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恒信
(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畜牧獸醫事業發展中心 濟南 250200)
犢牛指的是6 月齡內的小牛犢,犢牛飼養管理是否標準、規范,是影響后期體型、泌乳和繁殖性能的重要因素,如飼養管理不到位,不僅會影響生長發育速度,而且會增加疾病的發生概率,進而降低養殖效益,因此規模化牛場養殖人員應提高犢牛飼養管理意識,為犢牛健康生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母牛生產時,接產人員要做好接產準備工作,犢牛順利和母牛分離后,接產人員應及時用干凈的毛巾擦凈犢牛口腔和鼻腔中的黏液,同時讓母牛舔舐犢牛體表的羊水,確保犢牛順利呼吸,如進行上述操作后犢牛依然無法自主呼吸,可提起犢牛后肢倒掛并拍打其胸部,促使其吐出黏液,防止窒息。與此同時,要做好剪臍消毒工作,在臍帶6cm 處剪斷,然后將黏液捋出,接著用10%碘酊浸泡臍帶消毒,一般需持續消毒1 周左右,直至犢牛臍帶完全脫落方可停止消毒。
犢牛出生后,應在2h 內吃上、吃足初乳,最晚不可超過6h,母牛初乳中富含免疫球蛋白、維生素、胡蘿卜素、鎂鹽,是犢牛生長不可缺少的物質,同時也是提高犢牛免疫力的重要物質。首次喂乳量控制在1.5~2kg 左右,然后每天增加0.1kg,禁止喂初乳過量造成腹瀉。要做到定量、定溫、定時、定人喂初乳,防止出現應激反應。喂初乳1 周后即可飼喂常乳,可采用人工哺乳法,在奶瓶上套上橡皮乳頭奶嘴誘導犢牛吸乳。常乳飼喂時,一般每天早晨6—7 點,中午1—2 點,晚上7—8 點各喂1 次。要結合溫度控制好喂乳溫度,尤其是冬季氣溫低,每次喂乳前需加熱至38℃時再喂,防止刺激胃腸道。喂奶后需及時對奶具清洗消毒。此外,要結合日齡控制好常乳飼喂量,逐漸減少喂乳量,便于后期順利斷奶。一般1~20 日齡每天投喂常乳6kg,21~30 日齡每天投喂7kg,51~60 日齡每天投喂6kg,61~70 日齡每天投喂4.5kg,81~90 日齡每天投喂2.5kg。
犢牛出生后1.5 周,即可訓練其采食,每次吃乳后在犢牛嘴唇上涂抹適量的代乳料誘導其采食,一般經過3d 訓練后即可自行采食飼料。此時即可將飼料盛在飼料盤中并放置在欄舍內讓犢牛自行采食。初期每頭牛每天可飼喂代乳粉20g,后期結合犢牛日齡逐步增加飼喂量。每日應及時清理飼料盤中殘留的飼料,防止污染霉變。飼喂代乳粉一段時間后即可逐步改喂混合精料,要控制好飼喂量,1 月齡內的犢牛每天飼喂0.5kg,1 月齡后至斷奶前每天飼喂1kg,5 月齡時應保證每天飼喂1.5kg。日常喂料時,可投喂胡蘿卜,起到平補充維生素的作用[1]。
犢牛初期飲水可將適量的乳汁融入飲水中讓犢牛飲用。要保證飲水清潔衛生無污染,并控制好飲水量和溫度,1 周齡內的犢牛飲水溫度需控制在38℃左右,1 周齡后即可飲用常溫水,冬季飲水時需對飲水加熱再飲用,防止刺激胃腸系統造成腹瀉。
養殖人員需結合犢牛日齡、飼料攝入量等方面的因素適時斷奶,一般情況下,在哺乳至2~3 月齡且犢牛每天進食飼料量達到0.6~0.8kg 時即可斷奶。過早過晚斷奶均會對犢牛的生長發育產生一定的影響。斷奶時,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從2.5 月齡時開始斷奶,每天逐漸減少喂奶量,直至3 月齡完全斷奶。針對體弱的牛,可結合實際情況適當推遲斷奶時間。
犢牛飼養時,要控制好圈舍溫度,為犢牛營造舒適的環境,防止產生冷熱應激誘發疾病。要結合季節性因素靈活調整圈舍溫度,夏季及時開窗通風,必要時設置排氣扇,降低圈舍內部溫度,避免犢牛中暑。冬季應及時做好防寒保暖工作,避免冷風侵入。一般情況下,將牛舍溫度始終控制在15~20℃之間最為適宜。
犢牛養殖時,保持良好的衛生環境非常重要,養殖人員要保證牛舍有良好的通風、光照條件,及時排出牛舍內的氨氣等污染氣體,保持牛舍干燥。要定期更換柔軟舒適的墊草,每日及時清理牛舍內的糞便及污水,減少細菌滋生繁殖。要定期做好消毒工作,輪換使用石灰水、高錳酸鉀、氫氧化鈉、過氧乙酸等消毒劑,對圈舍、墻面、地面、用具、通道等實施全面徹底的消毒,殺滅潛藏的病原微生物,保證犢牛健康生長。
適時分欄,是提升犢牛生產性能的重要舉措,因此養殖人員應結合日齡因素適時將犢牛分欄飼養。當前,犢牛欄包括單欄、群欄2種。分欄時先將犢牛放置于靠近產房附近的單欄中飼養,1 個月后再逐步過渡到群欄中飼養。分欄時應保證同一欄舍內的犢牛日齡一致,避免出現以大欺小、生長不齊的現象,同時也便于飼養管理工作的開展。
