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禾
全國河道分布密度最大的太湖流域,其水系循環是以太湖為中心來運轉的。在水系“兩進三出”的匯水與分水格局中,太湖就是掌控全局的那個“總開關”。大運河的開鑿,讓太湖水系這部精密的水網機器運轉得更加完美無缺,演繹了一段太湖與運河互為成就的千古佳話。太湖成就了很多城市,如蘇州、無錫、湖州、上海等。
徐霞客們的成名之路,是由太湖水系“編織”出來的
明萬歷丁未年,春寒料峭中,20歲的徐霞客登臨無錫太湖岸邊的半島黿頭渚。這是徐霞客首次走出書齋,外出實地考察。太湖,成為他邁出家門考察山川地形的第一站。
到了1935年,人們已不需要像徐霞客那樣,從水路行船到黿頭渚欣賞美景了。當年由實業家榮德生捐建的寶界橋,成了連接無錫城區和黿頭渚的陸路通道。
出生于無錫的榮德生,15歲經兄長舉薦進入上海通順錢莊。榮德生出門遠行的這條水路,將無錫、蘇州、上海這三座重要城市連接了起來,也是由太湖水網構建的一條財富之路。這位后來的商業巨子,就是在這條水路上,開始建立榮氏商業帝國的。
在寶界橋建成一年后的1936年,即將出國留學的大學生費孝通走進了太湖南岸的一個小村莊——開弦弓村。這個村因為他的一本書《江村經濟》,而成為海內外學術界研究中國農村社會的一個樣本。
三個有著不同人生軌跡的人,都與水保持了最緊密的聯系——無論是徐霞客的考察之路、榮德生的財富之路,還是費孝通的學術之路,都離不開太湖水系編織的“水上高速公路”。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太湖水系對當地人生活的巨大影響。今天,隨著公路、鐵路等運輸方式的發展,水運在比重上雖然下降了,但仍以價格低廉、環保節能等特點,發揮著應有的作用。
水系像人體,太湖是“心臟”
在文學家眼中,太湖如江南明珠,如果沒有太湖,江南就會黯淡許多。而在我看來,如果把太湖水系比喻為人體,各條河道就是人體里的血管,它們縱橫交錯,密如蛛網;而太湖就是“心臟”,像人體心臟承擔輸出與回流血液的重任一樣,擔當著為整個水系集納與輸送水量的重任。奇妙的是,如果看地圖,太湖的輪廓外形還真有幾分像人體的“心臟”??磥泶笞匀辉谮ぺぶ校杂邪才?。
從地圖上看大湖水系,我們會發現以下幾個特點:首先,水系非常密集,各種河渠如毛細血管一般,伸向四面八方。其次,太湖流域的水循環是以太湖為中心、圍繞太湖來運轉的,可分為上、下游,上游為來水區,居中是太湖,下游為出水區。這就是太湖水系“兩進三出”的匯水與分水的總體格局。
太湖北面還有70多條大小河港連通太湖,可以將太湖的水外泄長江。這些河是太湖水系次級的“動脈”。不過,一日到了長江的洪水季節,長江的水也可以通過上述河流“倒灌”進入太湖,“動脈”就轉變為“靜脈”了。
從春秋時期開始,人們在太湖流域興修水利,開鑿河渠,打通內部的水網連接?!熬焦锰K見,人家盡枕河”,在無數人魂牽夢縈的江南水鄉,人們的生活與太湖真正形成了生命的依托。
太湖與大運河,一同謀劃了江南的繁榮
京杭大運河流經太湖流域的這一段,被稱為江南運河,是大運河各段中航運最繁忙的一段。雖然太湖流域早就通了高速公路和高鐵,但直到今天,這里貨運量最大的交通方式還是運河的水運:碼頭一個挨一個,大小船只擠滿了河道,運送的煤炭、水泥、糧食、棉花、百貨、機器設備等貨物川流不息。
江南運河的航運千年不衰,正是得益于太湖充沛水源的支撐。可以說,是太湖成就了江南運河。反過來,江南運河對太湖而言,也是意義重大:這條運河為太湖增加了一條與長江、杭州灣溝通,進行物質交換的重要渠道。如此看來,太湖與江南運河,是一筆對理想的黃金搭檔。它們唇齒相依,榮辱與共,同謀劃了江南的繁榮。
太湖不僅成就了大運河,也成就了沿岸一些重要的城市,如蘇州、無錫、嘉興、湖州等。不過,要是說上海也是太湖成就的一座城市,可能是很多人沒想到的。在大家的印象中,上海的崛起靠的是長江和海洋,跟太湖有啥關系?事實上,上海城市的演變史,跟兩條河流密切相關:吳淞江和黃浦江。而這兩條河,都是從太湖流出來的。
黃浦江豐盈的水量,離不開太湖水系中一條重要的水源河道太浦河源源不斷地補給。而黃浦江,也已接過吳淞江的接力棒,肩負起連接大上海與太湖的使命……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生態環境治理是系統工程。今年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關心太湖治理,關切地詢問,“太湖好一點了嗎?”“沒有藍藻了吧?”在總書記的心中,江蘇的未來發展圖景應當是“綠意盎然”的。
2007年,由于工業和生活污水的排入,水質出現富營養化問題,太湖暴發“藍藻危機”。此后,江蘇省級財政累計投入治理太湖專項資金320億元,帶動各級財政和社會投資近3000億元,共實施7000多個重點工程。2022年6月,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改委等6部門印發新一輪《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總體方案》,首次對太湖治理提出了“長三角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生態支撐、長三角區域水安全保障重要載體、全國湖泊治理的標桿”等3個重要的功能定位。保護太湖,要做“加法”,也要做“減法”。2019年,東太湖4.5萬畝網圍養殖全部拆除,恢復自由水面;2020年,太湖全面禁捕退捕,東太湖實現退養還湖、退漁還湖……一系列修復和治理項目同步開展。
鐵腕整治之下,太湖越來越亮麗,如今的太湖重現碧波萬頃。2022年上半年,太湖無錫水域水質15年以來首次達到Ⅲ類標準,各項水質指標均創2007年以來最好水平。2022年,即使太湖流域遭遇罕見高溫少雨極端天氣,太湖藍藻依然得到很好控制,太湖8個水源地水質保持良好,自來水出廠水水質全面達到或優于國家標準。
2022年10月底,江蘇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江蘇省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規劃(2021—2035年)》,圍繞“控源減污,生態擴容,科學調配,精準防控”的主線,明確了下階段太湖治理的重點任務和工程。
“到2025年,太湖水質總體穩定保持在Ⅳ類及以上,湖泊富營養化程度和藍藻水華暴發強度得到基本控制,力爭在‘有河有水、有魚有草、人水和諧上實現突破。”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太湖水污染防治處相關負責人說。
“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一曲江南小調唱出了太湖波光粼粼、風光旖旎的柔美風情。在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這顆“江南明珠”一定能綻發出永恒的光芒。
(綜合自《中國國家地理》2022年第736期,《人民日報》2023年03月21日15版)
編輯 閆清 14533370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