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
“比”“從”“北”“化”四個會意字蘊含的哲理告訴我們,個人在社會中應當如何自處:由“比”轉化為“從”或“北”,最終轉化為“化”。這是人生的成長歷程,最終所達到的是“堅守本我,交融互鑒”的境界。
為何是“比”“從”“北”“化”的成長進程?正所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在剛剛進入社會時,我們會優先以“比”的形式找到社會位置。待理清社會的基本狀況后,我們會朝著“周而不比”的方向發展,與人為善,但會保持自身觀點的獨立性。我們或選擇“從”,跟從潮流;或選擇“北”,自立門派。這是自我建設,即“本我”的建設。但人是群體性動物,融入社會的必然性使我們最終達到“化”的境界,即堅守本我后融于社會。
因此,“化”是學習待人處世之道的終極目標,其本質是將個體自我融入群體社會。由此可見,“化”并非隨大流、迷失本我的盲目從眾,亦非拒絕融入時代的特立獨行。我們只有在“堅守本我”與“融入社會”之間做好平衡,才能達成“化”的內核。
“化”可以讓個體緊跟時代,坐上自我發展的“直通車”。例如工業革命時期,個體發展若跟上社會工業化的腳步,就可以建立起商業帝國。改革開放時期,企業在堅守自身發展進步的同時,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勢,就可以在國家經濟政策的指引下穩步前進,融入時代浪潮,收獲更加寬闊的視野。與人交往亦是如此。在保持本我的同時,我們也應與他人交往,在豐盈個體體驗的同時,達成雙方的互利共贏。
如今,社會信息化、國際交往日益密切的趨勢,有利于個人與國家“化”的進程。社會信息流通可以使個體獲取更多信息,找準前進方向。國際交流的日益密切可以使國家在獨立平等外交的前提下尋找更多合作伙伴,互利互惠。這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建立的終極目標。
那么,如何才能達成“化”的境界?首先,應當加強自我建設。不論個體、群體還是國家,只有增強自身能力,才能在交融互鑒時獲得更高的站位,獲得最大的實效。其次,應當多方獲取信息,保持自我信息流的充盈,從而作出更準確的判斷。最后,應時刻保持“與人為善”的態度,積極與人交流,與社會交融、交匯。
努力達到“堅守本我,交融互鑒”的境界,是我們實現個體、國家與時代的互利共贏的必然。
【北京市十一學校高三年級】
點評
作文開篇提出中心論點“堅守本我,交融互鑒”,立論恰切而高遠。論證部分首先簡要論證由“比”到“從”“北”再到“化”的成長進程,然后著力論證“化”的重要意義,進而論證如何達成“化”。最后照應開頭,收束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