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宇新
續范亭在延安第一次見到朱德時,沒想到這位揚名四海的三軍統帥居然樸素得猶如一個農家老翁。續范亭感慨之余,揮筆寫下:“敵后撐持不世功,金剛百煉一英雄。時人未識將軍面,親切和藹田舍翁。”短短數語,朱德獨具的風采便躍然紙上。作為全黨全軍的清廉典范,朱德以廉潔奉公、勤政為民在軍民心中樹起了一座清風正氣、廉潔自律的不朽豐碑。在抗戰初期,朱德在寫給前妻的三封家書中,他以民族大義為重,兩袖清風,殷殷囑托,堪稱清廉楷模,風范長存。
抗戰的號角吹響后,朱德心潮澎湃,壯懷激烈,揮筆寫下抗日誓言:“復我河山,保我民族!保衛國家,是我天職!”1937年8月25日,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朱德任總指揮。他肩負歷史的重任和民族的重托,率領八路軍總部于9月6日從陜西省涇陽縣云陽鎮出發,開赴山西抗日前線。
烽火歲月急,家書抵萬金。朱德在率領八路軍總部出發的前一天,給遠在四川省南溪縣的前妻陳玉珍寫了闊別十多年的第一封信。陳玉珍是朱德的第三任妻子,也是他在川中家鄉的得力賢內助。1917年二人結婚,南昌起義后朱德追求革命真理,遠走他鄉,動蕩的時局,國民黨的通緝,讓多年征戰在外的朱德和家人早已音訊全無。直到全民族抗戰爆發,國共第二次合作,朱德才有機會和四川的親友書信往來。這封信是戰火中的牽掛,是十多年的思念,是朱德對家中親人近況的詢問,也是在向家人報告自己的平安和戰況。
玉珍:
別久念甚。我以革命工作累及家屬,本屬常事,但不知你們究受到何等程度。……對日戰爭,我們有信心有把握打勝日本。如理書等可到前線來看我,也可以送他們讀書。我從沒有過一文錢,來時需帶一些錢來我用。自別了你后,我的行動諒你是知道的,不再說,此問近好。
劉鐘
9月5日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維護團結抗戰大局,勇敢戰斗在抗日戰爭最前線,朱德堅信正義之戰必勝,“我們有信心并有把握打勝日本”。信件最后的署名“劉鐘”,是朱德以養母劉氏和生母鐘氏之姓所取的化名。在信中,躍然紙上的是他愛家而不得顧,想要報答老母親“生養之恩”的家國情懷,是對理想信念的堅定追尋,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崇高品質,為民族解放舍生忘死的高尚情操。
在信中,朱德囑托家人:“我從沒有過一文錢,來時需帶一些錢來我用。”愛國情懷,清廉形象躍然紙上。縱然是馳騁抗日疆場的八路軍總指揮,他從不在意自己的酬勞,也早已將名利拋之腦后,心之所系卻是“戰士仍衣單,夜夜殺倭賊。”收到信后的陳玉珍激動萬分,她小心翼翼地照料著朱德一家老小,保護著他們的安全,為他們擎起一片天。將家中境況一并在回信中告知。收到信的朱德又寫下了第二封家書。
玉珍:
9月12日的信于27日在前線作戰區收到,知道你十年的苦況,如同一日。……至于那些升官發財之人決不宜來我處,如欲愛國犧牲一切、能吃勞苦之人無妨多來。我們的軍隊是一律平等待遇,我與戰士同甘苦已十幾年,快愉非常。因此,無論什么事都可辦好。昨廿四五兩日,我們的八路軍參加上打了幾個小勝仗,奪得大炮一門,彈兩千多發,戰車七十四輛,打死敵人千多個,俘二百多,得軍用品很多,全線士氣為之一壯。……以后不宜花去無用之錢來看我,除了能作戰報國的人外均不宜來。我為了保持革命軍隊的良規,從來也沒有要過一文錢,任何閑散人來,公家及我均難招待,革命辦法非此不可。……
朱德
9月27日
1937年9月,朱德奔赴山西抗日前線后,不顧舟車勞頓,旋即開展各項抗日活動。21日,朱德率領八路軍總部抵達太原,與周恩來從太原趕往代縣太和嶺口會見國民黨第二戰區閻錫山,商談八路軍游擊地區、軍隊駐扎及兵力使用變更等問題。23日,朱德回到五臺縣南茹村的八路軍總部。進入作戰室后,朱德立即與彭德懷商談第115師在平型關一帶相機打擊日軍的問題。25日,八路軍第115師在平型關首戰告捷,是全民族抗戰爆發后中國軍隊主動對日作戰取得的第一個重大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振奮了全國軍民的抗戰信心,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望。
朱德在這封家書里寫的就是此間的事情。在他看來,抗日戰場需要的是“欲愛國犧牲一切、能吃勞苦之人”。對于戰況,他認為只是“打了幾個小勝仗”,他有著堅定的、必勝的信念。對于自己,則是“保持革命軍隊的良規,從來也沒有要過一文錢,”這樣一位清貧的八路軍總司令,甚至在想接濟自己的兩位老母親二百元時,還不得不求助于川中好友戴與齡——“我數十年無一錢,即將來亦如是。我以好友關系,向你募兩百元中幣”。戰功赫赫卻如此清貧,威名遠揚卻仍舊清廉,朱德清正廉潔的崇高風范是共產黨人的楷模,是八路軍將士的榜樣。
玉珍:
由南溪來信數封均收到,悉一切情形,又家中朱理書來信亦悉。許明揚近到我處,見面亦談及家中情況,十年來的家中破產、凋零、死亡、流亡、旱災、兵災,實不成樣子,我早已看到封建社會之破產,這是當然的結果。……至于你的生活,切不要依賴我,我擔負革命工作晝夜奔忙,十年來艱苦生活,無一文薪水,與士卒同甘共苦,決非虛語。……我雖老已五十二歲,身體尚健,為國為民族求生存,決心拋棄一切,一心殺敵。……
朱德
11月6日 山西昔陽縣
這是1937年11月6日,朱德在山西省昔陽縣給陳玉珍寄去的第三封家書。10月間,朱德指揮八路軍配合國民黨忻口戰役,并取得勝利。忻口戰役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在山西忻口抗擊日軍,保衛太原的中心戰役。此役是華北戰場上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的一次戰役,也是國共合作抗日配合得較好的一次戰役。八路軍進入山西一個多月,便在山西和華北抗日前線創造了良好的局面,成為堅持華北抗戰的中流砥柱。
戰場上,朱德指揮若定,決勝千里,是運籌帷幄的八路軍總司令;戰場外,朱德甘于清貧,清廉節儉,是樸素的“田家翁”,慈祥的長者。即便家中情況“已不成樣子”,朱德也沒有想過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為家人謀私,甚至告訴家人,“我擔負革命工作晝夜奔忙,十年來艱苦生活,無一文薪水,與士卒同甘共苦,決非虛語”。數月間,接連三封信,是對親人的掛懷和思念,也是對后輩的期望和守護。朱德胸懷國家安危、人民幸福,把自己的利益拋諸腦后。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他甘愿奉獻自己的一切。
“廉者,政之本也”。清正廉潔是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也是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朱德是共產黨人清正廉潔的楷模,也是后人學習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