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方(孩子)不得在周一到周五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周末使用不超過1小時;乙方(家長)以身作則,不沉迷于手機,不得在甲方學習時看手機。”杭州一所中學的400余名學生及其家長簽署了這樣一份《電子產品“斷舍離”協議》。
之所以簽署這樣一份協議,是因為學生對手機等電子產品的依賴明顯增強,上課狀態也有松懈。學校做的一份調查問卷顯示,過一半的孩子在周一至周五使用手機,其中有近10%使用較頻繁。問卷中也有針對家長情況的調查,很多家長坦言,自己在家陪伴孩子時也經常使用手機。孩子和父母雙方對手機的共同依賴成了一個新問題:父母管束孩子使用手機,結果孩子在做作業時,自己卻在一旁玩得不亦樂乎,如此示范缺乏說服力。鑒于此,學校想出了用這樣的“協議”,倡議父母和孩子都和電子產品“斷舍離”,讓雙方平等地互相監督。
孩子沉迷電子產品的危害毋庸多說,除了近視、缺乏運動等生理性問題外,還包括成績下降、缺乏社交、削弱思維能力等潛在危害。“協議”中要求學生家長在家陪伴孩子學習時不使用手機,這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值得借鑒、推廣。教育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我們要勇于探索、大膽嘗試。
自制力、勇于嘗試、教育方法、以身作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