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我手捧《田野里的自然歷史課》端坐在書桌前,細細品讀。在閱讀中,我仿佛看到了勤勞的中國人努力、勤奮耕作的樣子,感受到農業科學家研究、孜孜不倦的雄心壯舉,更感受到了科學家為國奉獻的愛國擔當。
全書共分五冊,每冊一個主題,分別為五谷糧食、傳統農具、水利工程、桑蠶文化和二十四節氣。對于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來說,田野里的一切并不是那么熟悉,但在書里我知道了豐富的農耕文化,民俗知識。
說起我們國家的農業發展,不得不提袁隆平爺爺。袁爺爺中等個頭,很瘦很黑,臉上布滿了皺紋,還有點駝背。他平凡的外表下,有一顆為國為民的心,被我們尊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一開始,我以為水稻都是種在田里的,后來我才知道,袁爺爺的研究的水稻竟然還可以種在沙漠里,海邊灘涂上,這也太神奇了!
袁爺爺曾說:“我不是那種書呆子,我一邊看書,當場汲取經驗,一方面還要打問號,必須根據我們的實踐,提出它的問題在哪里。”為了能找到天然的雜交水稻,他仔細找了幾萬多株的稻穗,最后找到了6棵。為了能成功研制出人工雜交水稻,他和團隊潛心實驗13年,經歷無數次的失敗,最后成功培育出雜交水稻稻種。袁爺爺的一生都在和水稻打交道,大部分時間都在農田度過。無論是沙漠中的稻田,還是海邊灘涂上的稻田,在他眼中都是最美的風景。
正是因為袁爺爺心系祖國,竭誠為國的責任感和時代擔當精神,才使我國水稻的產量有了很大的提升,解決了中國老百姓的吃飯問題。作為新時代少年,我們要努力學習,勇于向前,敢于擔當的精神。
由袁隆平爺爺親筆題序的《田野里的自然歷史課》系列全書,讓我對農業發展和科學家們有了更深的認識,袁隆平爺爺為了祖國,為了人民,奉獻自己的一生。他創新,吃苦,不斷鉆研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去學習。
作者的確是個愛讀書的孩子,讀中有悟,見解深刻。習作開篇給我們帶來一本值得閱讀的好書《田野里的自然歷史課》。作者很會“想”,用細膩的文字將袁隆平爺爺的精神凸顯出來了,并且聯系了自己的生活實際,進一步闡述努力學習,堅持不懈,敢于擔當的道理,真情實感,引起共鳴。沒錯,一本好書就能給我們的學習生活以指導。
朱悅溪:江蘇省南京市赤壁路小學三年級(11)班學生
指導教師:邢軍紅
編輯 木木 6913729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