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齊田,劉海霞
(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畜牧業發展中心 山東濰坊 261100)
非洲豬瘟最先在1921 年的肯尼亞發生,隨后逐漸傳播在各個國家,非洲豬瘟是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的傳染病,病原為非洲豬瘟病毒,可通過老鼠、蚊蠅、軟蜱等進行傳播,可以感染各個時期的豬,引起豬體內的淋巴細胞凋亡,該病毒不耐高溫,但是耐酸耐堿;該病的病原傳播范圍廣,發生疫情時養殖場很難控制且復產,影響了生豬的價格波動,造成了生豬產業鏈從業人員的失業和地方品種豬滅絕,給我國的養豬業帶來了巨大的損失[1]。
我國首次發生非洲豬瘟是在2018 年,雖然傳入的時間不長,但是對我國的養豬業帶來了很大的損失,此病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且傳染性較強,傳播速度較快,目前沒有較好的治療方法,防治疾病的難度較大;但是,如果在養豬產業過程中,養殖人員能夠做到及時發現,及時治療,將會降低很大的損失;多數研究發現,非洲豬瘟的生存能力較強,若生豬的清潔不到位,將會有很大的可能導致非洲豬瘟的再次發生,非洲豬瘟的傳播媒介非常廣泛,患病豬的排泄物、養殖工作人員的衣物、運輸的車輛等都是該病毒的傳播媒介;也有研究顯示,野豬的生活條件較為復雜,感染該疾病的風險較大,野豬也會將該病毒傳播給家豬,被稱為病毒的循環傳播現象[2]。本文將從非洲豬瘟的發病癥狀及診斷方法,該病毒對豬育種工作的影響及發展措施這三個方面進行闡釋,希望能夠引起廣大養殖者對于非洲豬瘟的重視及做出合理的預防措施,將會提高養豬業的經濟發展,提高養豬的養殖效益。
該病的潛伏期較短,急性感染非洲豬瘟的病豬無明顯的癥狀就引發了死亡,亞急性癥狀為發熱,驅趕走時伴有疼痛感,慢性癥狀的病毒可以潛伏2~3 周才出現臨床癥狀;患病的豬癥狀有體溫升高,采食量下降,呼吸頻率加快,皮膚等處有發紺,妊娠母豬會出現流產癥狀,還有的病豬表現為腹瀉、嘔吐,此病的死亡率較高,部分病豬耐過此病后,生長發育的速度變慢,容易繼發其它疾病的發生;剖檢時發現,器官周圍有出血點和瘀斑,腹腔內有積液,淋巴結腫大,中樞神經系統周圍有水腫和出血的癥狀,急性型的病豬全身的器官和淋巴組織出血和腫脹的跡象是最明顯的,脾臟的質地變脆,肺部出現嚴重的水腫,慢性型的病豬出血和腫大不太明顯,扁桃體會有壞死灶且急性和亞急性無該特征[3]。此病一般用實驗室診斷的方法較為準確,病原學檢測的方法有紅細胞吸附試驗、聚合酶鏈式反應、熒光定量PCR、微滴數字、等溫核酸擴增技術,血清學檢測的方法有酶聯免疫吸附試驗、膠體金免疫層析技術、免疫印跡法[4]。
非洲豬瘟導致了養殖場大量的豬死亡或者被撲殺,種豬、繁殖母豬存欄量下降,種質資源較好的豬也受到非洲豬瘟的影響,數量也在下降,資料顯示,在2019 年下降到最低谷,隨后慢慢回升,隨著國家政策的支持,繁殖母豬的數量在上升,其中三元雜種母豬數量最多[5]。
商品代仔豬從原種豬、曾祖代、祖代、父母代的后備等大概需要36 個月時間,形成生豬供應時間較長,非洲豬瘟導致這一環節出現斷節或者其它狀況,導致豬的引種工作受阻或暫緩,從而制約了我國豬產業的發展,限制了豬的育種工作[6]。
養殖場由于非洲豬瘟的影響,導致養殖場破產且無法在短時間內恢復,導致養殖場的工作人員、生豬的育種工作、屠宰場、飼料廠等一系列相關行業受損,導致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下崗失業,從事育種工作的人員為了生存也會轉為其它行業發展。
由于非洲豬瘟還沒有較好的治療方法,并且疫情傳染速度較快,死亡率極高,因此,為了防止疫情的擴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撲殺生豬,有些優質的地方品種數量不多,一旦被受到感染的威脅時,必須進行將其撲殺,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對于育種工作的發展極為不利。
