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琴
草木百年新雨露,車書萬里舊江山。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隨著時代前進的腳步,傳統文化也逐漸以更加靈動的面孔出現在人們面前。
歲月失語,惟石能言,傳文明之圣火,延綿不絕。流傳至今的文化是前人的智慧,是歷史的沉淀。它們渾金璞玉,天然美質,讓我們留戀在其中?!霸~抒愿,詩頌真”,我們在《中國詩詞大會》感悟唐詩宋詞的氤氳,與詩人共賞美景;“詩言志,歌永言”,我們在《經典詠流傳》看遍大江南北,與壯士暢聊豪言;“籍傳理,人繹華”,我們在《典籍里的中國》感悟萬千真理,與圣人共談《詩經》《楚辭》。我們穿梭在時間的軌道中回溯歷史,展望未來。周國平曾說:“文化是生命的花朵,離開生命本源,文化不過是人造花束?!蔽幕泳d不絕,民族生生不息。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創文明之成果,經久不衰。傳統文化的力量之所以強大,并不僅僅因為它是傳統的、既有的、古人留下的寶貴遺產,更重要的是因為它是鮮活的、不斷發展的、與時俱進的。
“婀娜多姿,秀逸韻致”,14名舞者的完美配合為我們還原了大唐盛景,結合AR技術和5G技術,《唐宮夜宴》將大唐的傳統文化生動地展現在我們面前;“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水下舞蹈《祈》舞出了俏兮佳人的柳腰花態,一場驚鴻盛宴賦予了《洛神賦》生命;“俯仰之間,動靜之源”,幾點青綠,點染衣袂,《只此青綠》讓山川重巒,讓溪流點映,讓《千里江山圖》留在人們心中。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創新不是閉門造車,需要我們樹立空間性的聚合思維,用立體的方式讓傳統文化走進人們的視野,散發新的活力。
繼之古跡,源之創新,忠之探索,止之嘗試。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文化失之傳承,創新則如無源之水,不知所起;文化棄之創新,傳承則如大山之石,不止所終。
翻開古老的歷史長卷,詩詞古畫中的美景別有一番韻味。泰戈爾曾說:“古老的種子,它生命的胚芽蘊藏于內部,只是需要在新時代的土壤里播種?!比∑渚A,去其糟粕,傳統文化必將在傳承創新中大放異彩。
【陜西西安市西港花園高級中學】
點評
中華文明如何歷久而彌新?作者給了我們答案:續傳承之火,執創新之燈。本文緊扣材料,采用“總——分——總”的結構,為我們論證了文化要在創新中傳承,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論點。
雖觀點尋常,但是作者工于語言,精妙的詞語、大量的排比修辭,顯示出了作者的文字功底和駕馭語言的能力。同時,文中大量使用典型事例加以佐證,引起讀者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