犢牛養殖時,應保證每天有適當的運動,提升其免疫水平。舍飼犢牛養殖每天運動時間控制在2~3h 左右,在晴朗天氣的下午4—6 點趕入運動場內讓其自由活動,同時要在運動場內設置水槽和料槽,及時補水補飼。降雨前需及時將犢牛趕入欄舍,降雨后應延緩運動時間。冬季運動時間以上午溫度升高后為宜。
犢牛臍炎主要是由于斷臍時消毒不當,或者斷臍后消毒不持續,進而導致犢牛臍帶感染細菌發炎。犢牛臍炎初期癥狀表現并不明顯,隨著病情發展,犢牛出現消化不良、下痢、精神萎靡、發燒等現象,臍帶腫脹,觸診質地堅硬,同時犢牛出現疼痛感。按壓臍帶后流出有惡臭味的膿汁,后期病牛瘦弱,生長發育遲緩。
犢牛臍炎治療時,初期可對患處用2%高錳酸鉀溶液反復清洗,然后涂抹適量的10%碘酊,如臍帶周邊腫脹,需分點肌注青霉素100 萬IU;如病牛臍帶已形成膿腫,需及時將其切開排膿,然后用3%過氧化氫溶液反復沖洗,再用生理鹽水沖洗干凈,最后創口用碘酊消毒防感染;如臍部有壞死組織,需進行手術清除,然后再涂抹碘酊或硫酸銅。同時肌肉注射抗菌素,降低繼發感染的幾率;針對出現全身癥狀的病牛,可肌注青霉素150 萬IU,早晚各1 次,連續用藥3~5d。
犢牛臍炎預防時,要重點做好斷臍消毒工作,斷臍后用10%碘酊充分浸泡臍帶1~2min;斷臍后應保持良好的衛生環境,及時清理圈舍內的糞污,定期更換墊草,定期用氫氧化鈉、高錳酸鉀等消毒,防治犢牛臍炎的發生[2]。
犢牛腹瀉的致病原較多,如:細菌、病毒、寄生蟲等。相比較而言,新生犢牛腹瀉的致病原以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為主,再加上飼養時管理不當,冷熱應激,免疫不及時,會進一步增加犢牛腹瀉的概率。尤其是1 周齡內的犢牛,腹瀉發病率極高,病牛以急性發病為主,食欲差,精神差,發燒,背腰拱起,排出粥樣狀酸臭味糞便,顏色為黃白色,有的呈灰白色,觀察糞便可發現未完全消化的凝乳塊,病牛肛門周邊沾滿糞便,后期病牛極易因為脫水衰竭致死。
犢牛腹瀉治療時,常用藥物如下:肌注20%安鈉咖10mL,1 次/d,連續用藥3d;內服硫酸黏菌素,按照每1kg 體重0.1g/d 的劑量分早中晚3 次服用,連用3d;病毒性腹瀉可肌注黃芪多糖注射液,按照0.1mL/kg 劑量使用,1 次/d,連用3d;為避免犢牛脫水酸中毒,可口服補液鹽,補液鹽成分:氯化鈉3.5g、氯化鉀1.5g、碳酸氫鈉2.5g、葡萄糖20g、溫水1,000mL,調配均勻后按照每1kg 體重100mL 的劑量分早中晚3 次服用[3]。
犢牛腹瀉預防時,要讓犢牛及早吃上、吃足初乳,進而獲得被動免疫抗體,提升抗病力;控制好喂奶量,避免誘發傷食性腹瀉;控制好牛舍溫濕度,做好防寒避暑工作,避免產生冷熱應激;斷奶時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減輕應激。
犢牛肺炎,也被稱為支氣管肺炎,是2~4 月齡犢牛的常見病,其病原繁多,包括:細菌、病毒、支原體、衣原體等,再加上圈舍通風不良,光照不足,陰暗潮濕,犢牛心肺功能發育不完善,極易誘發犢牛肺炎。患病犢牛精神萎靡,食欲下降,嚴重的食欲廢絕,前胃弛緩,發燒,結膜潮紅,呼吸不暢,呈腹式呼吸,先干咳后濕咳,流鼻涕,支氣管分泌物增多,治療不及時犢牛極易因肺心癥、敗血癥死亡。
犢牛肺炎治療時,常用藥物如下:肌注磺胺嘧啶鈉,按照0.1g/kg·bw 劑量使用,早晚各1 次,連續用藥3d;肌注5%恩諾沙星注射液,按照0.05mL/kg·bw 劑量使用,早晚各1 次,連續用藥3d;肌注卡那霉素,按照15mg/kg·bw 劑量使用,1 次/d,連續用藥3~5d;青霉素鉀300 萬IU,30%安乃近30mL,稀釋之后,由肺腧穴位置注射,給藥1 次/d,連續用藥2 次。使用上述藥物治療時,需配合靜脈注射5%葡萄糖生理鹽水1,000mL,起到補充水和電解質的作用[4]。
犢牛肺炎預防時,要保持良好的圈舍衛生環境,及時通風,排出污染氣體;及時清理糞污,減少細菌滋生;加強營養補充,提高抵抗力;定期落實消毒工作,殺滅潛藏致病菌,確保犢牛健康生長。
綜上所述,規模化牛場犢牛養殖時,應制定標準化、規范化的飼養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措施,強化飼養管理和常見病防治工作,確保犢牛安全出生,健康生長,加快出欄速度,提高養殖效益,助推畜牧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