素影響,近兩年尤其是2022 年以來,不少生豬養殖專業戶陸續停養退出,大型養殖場建成投產,僅牧原集團投資建成并投產的一個六層立體式養殖基地,年出欄生豬就達10 萬頭,約為以往年度總出欄量的30%,規模化程度的不斷提高顯而易見。
截至2022 年上半年,在即墨區建成投產的大型養殖集團包括牧原集團、正大集團、大北農集團,其中牧原集團“自繁自養”式養殖基地存欄能繁母豬可達5,000 頭,年出欄育肥豬10 萬頭;大北農集團“公司+農戶”式養殖基地存欄能繁母豬可達5,000 頭,年出欄仔豬10 萬頭;正大集團“公司+農戶”養殖基地存欄能繁母豬可達6,000 頭,年出欄仔豬12 萬頭,一個育肥基地年出欄育肥豬1.6 萬頭。另有社會資本投資的炎帝生豬養殖企業能繁母豬設計規模達到2 萬頭,目前主體工程已經完工,預計2023 年上半年投產。即墨區生豬養殖產業結構正在由以生豬養殖專業戶為主,向以龍頭企業和規模養殖場為主快速轉變,隨著龍頭企業設計規模不斷加大以及產能的不斷釋放,龍頭企業占比會越來越高。
自2017 年“環保風暴”以來,各級政府不斷加大監管執法力度,因地制宜、因場施策,指導養殖場戶采取干清糞、異位發酵床、膜覆蓋等技術模式,加快配建糞污處理設施。新建的養殖場必須遵照“三同時”要求,舊場戶重點投資改造完善雨污分流和糞污處理設施。養殖場戶的生態環保意識和糞污治理主體意識得到加強,實現了“重生產、輕環保‘向’生產環保兩手抓”的轉變。即墨區規模養殖場的糞污處理設施配建率達到100%,生豬養殖專業戶配建率在95%以上,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0%以上。
即墨區無一級種豬場,現有二級種豬場4 處,其中正大集團的2 處二級種豬場不對外銷售二元能繁母豬,另外2 處二級種豬場僅存欄種母豬約1,000 頭,大部分的養殖場戶需引進外地的優質能繁母豬。現有生豬人工授精站1 處,種公豬約30 頭,僅在即墨東部設立了生豬精液銷售網絡。不僅即墨區,整個生豬養殖產業的種豬體系存在自主創新偏弱的問題,養殖場戶飼養的主要是由長白、大白、杜洛克等外源豬種二元雜交生產出來的能繁母豬,存在“卡脖子”風險。商品豬場生產育肥豬所用的公豬精液良莠不齊,也造成能繁母豬生產性能差異較大[1]。
早期建成的養殖場戶沒有規劃、設計不合理、設施化水平低,大部分養殖業主年齡偏大、管理及技術水平不高,導致生豬產業生產效能低下。尤其是,非洲豬瘟以來的生豬市場階段性高價位引發了“肥留母”、“二次育肥”的現象,更是拉低了生產效能,還浪費了飼料資源。目前,生豬養殖已由“等行情”時代轉向“拼成本”時代轉變,需要從提升養殖水平方面要效益,管理落后、效能低下的養殖場戶會逐步失去競爭力。
非洲豬瘟常態化防控對養豬行業的生物安全體系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鄉村生態振興和環保治理對養殖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型養殖集團的擴張對生豬養殖水平和成本競爭提出了更高要求,這些都表明生豬養殖的門檻在提高。而飼料成本的居高不下不僅使養殖利潤縮水甚至虧損,更是提高了生豬養殖的資金門檻。
除大型養殖集團投資的養殖基地和大型養殖企業外,大部分生豬養殖場戶仍是采用了較為傳統的豬舍、圈欄、飲水嘴、人工飼喂、人工清糞等,設施化水平較低。尤其是,面對非洲豬瘟以及市場價格波動,大多數年齡偏大的養殖業主,不愿或無力投資進行設施化標準化改造。而設施化水平的較低直接影響了科技應用和管理水平,導致標準化水平不高。
