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佑
審讀題干,捕“風”捉“影”
近年來,高考命題專家在題干的設置上可謂煞費苦心,一改之前直白提問的方式,在發出具體的任務指令之前,往往先設置一個看似無關緊要的情境式導入語。不少考生總是忽視試題中這些貌似可有可無的導入語,直奔“主題”,結果“下筆千言,離題萬里”。其實創新性現代文閱讀題,其題干的情境式導入語本身就對解題思路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有效路徑。有的考題甚至僅從題干的表述進行思辨,就可以給出比較符合命題意圖的答案。
如2020年全國卷Ⅰ文學類文本閱讀《越野滑雪》第9題:
海明威的“冰山”理論將文學作品同冰山類比,他說:“冰山在海面移動很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說正是只描寫了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請據此簡要說明本小說的情節安排及其效果。
一般考生對指令之前的導入語視若無睹,只抓住最后一個表示指令的句子匆匆下筆,結果對小說的“情節安排”藝術不明就里,只是簡單地梳理選文的情節發展過程,這是無法“踩”到得分點上的。考生若仔細審讀題干,會發現導入語部分明確告訴考生,海明威在小說中踐行自己“冰山”理論的創作理念。考生只需在《越野滑雪》這篇小說中找出相關情節來證明作者展示了哪八分之一的情節,還有哪八分之七的相關情節藏而不露即可。至于簡要分析這種情節安排的效果,“大量留白,虛實相生,引發興趣,啟迪遐思,含蓄蘊藉,耐人尋味”的答案唾手可得,不費吹灰之力。
再如2022年全國新高考卷Ⅰ文學類文本閱讀《江上》第9題:
漁夫拒劍是一段廣為流傳的歷史故事,漁夫是一位義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劍之后,更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慮而自盡。本文將漁夫改寫為一個普通漁人,這一改寫帶來了怎樣的文學效果?談談你的理解。
題干簡要介紹了“漁夫拒劍”的歷史故事,回答本題考生首先要比較原故事和本文的差別,注意題干中的“將漁夫改寫為一個普通漁人”,重點以關鍵詞“普通”作為切入點分析;“帶來了怎樣的文學效果?”提示考生要從文學效果的角度分析。從主題看,原故事側重表現漁夫的俠義精神,本文將漁夫改寫為一個普通人。漁夫拒劍并自殺的歷史故事體現了漁夫的俠肝義膽,與普通人的生活較遠,而本文將漁夫改寫為一個普通人,更有人情味,更接地氣,內涵也更豐富。從人物塑造上看,本文細膩地表現了漁夫的形象和性格對伍子胥的影響,體現了“渡江”易,“渡人”難的現實,漁夫不僅擺渡伍子胥過江,還擺渡了他的靈魂。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渡人者”的形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由此可見,在現代文閱讀考查中,不少題干都暗示了答題思路,其情境式導入語也并非可有可無,如若考生視若無睹,不僅費時費力,多走彎路,而且有可能偏離“航向”,答非所問。
鏈接情境,靈活審辨
高考閱讀要求考生能根據具體的語言情境和不同的對象,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準確得體地進行表達與交流;能將具體的語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際情境和歷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評價。有鑒于此,高考閱讀經常設置一些需要考生結合“具體語境”的分析鑒賞題。如果考生不能準確鏈接到文本描述的相應真實情境去思考和體悟,則有可能停留于文本鑒賞的表面,無法領悟文本的深刻內涵。考生只有身臨其境地思想、感悟和審辨,才有可能柳暗花明,進入一個嶄新的境界。
如2022年全國新高考卷Ⅰ現代文閱讀Ⅰ第4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論語》,現已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處理人際關系和國際關系的黃金準則。請結合材料一對這一現象加以分析。
由題干可知,考生首先要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內涵——這兩句話體現了換位思考的古代哲學智慧。然后結合材料一分析“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處理人際關系和國際關系的黃金準則”的意義——這兩句話中蘊含人際關系的重要原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來對待他人,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我們除了要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結合材料一第一段“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中華文明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可知,《論語》中的這些內容體現了中國人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且能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所以在今天依然有它的價值。結合材料一第二段“強調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國家的學術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較、對照、批判、吸收、升華的基礎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發展要求……解決好民族性問題,就有更強能力去解決世界性問題;把中國實踐總結好,就有更強能力為解決世界性問題提供思路和辦法。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發展規律”可知,《論語》中的法則推行到國際社會,這是用中國的實踐經驗來解決國際的問題,體現了特殊到普遍的發展規律。
再如2023年全國新高考模擬卷現代文閱讀Ⅰ第5題:
結合材料一與材料二,請以《雷雨》第二幕選段(下表)為例,就讀者如何與文本展開有效對話,提出閱讀建議。
由題干可知,答題的關鍵是結合材料給《雷雨》第二幕選段“與文本展開有效對話”提供閱讀建議。材料中“當代閱讀學非常強調讀者的主體性,流行的閱讀方法強調對話”“文本所描寫的實體形象又會觸發讀者已有的經驗世界,使他們產生豐富的聯想。聯想的內容又使想象得到進一步加工,逐漸填補了空白,生成了新的意義。因此,了解空白如何觸發聯想等動態機制,將有助于我們與文本進行暢通的對話”是考生鏈接的具體情境,聯系表中的文本,可以得出答案:一是要將定稿與原稿對比,進行主動閱讀。讀者在對比中會發現定稿增加了魯侍萍的臺詞,這更能凸顯她此時渴望認子又不敢相認的痛苦,豐富了人物的形象特征。二是要善于發現并借助經驗和想象去讀懂作品的創作空白。讀者要能發現選段中運用的省略號、破折號等藝術技巧,借助經驗和想象去體會其中欲語還休、語意轉換的表達效果,讀懂人物的復雜內心。
除此而外,在高考閱讀備考中,考生還應當注意理順試題材料與課本之間的關系,及時統合整理各種零散的知識碎片,使之類型化、模塊化、序列化和系統化,不斷夯實基本知識,提高基本技能。考生既要重視建模,以一當十,觸類旁通;又要立足具體的語言情境,設身處地地品味和體察,深度開掘文本內蘊。