我國的生豬育種工作較國外相比技術相對落后,很多大型的養豬企業還是依賴引進國外品種,非洲豬瘟的發生,導致我國現有的育種技術手段將會處于一個暫停狀態,嚴重制約了我國的生豬育種工作的繼續;育種工作的繼續建立在專業的技術人員,一旦暴發疫病,還會導致育種工作人員的流失[7]。
在非洲豬瘟的形勢下,豬的安危受到了很大的威脅,不論是商品豬還是地方品種,都造成了一定的威脅。豬的遺傳資源保護此時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利用現有的種質資源進行繁育后代,加快豬育種工作的選育進展,另一方面,要對我國現有的豬遺傳資源進行保護,利用現有的分子技術,保證遺傳資源的有效性,同時也要加快地方豬遺傳材料的收集和種質資源的采集,并做好相關保護工作。
生豬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專業人才的發展,我國應該重視此專業的人才培養,給專業技術人員提供良好的工作條件,鼓勵并支持育種工作人員進行外出學習,并將其運用到實踐中,提高養豬產業的育種工作效率;當地政府應該鼓勵和支持生豬產業的發展,鼓勵專業的人才投入到生豬的育種工作中,為生豬產業的發展提供高質量的人員保障,保障我國生豬產業的可持續化發展。
在非洲豬瘟的背景下發展生豬產業,需要做好生豬產業的規劃與產業布局,才能保障生豬產業的健康發展,結合當地的特點選擇適合當地養殖豬的品種,規劃好生豬養殖場的建設和人才引進,采用先進的設備和科學的規劃,給生豬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制定科學合理的飼養管理方案,做好生豬疾病的防控工作和突發疾病的急救措施,保證生豬的健康養殖,做好生豬的銷售工作,保證生豬畜產品的正常流通和畜產品的質量,做好生豬產業的合理發展[8]。
我國今后生豬產業的發展必然是綠色、生態的趨勢,因此,綠色環保的理念是我們發展生豬養殖業最重視的一部分,做好生豬養殖業帶來的環境污染工作,并對此現象做出一系列的措施,例如生豬的糞便可以進行集中堆肥處理或者建設沼氣池,根據當地的發展做出合理的舉措,避免污染周邊的空氣、水源等環境;也要定期給養殖人員進行培訓,培訓一些生豬養殖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疾病及防治措施,提高養殖人員的安全意識,做好養殖場的消毒工作,避免將病毒帶進豬場,引發疫情,堅持綠色發展生豬產業。
非洲豬瘟的發生,最根本的原因是防控措施不到位,導致病毒感染了豬群,引起了疾病;在今后的飼養管理工作中,應提高生豬的防疫工作水平,加強豬飼料的管理,滿足豬的營養需求,提高自身的抵抗力,定期開展疫苗開展工作,提高豬的免疫力,提供清潔干凈的飲水;在進行豬的引種工作時,嚴格把控豬的檢疫檢測工作,確保仔豬的健康,引進的豬群先進行隔離飼養,檢疫合格后,再進行合群飼養;當有非洲豬瘟疾病出現時,及時采取隔離措施,全面進行消毒,消毒劑應多種消毒劑交替使用,以免產生抗藥性,并對其余的豬群合理的飼喂一些抗病藥物,以防疫病嚴重[9]。
目前,疫苗是預防一切疾病最有效的手段,若是能夠研制出有效預防非洲豬瘟的疫苗,將會對我國的養豬業帶來巨大的發展,因此,相關的科研院校應該加大疫苗的研發力度,可以盡快地研制出可預防和治療該病的疫苗,地方的衛生防疫部門也應該配合相關工作,共同做好產品的研發工作[10]。
綜上所述,非洲豬瘟目前無較好的預防疫苗和治療手段,我們應該根據非洲豬瘟的臨床癥狀,對養殖場內的生豬進行嚴格的監測,做到及時發現,及時治療,爭取將損失降到最低,目前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做好養殖場的生物安全措施,加大對地方優質種資源的收集與保護,培養專業化的養殖工作人員,對養豬業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保持養豬業的綠色發展理念;同時也要加大非洲豬瘟疫苗的研制,可以有效地預防非洲豬瘟,保證生豬養殖產業健康平穩的發展,提高養豬產業的經濟,提高養豬業的養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