按照國家政策的要求,跨區調運生豬將會逐步受到限制,調運活豬逐步向調肉轉變。大型養殖集團擴張生豬養殖基地的同時也紛紛向食品企業轉型升級,正在全國布局屠宰。養殖場戶在資金、人才、技術等多方面與龍頭企業相比,存在較大差距,中小豬場和養殖專業戶尤其是經營性散養戶占市場份額會進一步縮小。但由于我國地域、人口、經濟分布不均等原因,經營性散養戶不會完全消失,生豬養殖專業戶會在長時期內存在。因此,應順勢而為引導生豬養殖產業向“大型養殖集團基地、規模養殖場和養殖專業戶”科學合理共存方向轉變,率先在經濟發達地區引導經營性散養戶逐步退出,采取“提升一批、轉行一批”的方式指導達不到環保要求、生產效能低下的養殖專業戶逐步改行。
目前存在自繁自養、專業育肥、合同育肥等幾種養殖模式,并且自繁自養模式居多[2]。自繁自養模式的主要優點是有利于控制疫病、延續性強、具有根據市場選擇出售仔豬和育肥豬的主動權,主要缺點是投資大、盈利慢、技術要求較高,既要有養殖母豬的技術,還要有養殖哺乳仔豬以及育肥豬的技術,而且豬舍要有母豬舍、產房、保育舍和育肥舍。專業育肥的主要優點是經營方式簡單、技術要求較低和飼養周期短、資金周轉快,主要缺點是仔豬供應不穩定、對仔豬疫病和免疫情況不熟悉、流動資金較大。合同育肥的主要優點是采取了“公司+農戶”的方式、仔豬供應及收益穩定,主要缺點是在生豬市場行情較好的情況下收益相對較低、非洲豬瘟背景下對合同戶生物安全措施和規模的要求不斷升級。隨著自繁自養經營性散養戶和養殖專業戶的退出,“公司+農戶”的養殖模式會逐步加強。
采取設施設備和生物技術讓畜禽糞便和秸稈結合制作有機肥或糞肥并施用于農田,實現種養結合、農牧循環,既是解決畜禽養殖糞污問題、推進資源化利用的必要途徑,是提高種植秸稈還田利用率和減少化肥使用量改善土壤的有效辦法。在生豬養殖方面,要采用豬糞水減量-多級沉淀-肥料還田、畜禽糞便沼氣處理-天然氣處理等模式。對豬糞采用“干清糞”、改進飲水器具、減少圈舍沖洗次數、雨污分離等方法,從源頭減少糞污產生數量,將糞污運至發酵場或沉淀池、沼氣池中,進行無害化處理后用作農田、菜地、果樹和經濟作物的肥料。鼓勵具備資金、勞力和種植技術等條件的生豬養殖場戶流轉周邊土地,實現單場戶閉環的種養結合;沒有條件的要與周邊種植戶簽訂養殖廢棄物資源化消納協議,或由將生豬養殖糞污加工成有機肥或糞肥并進行銷售的第三方進行處理。在種植方面,要充分發揮有機肥替代化肥、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政策優勢,加強糞肥施用技術指導和服務,提高種植戶使用糞肥和有機肥的積極性。尤其要針對生豬養殖產業相對其他畜禽產業產生污水較多的特點,要鼓勵種植大戶、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配套建設液態糞肥田間貯存池、輸送管網等設施,實現場內糞污貯存發酵與田間糞肥貯存利用設施相配套。同時,要培育糞肥經紀公司、經紀人等社會化服務主體,建立糞肥收貯運還田體系,構建糞肥還田市場化運營機制。
生豬養殖產業可著力從科學合理調整生豬養殖產業結構,因地制宜轉變生豬養殖模式,加強生豬養殖廢棄物資源化促進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等方面實現產業的提質增效,以推動生豬養殖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